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P20

  ..續本文上一頁行舍智(savkharupekkha-bana)。他修行了兩萬年,但是仍然無法證得道智與果智。原因是更早之前他從勝蓮華佛(Padumuttara Buddha)那裏得到授記[7]:他未來將在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期中成爲速通達者(khippabhibba):最快證悟阿拉漢果的人。同樣地,在釋迦牟尼佛教法中得到四無礙解智(patisambhida-bana)的其它弟子(savaka),也曾在過去諸佛的教法中修行止觀達到行舍智,這是自然的法則。四無礙解智:

  一、 義無礙解智(attha-patisambhida-bana):透視果(即:苦聖谛)的觀智;

  二、 法無礙解智(dhamma-patisambhida-bana):透視因(即:集聖谛)的觀智;

  叁、 辭無礙解智(nirutti-patisambhida-bana):精通語文的智慧,尤其是精通巴利文法;

  四、 辯無礙解智(patibhana-patisambhida-bana):了知上述叁種無礙解智的觀智。

  要成就這四種無礙解智有五項原因:

  一、 證悟(adhigama):今生證悟任何道果。

  二、 精通教理(pariyatti):曾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學習佛法教典。

  叁、 聽聞(savana):曾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專心恭敬地聽聞佛法。

  四、 發問(paripuccha):曾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討論經典與注釋中疑難的段落和解釋。

  五、 先前的修行(pubbayoga):曾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止觀,達到行舍智。

  對于不曾得到過去佛授記的人,如果他們在這一期佛法中修行而沒有證悟涅槃,可能因爲他們的波羅蜜還不成熟,或曾經發願要在未來彌勒佛或其它佛的教化期中解脫生死輪回(samsara)。例如:有兩千位普通阿拉漢比庫尼[8]與耶輸陀羅在同一天入般涅槃。在燃燈佛時代,她們曾發願要在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期中解脫生死輪回。雖然要成爲普通阿拉漢並不需要累積波羅蜜長達四阿僧祇與十萬大劫的時間,但由于該願,從燃燈佛到釋迦牟尼佛這段期間,她們都還一直在生死輪回當中流轉。她們並沒有得到授記,只是發願而已。

  問4-3:若禅修者修完課程,但還未能證悟道智與果智。如果他的定力退失,觀智是否也會退失?死後他會不會再投生惡道(apaya)?

  答4-3:他有可能退墮,但是這種機會很小。如果很長一段時間不修行,他的止觀可能會慢慢變弱,然而這種善業的力量仍然潛伏存在。 講到這裏,過去在斯裏蘭卡曾經有六十位比庫與沙彌[9]外出前往某地。路上遇到一個居士帶著木炭與半燒過的柴,他的皮膚就像木炭一樣黑。有些沙彌開玩笑說:「這是你的父親。」「那是你的叔父。」……。那個居士對他們的舉動感到失望,他放下炭與柴,禮拜大長老[10](Mahathera)以便請他們停留片刻。接著他說:「尊者[11](Bhante),你認爲只是穿著袈裟[12]就是比庫了嗎?你還沒有夠強的禅定與覺觀。以前我也是比庫,具足強而有力的禅定與神通[13]。」

  接著他指著一棵樹,繼續說:「坐在那樣的一棵樹下,我能夠用手抓住日與月,以日月來搔我的腳。然而,因爲對修行止觀善法的疏忽放逸[14](pamada),我的禅那退失了,煩惱征服我的心,所以現在我做這樣的工作。請以我爲借鏡而不要放逸于止觀善法的修行,請努力不要落到我這樣的下場。」

  那些比庫聽了生起對修行的迫切感(samvega悚懼),站在原地修行止觀,並證悟了阿拉漢果。因此,有時止觀會因爲放逸而暫時退失,但是它的業力仍然存在,不會壞滅。

  在此,我想要爲大家解釋叁種人:一、菩薩;二、上首弟子(aggasavaka)與大弟子(mahasavaka);叁、普通弟子(pakatisavaka):

  在燃燈佛(Dipavkara Buddha)時,我們的菩薩具足八定(samapatti)與五神通(abhibba)。而且他在更遠的過去世已修行觀禅達到行舍智。那時,如果他想證悟涅槃,只需聆聽燃燈佛關于四聖谛的簡短偈頌,他就能快速地證悟阿拉漢果。但是他不想只證悟阿拉漢果,他發願未來要成佛,于是他從燃燈佛那裏接受了成佛的授記。

  在四阿僧祇[15](asavkhyeyya無數)與十萬大劫(kappa)的時間當中,即從燃燈佛到迦葉佛之間的時期,我們的菩薩曾有九生跟隨其它佛出家爲比庫。每一生中他都:

  一、 背誦叁藏經典;

  二、 修行四種遍淨戒[16];

  叁、 修行十叁種頭陀行[17](dhutavga);

  四、 長期居住于森林,修習阿蘭若行[18](arabbakavga-dhutavga);

