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P12

  ..續本文上一頁者所教導而記載于《無礙解道Patisambhidamagga》的方法,你將能更進一步地開展慈心。

  二十二類遍滿

  《無礙解道》談到二十二類遍滿慈愛的方法:

  五類不限定的遍滿(anodhiso-pharana);

  七類限定的遍滿(odhiso-pharana);

  十類方向的遍滿(disa-pharana)。

  五類不限定遍滿慈的對象[1]是:

  一、一切有情(sabbe satta);

  二、一切有命者(sabbe pana);

  叁、一切生物(sabbe bhuta);

  四、一切個人(sabbe puggala);

  五、一切個體(sabbe attabhavapariyapanna)。

  七類限定遍滿慈的對象是:

  一、一切女性(sabba itthiyo);

  二、一切男性(sabbe purisa);

  叁、一切聖者(sabbe ariya);

  四、一切凡夫(sabbe anariya);

  五、一切天神(sabbe deva);

  六、一切人類(sabbe manussa);

  七、一切惡道衆生(sabbe vinipatika)。

  十類方向的遍滿慈:

  一、東方(puratthimaya disaya);

  二、西方(pacchimaya disaya);

  叁、北方(uttaraya disaya);

  四、南方(dakkhinaya disaya);

  五、東南方(puratthimaya anudisaya);

  六、西北方(pacchimaya anudisaya);

  七、東北方(uttaraya anudisaya);

  八、西南方(dakkhinaya anudisaya);

  九、下方(hetthimaya disaya);

  十、上方(uparimaya disaya)。

  要修行這種慈心觀,你必須再度提升禅定達到第四禅。然後對你自己、你喜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一再地培育慈愛,直到破除了人際間的界限。接著,你先選定某一個範圍,例如你所住的寺院或居家附近,而在禅定光明的協助之下,你必須清楚地見到那裏所有的衆生。此時,以那範圍內所有的衆生作爲對象,你可以開始散播慈愛,逐一地修行五類不限定對象的遍滿慈愛,與七類限定對象的遍滿慈愛,總共有十二類方法。修行十二類當中的每一類時,你必須以四種方式來遍滿慈愛,例如:

  一、願一切有情免除危難;

  二、願一切有情免除精神的痛苦;

  叁、願一切有情免除身體的痛苦;

  四、願一切有情愉快地自珍自重。

  總共以四十八種方式〔(7+5)×4〕遍滿慈愛。

  你必須在定慧之光照射下清楚地看見慈心禅所緣取的衆生,而且對于每一類遍滿慈愛的方法,你都必須修行到第叁禅,然後才進行下一類。例如,當你遍滿慈愛給一切女性時,你必須在光明中真正看見你所決定的範圍內所有的女性。同樣地,你必須真正看見在你所決定的範圍內所有的男性、天神、惡道衆生等。必須如此修行,直到熟練所有四十八種遍滿慈愛的方式。

  熟練之後,你應逐步擴大決定的範圍到涵蓋整個寺院、整個村落、整個鄉鎮、整個縣市、整個國家、整個世界、整個太陽系、整個銀河系乃至無邊的宇宙。擴大決定範圍的過程中,你必須對每一範圍內的衆生修行四十八種方式中的每一種,直到達成第叁禅。一旦熟練之後,你可以進一步修行遍滿慈愛到十方的方法。

  十類方向的遍滿慈愛

  將慈愛遍滿到十方,而每一方有四十八種方式,總共有四百八十種(48×10)方式。加上前述的四十八種時,總共有五百二十八種(480+48)遍滿慈愛的方式。

  要修行十類方向的遍滿,你應先以在你東方無邊宇宙中所有的衆生作爲對象。當你能在光明中看見他們時,以上述的四十八種方式遍滿慈愛給他們。接著,以同樣的方法對在你的西方等其它每一方向的衆生修行。

  若能熟練這五百二十八種遍滿慈愛的方式,你將體驗到佛陀在《增支部Avguttara Nikaya》所開示修行慈心禅的十一種利益:

  「諸比庫,當慈心解脫被培育、開展、勤習、駕禦、奠基、建立、穩固與正確地修行時,可望得到十一種利益。那十一種利益呢?睡眠安穩;醒覺安穩;不作惡夢;爲人所愛;爲非人[2]所愛;天神守護;不被火、毒藥與武器所傷害;心易得定;相貌安詳;臨終不迷惑;若未能證得更高的成就,他將投生梵天界。」(A.v,342)

  悲心觀(Karuna-Bhavana)

