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沒有身心的境界 證悟的種類

  證悟的種類

  證悟的種類有中般涅槃(antarāparinibbāyī)、生般涅槃(upahacca parinibbāyī)、行般涅槃(sasan-khāra parinibbāyī)、無行般涅槃(asankhāra-parinibbāyī)、和上流色究竟(上流般涅槃)(uddhamsota-akanittha-gāmī) 。它是指證悟叁果者,若不能在有生之年證得阿羅漢果的話,就會因其所開發的根性(信、勤、念、定、慧),而生在相當的五阿那含天(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在那得涅槃。

  根據佛在《雜阿含823經》中的解釋:「何等爲增上意學?是比丘戒滿足,定滿足,少于慧,于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得中般涅槃(得叁果)。于彼未等覺者,得生般涅槃。于彼未等覺者,得無行般涅槃。于彼未等覺者,得有行般涅槃。于彼未等覺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學。」這些是漸漸減少五上分結的聖者的階位。

  開悟後仍然要天天保住自己不爲境界所迷惑。這在佛法的名稱是法住智(Pañña-vimutta),這法住智是慧解脫,心住于法,念念以法對治煩惱。在《雜阿含347經》裏 「(須深,Susima)白佛言:世尊;彼衆多比丘于我面前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即問彼尊者: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彼答我言:不也須深。我即問言: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入正受,而複記說,自知作證。彼答我言:得慧解脫。作是說已,各從座起而去。我今問世尊:雲何彼所說不同

   前後相違,(言)不入正受,而複說言,自知作證。

  佛告須深: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法,離于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須深白佛:唯願世尊爲我說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

  佛告須深: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須深! 于意雲何, 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

  須深答曰:如是,世尊! 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

  (佛告須深:)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 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

  佛告須深: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耶

  

  須深白佛言:如是,世尊! 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

  (佛告須深:)如是。乃至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 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佛告須深: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爲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

  須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于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初果)。」

  法住智是先了知諸行的過患,及緣起的道理,但還未達到永斷諸行涅槃智的階段。因此仍有習氣未斷,還須努力修習觀智及將余漏悉數斷盡,方證阿羅漢果。根據《大毘婆沙論》(卷110)中提到的法住智是指知苦、集、道智和緣起智,而涅槃智是指知滅智和緣起滅智。以《阿含經》的說法是“我生已盡,梵行未立,所作未辦,自知不受後有。”

  慧忠禅師答志心問:「如何得成佛去?」就說:「佛與衆生。一時放卻,當處解脫。」又對門人說:「萬法本閑人自鬧。」有僧問希遷禅師:「如何是解脫?」他答:「誰縛汝?」又問:「如何是涅槃?」他答:「誰將生死與汝?」

  這法住智在禅宗裏叫“保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