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P10

  ..續本文上一頁ibbana-khandha)。五十二種心所當中,感受是受蘊;形成內心印象是想蘊;其余五十種心所是行蘊。

  有時,心與心所合起來稱爲名(nama)。若將它們分成四組,則是:受蘊、想蘊、行蘊與識蘊,這四組是名蘊(nama-khandha);二十八種色即是色蘊(rupa-khandha)。所以心、心所與色合起來稱爲名色(namarupa),有時也稱爲五蘊。它們的形成因緣也只是名色而已。因此,修行色業處、名業處就是在觀照五蘊;修行緣起就是在觀照過去、現在、未來五蘊的因果關系;修行觀禅就是在觀照五蘊無常、苦、無我的本質。

  佛陀對叁種人教導修行觀禅的五蘊法門:智慧利的人、對名法之觀智不分明的人、想要以簡略法修行觀禅的人。

  現在我要回答第二個問題。根據上座部[3]佛法,有兩類修行法門(kammatthana業處),即:應用業處(parihariya-kammatthana)與一切處業處(sabbatthaka-kammatthana)。應用業處指的是:個別禅修者修行以作爲觀禅的禅定基礎之業處;他必須經常修行此業處。一切處業處指的是:所有禅修者都必須修行的業處,又稱爲四護衛禅[4],即:慈心觀、佛隨念、死隨念[5]與不淨觀,它們能保護禅修者,免離內外的危難。所以禅修者可以用安般念作爲他的應用業處,但他也必須修行四護衛禅。這是正統的方式。

  要修行慈心觀達到禅那的境界,最好禅修者事先已能修行白遍達到第四禅。舉《慈愛經Metta Sutta》爲例:經中講到五百位比庫,都是精通十遍與八定(samapatti),並且修行觀禅已達到生滅隨觀智[6](udayabbaya-bana)的境界。當他們停宿處的樹神受到打擾,而變形出來驚嚇他們時,比庫們回來見佛陀。于是佛陀教導他們《慈愛經》,以作爲修行的法門,同時也是守護的誦文(paritta)。

  《慈愛經》中列出十一種修行慈心觀的方法,乃是針對已經成就慈心禅(metta-jhana),並且已破除不同類人之間差異界限的禅修者而說的。修行這些方法時,心中憶念:「Sukhino va khemino hontu, sabbesatta bhavantu sukhitatta」──「願一切衆生快樂安穩……」,而且必須修行達到第叁禅。這對那五百位比庫來說是很容易的,因爲他們已經精通十遍。

  在《增支部Avguttara Nikaya》中佛陀開示說,在四種色遍當中,白遍是最好的;它使禅修者的心清澈明亮。平靜的心是高超而有力的,如果禅修者以一顆清明、無煩惱的心來修行慈心觀,通常在一次靜坐當中就能成就慈心禅。因此,如果禅修者先進入白遍第四禅,出定之後才修行慈心觀,他很容易就能成就慈心禅。

  若要證得白遍第四禅,禅修者必須先修行內外的白骨觀,因爲這使到白遍容易修成。所以,在完成安般念第四禅之後,我們通常教導禅修者叁十二身分、白骨觀與白遍。在我們的經驗裏,大多數禅修者說白遍第四禅比安般念第四禅更超勝,因爲它能引生更清澈、更明亮、更平靜的心,如此對修行其它業處很有幫助。因此,在教慈心觀之前,我們通常先教白遍。

  在此,我要指出初學者常發生的一個問題。你可能曾經修行慈心觀,你是否成功地達到慈心禅呢?在實際修行時,如果禅修者想散播慈愛給相同性別的某個人,他必須先以那個人微笑的面容作爲對象,然後散播慈愛給他:「願此善人免除精神的痛苦……」。當初學者如此散播慈愛之時,那張微笑的面容很快就會消失。他無法繼續他的慈心觀,因爲沒有對象,而他將無法達到慈心禅。

  若先有白遍第四禅的基礎,情況就不同了。出定之後,當他散播慈愛時,那人的笑容不會消失,這是因爲有先前定力幫助的緣故。他能深度地專注于那笑容,能在一次靜坐中就提升到慈心觀第叁禅。如果能有系統地修行到破除不同類人之間的差異界限,他就能修行巴利聖典《無礙解道Patisambhidamagga》中所提到的五百二十八種散播慈愛的方法,以及《慈愛經》中所提到的十一種方法。因爲這個緣故,在教導慈心觀之前我們通常先教白遍。

  你也許修行過佛隨念。你是否成功地達到近行定呢?當那些已經成就慈心禅的人修行佛隨念時,他們能在一次靜坐當中就達到近行定。這是因爲先前定力幫助的緣故。然後轉修不淨觀也是很容易的。如果禅修者修行不淨觀達到初禅,然後修行死隨念,他能在一次靜坐中就成功。

  這就是我們在四護衛禅之前先教白遍的理由。然而,如果禅修者不想修行四護衛禅,也可以直接轉修觀禅,毫無問題。

  問2-3:爲什麼在透視名色法之後必須修行緣起第一法與第五法?何謂第一法與第五法?

