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P14

  ..續本文上一頁色,也可能出現爲其它顔色。

  (二)取相:當前面這種定力增強有力之後,煙樣的灰色通常轉變成如棉花似的白色。不過,依照心中「想」的改變,禅相也可能變成其它顔色與形狀。如果禅相的顔色與形狀經常改變,定力將會逐漸下跌,這是因爲禅修者的想經常改變的緣故。因此,禅修者不應注意禅相的顔色與形狀,而應只是一心專注于它。這是第二種禅相。這種專注于取相的定力也是遍作定,這種修行也是遍作修。

  (叁)似相:當定力變得更強而有力時,取相會變成似相。通常似相是清澈、明亮與發光的,猶如晨星一般。在此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想改變,禅相也會改變:若禅修者想要禅相變長,禅相就會變長;想要它變短,它就會變短;想要它變成紅寶石色,它就會變成紅寶石色。《清淨道論》提到禅修者不應如此做。若如此做,即使很深的定力也會逐漸變弱。由于他生起不同的想,從而也就分散注意力到不同的對象。所以禅修者不應玩弄禅相,否則將無法達到禅那。

  專注于似相最初階段的定也是遍作定,其修行也是遍作修。然而,接近禅那的定則稱爲近行定,該修行稱爲近行修。當安止定生起時,所專注的禅相依然是似相,但是該定是安止定,該修行是安止修。

  問3-2:近行定與安止定之間有何差別?

  答3-2:當似相出現時,定力是相當強的。然而在近行定的階段,禅支還未完全茁壯,因此有分(bhavavga)仍會生起,禅修者可能會落入有分。該禅修者會說一切都停止了,或說:「那時我一無所知。」或認爲那就是涅槃如果這樣修行下去,他將能夠停留在有分之中很長的時間。

  無論是好或壞的任何一種修行法,如果禅修者一再努力嘗試,他終究能精通其法,所謂「熟能生巧」。在此情況下亦然,若一再嘗試,他將能落在有分之中很長的時間。爲什麼他說自己一無所知呢?因爲有分的對象乃是前世臨死時的對象,此對象可以是業、業相(kamma-nimitta)或趣相[1](gati-nimitta投生相)。但是禅修者無法見到這點,因爲他還不能辨識緣起法。唯有能夠辨識緣起法之後,才能見到有分緣取這叁種對象之一。

  若禅修者認爲有分是涅槃,則此信念將是障礙通向涅槃之路的「巨石」。若不能除去這塊巨石,他將無法證悟真正的涅槃。爲何會産生這樣的信念呢?很多禅修者認爲佛陀的弟子(savaka)不可能了解佛陀所教導的名色法。因此,他們不認爲必須培育充分深度的定力,以辨識佛陀所教導的名色法及其因緣。如是,因爲禅支很薄弱,他們的定力也很薄弱而不能持久,所以有分心仍然會發生。如果禅修者故意修行以便落入有分,他仍然能達到目的,但是那並非涅槃。要證悟涅槃,我們必須逐步地修行七清淨。若不了知究竟名法、究竟色法以及它們的因緣,禅修者無法證悟涅槃。

  就好像還沒有能力自己站立的小孩子,當他要學習走路之時,將會一再地跌倒。同樣的道理,在近行定的階段,禅支還沒有堅強茁壯,因此禅修者可能會落入有分。

  爲了避免落入有分,以及進一步培育禅定,你需要信(saddha)、精進(viriya)、念(sati)、定(samadhi)與慧(pabba)這五根的幫助,以便推動自己的心,並將心固定于安般似相。你需要深信專注于似相能使你證得禅那,需要精進以便使心一再地認知安般似相,需要念以便不忘失安般似相,需要定以一心專注于似相,以及需要慧以便了知安般似相。

  在安止定的階段,禅支已經完全茁壯,好像身強力壯的成人,能夠整天挺直站立一般。禅修者也是一樣,能夠以安般似相爲對象,停留在安止定中很長的時間,不會落入有分。在此階段,不間斷的完全專注能持續一、二、叁小時或更久。此時聽不見任何聲音,心只會專注于似相,不會趨向其它對象。

  問3-3:在什麼情況或狀態下,我們說一個禅修經驗是近行定或安止定?

  答3-3:如果禅修者專注安般似相的定力很強,但是有時仍會落入有分,我們可以說此時的定力是近行定。唯有當禅修者能夠不間斷地專注于安般似相,持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我們才能說它是安止定。

  禅修者如何能知道自己的心是否落入有分呢?他可以注意到自己有時會對安般似相失去覺知,那時就是落入有分。有時候,他的心會有很短暫的剎那想到安般似相以外的對象。但是這些情況不會發生在安止定。在安止定中唯有相續不斷的完全專注。

  問3-4:在四禅當中的每一禅是否都有近行定與安止定?它們有什麼特征?