  五、 修行八種定;

  六、 修行五神通;

  七、 修行觀禅達到行舍智。

  這是菩薩的本性。實踐這些波羅蜜乃是爲了證悟一切知智[19](sabbabbuta-bana)。但是在他的波羅蜜成熟之前,從燃燈佛時到他生爲悉達多太子之間的時期,有時因爲過去所做的惡業,他投生于畜生道等惡道。不過,成爲比庫的世代與投生爲畜生的世代相隔很遠。這是菩薩的曆程。

  舍利弗尊者與目犍連尊者這兩位上首弟子在一阿僧祇與十萬大劫之前從最勝見佛(Anomadassi Buddha)那裏得到成爲上首弟子的授記,而大迦葉尊者、阿難尊者等大弟子則在十萬大劫之前從勝蓮華佛(Padumuttara Buddha)那裏得到成爲大弟子的授記。但是從獲得授記到釋迦牟尼佛時這段期間,因爲他們過去所做的惡業,有時他們也投生于畜生道等惡道。在釋迦牟尼佛的時期,他們成爲具足四無礙解智的阿拉漢。這種阿拉漢必須曾在過去佛的時代精通止觀,達到行舍智,這是自然的法則。因此,盡管他們曾在過去很多生中修行止觀,但是有時他們也與我們的菩薩一起投生于畜生道。這是上首弟子與大弟子的曆程。

  至于普通弟子,如果他們徹底地修行止觀,達到緣攝受智或生滅隨觀智或行舍智,來世他們將不會投生于四惡道(apaya)。即使今生未能證得任何道果,他們可能會投生天界。關于這點,注釋中說:“…laddhassaso laddhapatittho niyatagatiko culasotapanno nama hoti.”──他獲得解脫,他達到安穩處,他有絕對美好的歸宿,因此稱他爲小須陀洹[20](culasotapanna)。根據佛陀在《聞隨行經Sotanugata Sutta》中的開示,對于在人間成爲小須陀洹的人,未來可能會有四種情況發生:

  (一)投生于天界之後,若能思惟佛法,則他的觀智將清楚地透視佛法,他將能快速地證悟涅槃,例如沙門[21]天子(Samana-devaputta)。

  沙門天子是一位精進修行止觀的比庫。他在修行之時死亡,然後自然地投生于天界。他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亡,投生在天界的宮殿時他仍在繼續修行。當宮殿裏的天女看見他時,她們了解他前生必定是一位比庫。所以她們放一面鏡子在他的面前,並且弄出一些聲響來引起他的注意。當他睜開眼睛看見鏡中自己的影像時,非常失望,因爲他不想作天神,只想證悟涅槃。

  因此,他立刻下降到人間來聽聞佛陀說法。佛陀教導有關四聖谛的法。聽完法之後,他證悟了須陀洹道智與須陀洹果智。

  (二)如果不能借著以觀智思惟佛法而證悟涅槃,則當他聽聞有神通而到天界弘法的比庫說法時,他將能證悟涅槃。

  (叁)如果沒有機會聽聞比庫說法,可能有機會聽聞說法天神(Dhamma-kathika-deva)所說的佛法,說法天神如:常童形梵天(Sanavkumara Brahma)等。那時,借著聽聞佛法,他將能證悟涅槃。

  (四)如果沒有機會聽聞說法天神講說佛法,可能會遇到前世一起在這期佛法中修行的朋友。這些朋友會提醒他,例如說:「哦,朋友,請回想我們前世在人界作比庫時所修行的某某佛法。」那時,他可能會憶起那項佛法。若在那時候修行觀禅,他將能迅速地證悟涅槃。

  這些是修行止觀禅直到成爲小須陀洹的四種結果。所以就這樣的普通弟子而言,如果在今世未能證悟道果,他必然能在不久的未來世證悟涅槃。

  在死亡之時,禅修者也許沒有強而有力的觀智或禅定,但是因爲強而有力的止觀善業,善相會出現在他的意門,成爲臨死速行心的對象。于是,因爲這種善業,他必然會投生于善處。在那一生中,他就很可能證悟涅槃。

  然而,如果他能修行觀禅一直到臨死速行心(maranasanna-javana)的剎那,他將是《聞隨行經》中所提到的第一種人。如果他無法修行止觀直到臨死速行心時,正如上面解說的,他也能成爲《聞隨行經》提到的第二種、第叁種或第四種人。

  問4-4:完成課程的禅修者若還未能證悟涅槃,他能否得到法住智(dhammatthiti-bana)?如果可以,這種智慧會退失嗎?

  答4-4:禅修者能夠得到法住智(dhammatthiti-bana)。“Pubbe kho Susima dhammatthitibanam paccha nibbane banam.”──「首先是法住智,其次是以涅槃爲對象的道智。」這是佛陀給予須師摩(Susima)的開示。須師摩是一個外道梵志[22](paribbajaka),他到佛教中…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