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沒有身心的境界 如何達到涅槃 2· 禅宗的修法

  2.禅宗的修法

  1.惠能長老:禅宗六祖惠能最爲人傳誦的是:「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究竟法,他教的無念即是心住于法,念念以法斷除種種結縛。在《六祖壇經》中他說:「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爲無念。用則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叁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因此念起時要知道它,因爲它是掉,會帶來悔;産生衆多色與無色之愛,生起我慢,真是要它不得,要馬上斷了它。僧燦的《信心銘》裏也說:「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即是不要起念頭起憎愛。

  2.良價長老:唐朝禅宗大德洞山良價(807-869)向雲岩告辭時問:「百年以後忽有人問,還邈得師真否(學到師父教的嗎?)如何抵對?」師答:「只"這個"(自性)是。」良價無以對(回答)。師曰:「(良)價阇黎(Acariya指修行人),承當個事,大須審細(仔細)。」良價走後,在途中經過水池邊,看見自己的身影,忽然證悟。(因影與身,一體不可分,世人著外相,而迷失自性,良價因見影而內悟自性。)他大悟後說了一個偈:「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它,指佛性或道) 。渠(色身)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佛性不是色身),應須恁麼會(這樣領會) ,方得契如如(如來法身,指菩提) 。」求道者從他人處或經文上求解都不行,越求越問就越遠,但是道卻是無處不有,處處可以得道,最要緊是向內求,這是指修好自己。

  3.法融長老:禅宗四祖道信教導法融,破除這最後的執著時說:「大道虛曠,絕思絕慮,……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瞋、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這是修持不要起念或生起見,遇緣自在。

  4.義玄長老:在《臨濟錄》臨濟義玄答人問如何是四種無相境時說:「你一念心疑,被地來礙;你一念心愛,被水來溺;你一念心瞋,被火來燒;你一念心喜,被風來飄。若能如是辨得,不被境轉,處處用境,東湧西沒,南湧北沒,中湧邊沒,邊湧中沒,履水如地,入地如水,緣何如此?爲達四大,如夢如幻故。……若能如是見得,便能去處自由。……你若愛聖憎凡,將受縛于聖凡之境。……你一念心,自能解縛,隨處解脫。」這是修習心不爲識或念所縛而得解脫。

  5.德誠長老:船子德誠禅師囑夾山曰:「汝向去直須藏身處沒蹤迹,沒蹤迹處莫藏身。」先是在任何方所不露蹤迹,沒有了“我”,然後在證悟的境界裏不要認爲(藏身)我是“阿羅漢”或“聖者”。

  6.澄遠長老:禅宗的澄遠禅師在臨終時證悟說:「老漢四十年方打成一片。」這些是四十年的精進(四正勤),也即是四神足:欲如意足、心如意足、勤如意足、和觀如意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