  答3-4:以安般念禅那爲例,此禅那緣取安般似相爲對象,有四種近行定、四種安止定。在每一禅中都有近行定與安止定,二者都只以安般似相爲對象。因此它們的對象相同,沒有差別,但是二者定力的強度不同。

  在初禅、第二禅與第叁禅的近行定階段有五個禅支,而在第四禅的近行定中沒有喜(piti)與樂(sukha),只有尋(vitakka)、伺(vicara)、舍(upekkha)與一境性(ekaggata)。雖然它們同樣以安般似相爲對象,但是較高層次的近行定的禅支比較低層次的更有力。

  初禅近行定的禅支鎮伏身體的痛苦(kayika-dukkha-vedana);第二禅近行定的禅支鎮伏心理的痛苦(domanassa-vedana);第叁禅近行定的禅支鎮伏身體的快樂(kayika-sukha-vedana);第四禅近行定的禅支鎮伏心理的快樂(somanassa-vedana)。由此我們可以分辨這些近行定之間的差別,尤其是第四禅的近行定。在第四禅近行定的階段,呼吸非常微細,幾乎停止。到第四禅安止定的階段呼吸才完全停止。

  我們也可以借著觀察禅支來區分各禅的安止定。初禅有五個禅支:尋、伺、喜、樂與一境性;第二禅有叁個禅支:喜、樂與一境性;第叁禅有兩個禅支:樂與一境性;第四禅有兩個禅支:舍與一境性。借著觀察禅支,我們可以分別:「這是初禅」、「這是第二禅」等等。而且定力是一禅比一禅加深,第四禅的定力最高深。它是多麼高深呢?你應當親自去體驗。許多禅修者報告說第四禅是最微妙、最甯靜的。

  問3-5:什麼情況下禅修者會從安止定掉或退到近行定?什麼情況下在近行定的禅修者能進入安止定?

  答3-5:如果禅修者不重視他的禅修,而重視似相以外的其它對象,那麼將有許多障礙(nivarana蓋)會發生。許多依貪欲及瞋恨的妄想會産生,這些是不如理作意[2](ayoniso-manasikara不明智的注意)。這些不同的對象會削弱定力,因爲善法[3]與不善法[4]一向是對立的,當善法強而有力時,不善法會遠離;反之,因爲不如理作意而造成不善法強而有力時,善法會遠離。善法與不善法不能同時存在一個心識剎那或心路過程中。

  在這裏,我要解釋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ra明智的注意)與不如理作意。當禅修者修行安般念時,若專注于自然呼吸的氣息,則他的作意是如理作意。當取相或似相生起時,若禅修者專注于它們,則他的作意也是如理作意。在觀禅中,若禅修者見到:「這是色」、「這是名」、「這是因」、「這是果」、「這是無常」、「這是苦」、「這是無我」,則他的作意是如理作意。

  然而,如果他見到:「這是男人、女人、兒子、女兒、父親、母親、天神、梵天、動物等。」那麼他的作意是不如理作意。一般而言,我們可以說:因爲如理作意而使善法生起;因爲不如理作意而使不善法生起。禅修之時,如果不如理作意生起,則五蓋或煩惱也必然會生起。它們是不善法,這些不善法會削弱定力或造成定力掉落與退失。

  如果一再地以如理作意觀察修行的對象,那麼善法將會增長,例如禅那善法。所以,若你一再地專注禅相,例如:安般似相,這是如理作意。如果培育如理作意達到完全的強度,那麼你將從近行定進入安止定。

  問3-6:在一個人臨死之時,因爲過去所做的善業或不善業而有業相生起。這種現象與禅修時遺忘已久的往事影像重新出現是否類似?

  答3-6:可能有些類似,不過只限于少數的例子,有點類似那些死亡很快速發生的人。

  問3-7:修行時,遺忘已久的叁十年前往事影像在心中出現,這是否由于缺乏正念的緣故?什麼造成心離開修行的對象?

  答3-7:有可能由于缺乏正念,但也可能因爲作意的緣故。然而多數禅修者不了解作意,唯有修行到名業處時他們才能了解作意。《阿毗達摩》中說,若無作意則沒有任何對象能在心中現起。必須先有作意,心路過程才能産生。然而,心路過程的發生非常快速,所以他們不了解因爲作意而使這些影像出現。

  問3-8:臨死之時,如果一個人有很強的正念,他能否避免過去善惡業的業相(kamma-nimitta)生起?

  答3-8:強而有力的正念可以避免不善的業相生起。但是何謂強而有力的正念呢?若禅修者進入禅那,並且一直到死亡之時還能保持完全穩定的禅那,你可以說該禅那的念是強而有力的。那種正念能夠避免不善業相或欲界[5]的善業相生起。它只緣取禅相爲對象,如:安般似相或白遍似相。

  另一種強而有力的正念是與觀智相應的念。如果禅修者所達到的觀智是行舍智[6],那麼此念是強而有力的。這種正念也能避免不善相或會取代觀禅相的其它善相現起。觀禅的對象是行法的無常、苦或無我本質。他的臨死速行心(maranasanna-javana)可能緣取那個本質爲對象。臨死前的那個觀智能産生天界[7]結生心[8](deva-patisandhi),…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