  一旦能像前述那樣修行慈心觀之後,則修行悲心觀(悲梵住)對你而言是不難的。要培育悲憫心,首先你應選擇一位與你同性、正在受苦的活人。思惟他的苦難,生起對他的悲憫。

  然後應當再度修行白遍達到第四禅。當禅定之光強盛明亮時,以定光辨識那人,然後對他修行慈心觀直到進入第叁禅。從慈心禅出定之後,你應以這樣的意念對那正受苦的人培育悲憫心:「願此善人解脫痛苦。」(ayam sappuriso dukkha muccatu)如此一再修行,重複多次,直到進入初禅、第二禅、第叁禅,並且完成每一禅的五自在。之後,你必須像修行慈心觀那樣來修行悲心觀,也就是對你喜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修行。對每種人都必須修行到第叁禅。

  若要對快樂、沒有任何痛苦迹象的衆生培育悲憫心,你應思惟:由于在生死輪回中所造的惡業,一切尚未證悟聖果的衆生都還有可能投生于惡道遭受苦報。再者,每一個衆生都是可悲憫的,因爲他們都還未能解脫生、老、病、死之苦。

  如此思惟之後,你必須像培育慈心時那樣來對四類人培育悲心:你自己、你喜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對每一類人都達到悲心觀的第叁禅。繼續地修行,直到破除了人際之間的差異界限。

  然後修行一百叁十二種遍滿悲憫的方法,即:五類不限定的遍滿、七類限定的遍滿與一百二十類方向的遍滿〔5+7+(12×10)= 132〕。這與修行慈心觀時所用的方法相同。

  喜心觀(Mudita-Bhavana)

  要修行喜心觀(喜梵住),你必須選擇一個與你同性、存活、快樂、你非常喜歡、並且與你友好的人,一個見了面會使你歡喜愉悅的快樂之人。

  然後應當再度修行白遍達到第四禅。當禅定之光強盛明亮時,以該光辨識那人,然後對他修行慈心觀直到進入第叁禅。從慈心禅出定之後,對那人修行悲心觀,達到第叁禅。從悲心禅出定之後,你應以這樣的意念對那快樂之人培育隨喜心:「願此善人不失去他所得到的成就。」(ayam sappuriso yathaladdhasampattito mavigacchatu)如此一再地修行,直到證得初禅乃至第叁禅,並且完成每一禅的五自在。

  以同樣的方法對一個你喜愛的人、一個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一個你討厭的人培育隨喜心之後,接著再對你自己、另一組的你喜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修行……直到你能破除人際之間的差異界限。然後,以無邊宇宙當中所有的衆生爲對象,修行一百叁十二種遍滿喜心的方式。

  舍心觀(Upekkha-Bhavana)

  若要修行舍心觀(舍梵住),首先必須修行白遍達到第四禅。然後選擇一個與你同性、你對他無好惡感的活人作爲對象,對他修行慈心觀、悲心觀、喜心觀,每一種都達到第叁禅。從喜心觀第叁禅出來之後,你應思惟前叁種梵住的缺點,即:它們都接近情感的作用──喜愛與厭惡、興奮與歡欣。然後,你應思惟以舍心爲基礎的第四禅是甯靜的。然後以如此的意念對那人培育平等舍心:「此善人是他自己所造之業的承受者。」(ayam sappuriso kammassako)

  在慈心觀、悲心觀與喜心觀第叁禅的支持下,如此對那人修行時,不久你將能達到舍心觀的第四禅。接著對一個你喜愛的人及一個你討厭的人修行,皆達到第四禅[3]。然後應一再地對你自己、你喜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培育平等舍心。對後叁類人修行皆達到第四禅,直到破除人際之間的差異界限。之後,以無邊宇宙中所有的衆生爲對象,修行與前述步驟相同的一百叁十二種遍滿舍心方式。

  這就是四梵住的修行方法。

  四護衛禅

  慈心觀、佛隨念、不淨觀與死隨念這四種修行法門稱爲四護衛禅或四種保護的法門,因爲它們能保護禅修者,免除種種危險。因此,在修行觀禅之前,學習並修行它們是很有幫助的。我已經講述修行慈心觀的方法,現在我要跟大家討論如何修行其它叁種護衛禅,首先是佛隨念。

  佛隨念(Buddhanussati)

  此法門可以借著思惟佛陀的九種功德來修行:「Itipi so bhagava araham sammasambuddho vijjacaranasampanno sugato lokavidu 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 sattha devamanussanam buddho bhagavati.」

  這段經文的解釋如下:

  世尊已滅除煩惱,堪受尊敬(araham阿拉漢);他自己證悟圓滿的正覺(sammasambuddho正遍知);他的智慧與德行達到完美(vijjacaranasa…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