  答2-3:根據上座部佛法,清淨有七個階段。在這裏我要解釋前五個階段,它們是:

  一、 戒清淨。

  二、 心清淨,即:八定與近行定。

  叁、 見清淨,即:分析名色的智慧(名色分別智)。

  四、 度疑清淨,即:辨識因果的智慧(緣攝受智),也就是透視緣起(十二因緣)的智慧。

  五、 道非道智見清淨,即:思惟智[7]與生滅隨觀智;這是觀禅的開端。

  因此,在修行觀禅之前有四種清淨。爲什麼呢?觀禅乃是對名色及其因緣無常、苦、無我本質的領悟。如果還未了解名色及它們的因緣,我們如何能領悟它們是無常、苦、無我的呢?如何能修行觀禅呢?唯有徹底地透視名色及其因緣之後,我們才能修行觀禅。

  名色及其因緣稱爲行法或有爲法(savkhara):它們生起之後立即消滅,因此它們是無常的。它們遭受不斷生滅的壓迫,因此它們是苦的。它們沒有自體(atta)、沒有穩定不壞的實質,因此它們是無我的。

  如此領悟無常、苦、無我才是真正的觀禅。所以在修行觀禅之前,我們教導禅修者透視名法、色法與緣起法。注釋中解釋說:「aniccanti pabcakkhandha」意思是:無常是五蘊。五蘊就是名色及其因緣。所以真正的觀禅依靠對五蘊與因果的了知。

  佛陀依照聽法者的根性而教導四種透視緣起的方法,在《無礙解道》中還有另一種方法,因此總共有五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順著透視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它在上座部佛教很流行,然而對于未曾學習《阿毗達摩》的人來說是很困難的。即使對已經徹底研究《阿毗達摩》的人,實際修行時也可能會面對許多困難。

  對于初學者而言,舍利弗尊者所教導而記載于《無礙解道》的第五法比較容易修行。它乃是透視五種過去因産生五種現在果,五種現在因産生五種未來果。這是第五法的要點。如果想以親身體驗來了解它,你必須修行達到這個階段。

  有系統地修行第五法之後,修行第一法將不會有很大的困難。因此,我們先教緣起的第五法,然後才教第一法。對于有足夠時間而且想多修行的人,我們教導所有五種方法。佛陀是依照聽法者的根性而以不同的方法教導緣起,修行其中任何一種方法都足以證悟涅槃。但是由于第一法在上座部佛教很盛行,所以我們教導第一法與第五法兩者。

  有一天,阿難尊者用所有四種方法修行緣起之後。到了傍晚,他前來拜見佛陀,並說:「世尊,雖然緣起法很深奧,但它對我而言是很容易的。」佛陀回答說:「Etassa Ananda, dhammassa ananubodha, appativedha evamayam paja tantakulakajata, kulaganthikajata, mubjapabbajabhuta apayam duggatim vinipatam samsaram nativattati」──意即:若沒有透過隨覺智(anubodha-bana)與通達智(pativedha-bana)來了知緣起,則無法從生死輪回與四惡道[8](apaya)中解脫。隨覺智指的是:名色分別智與緣攝受智。通達智指的是:所有的觀智[9](vipassana-bana毗婆舍那智)。所以,如果沒有以隨覺智與通達智來了知緣起,禅修者就無法證悟涅槃。引述了這段經文之後,注釋上說:若不了解緣起,則沒有人能解脫生死輪回,即使在夢中也不例外。

  -----------------------------------------------------------

  [1] 名業處-辨識究竟名法(精神成份;心與心所)的觀禅法門。

  [2] 色業處-辨識究竟色法(物質成份)的觀禅法門。

  [3] 上座部Theravada-佛陀原本的教法。(P-E Dict p.310)一般稱爲南傳佛教。佛陀般涅槃後二百余年正式傳到斯裏蘭卡。盛行于斯裏蘭卡、緬甸、泰國、高棉、寮國。嚴謹保守原始佛教的傳統。

  [4] 四護衛禅-四種保護禅修者的修行法門。

  [5] 死隨念marananussati-思惟死亡必然會來臨、死亡之期完全不確定、死亡時一切都必須舍棄的修行法門。(清淨道論‧第八品)

  [6] 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bana-第四種觀智;透視行法(有爲法)生滅的智慧。(Com M Abh Ⅸ.32 p.351)

  [7] 思惟智sammasana-bana-第叁種觀智;以分組的方式透視行法叁相(無常、苦、無我)的智慧。(Com M Abh Ⅸ.32 p.351)

  [8] 四惡道apaya-痛苦多過快樂的…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