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995年 慈心禅

  “95葛榮居士禅修講座錄(七)

  南傳佛教叢書編譯組譯

  日期: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地點:佛教黃鳳翎中學

  

  第六講:慈心禅

  歡迎大家來到今晚第五晚的講座。第一晚的講座,講的是正念或覺知的重要,以及其益處。接著第二晚的講座,講的是出入息念,以覺知呼吸作爲所緣境的禅修方法。第叁晚的講座,講的是練習出入息念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昨晚的講座,我談到無所緣境的禅修方法。今晚將會講的是慈心的禅修。

  

  「慈心」(Loving kindness)是巴利文metta或梵文maitri的翻譯。metta或maitri有時譯作「慈心」;有時譯作「友愛」(Friendliness);有時亦會譯作「慈悲」(Compassion)。很有意思的一點是:任何人修習慈心禅的時候,都必須先從自己開始。這亦帶出一個問題:爲甚麼我們必須友善地對待自己呢?這是不是說我們沒有友善地對待自己呢?我見過不少禅修者,他們不太喜歡自己,甚至憎恨自己。所以我們明白到爲甚麼修習慈心要先從自己開始的重要。

  

  讓我們去找出爲甚麼有些時候我們不太喜歡自己呢?其中的一個原因是,當我們對自己有高度的期望,而達不到的時候,我們會對自己感到不滿。某些文化傳統著重的是:你應該是個完美的人。在這種完美主義的觀念裏,你總是發現自己不完美,然後你會因自己的不完美而開始憎恨自己。正如我剛說過的,這種文化傳統的人對自己感到非常不滿,結果是你爲自己過去的過失感到罪疚。我遇過很多人,他們似乎是因爲緊執過去的過失而受苦。這是我們不太喜歡自己其中的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我想,可能是基于一個事實:一般來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傾向于只看自己負面的一面。我遇過一些很好的人,很良善的人,但是他們因爲過去的一、兩次過失而受苦。他們感到自己沒有用處、沒有價值。如果你負面地對待自己,你一定會看見別人愈來愈多負面的東西。我很喜歡一位來自越南的禅修大師,他的書是很好的佛法書籍。關于負面的自我形象,他說:「人類傾向于找出自己不對的地方;他們不去尋找自己對的地方。」這是我們不太喜歡自己的另一個原因。

  

  或者另一個原因是,在家庭關系當中,由于以上的情況,我們傾向于只是指出別人不對的地方,別人做得不好的地方。舉一個實際的例子:一般來說,父母教養子女的過程之中,當孩子做錯了一些事情,父母會很快地指出他們的錯處;但是孩子做得對、做得好的時候,他們可沒有表揚。這樣會做成甚麼結果呢?結果是孩子在負面的自我形象中成長。在斯裏蘭卡,有時候我必須見一些婚姻有問題的夫婦。我經常聽到做妻子的說,有些時候她們煮的菜不太好吃,丈夫便會不高興,但是當她們煮得好吃的時候,他們卻沒有說話。這顯示出人類一種很牢固的習性:只看見負面的地方,只看見短處,只看見我稱之爲的「減號」。這會爲自己帶來很多的苦惱,爲別人帶來很多的苦惱;亦會傾向于只看見自己負面的一面,及傾向于只看見別人負面的一面。我認識一些人,他們只看見自己的過失,亦只看見別人的過失,從而爲別人帶來很多的悲傷。所以,我覺得慈心禅是某種奇妙的東西,某種正面、有建設性的東西,某種美好的東西。

  

  另一方面,在我們獨處的時候,這種負面對待自己的情況也會走出來。在某些文化傳統的影響下,實際上你不會有獨處的機會。在獨處,自己與自己相處的時候,看看我們會怎麼樣,是一個有趣的實驗。在我們斯裏蘭卡的禅修中心,日程中有一段時間是用作戶外獨處禅修的。我們告訴禅修者,那裏有廣闊的大自然環境,他們可以找個地方獨處,看看當獨處的時候,會發生甚麼事。大多數人在獨處的時候,他們感到寂寞,他們厭煩自己。獨處的時候,爲甚麼我們不喜歡自己?獨處的時候,爲甚麼我們感到沈悶?反思以上的問題不是很有意思嗎?禅修之中,用一些時間獨處,與寂寞相處,視自己爲自己最好的朋友,看看自己能否感到快樂滿足,看看自己能夠做到甚麼程度,這是很重要的。由于我們習慣于以外在的事物爲樂,雖然我們都已長大了,我們仍然有各自的玩具。我們人類所做的,尤其是在比較富裕的國家,便是不斷轉換新玩具。雖然我們有能力這樣做,但是這些玩具只能帶來短暫的滿足感,隨後我們又感到不滿足。所以,你的一生便在不斷尋找新玩具,然後你感到缺乏,你感到空虛。我認爲禅修的時候,你便變成自己的玩具。當你成爲那件玩具,你會發現自己很有趣,你不會對自己感到無聊。我想這便是慈心禅的重要之處。

  

  關于慈心禅,我有很多話想說,因爲我認爲慈心的修習是很重要的。但是現在我會講述佛教經典裏提及慈心禅的十一個益處。這十一個的益處是很有意思的。首叁個益處與睡眠有關。第一個是:你能夠睡得好,睡得安甯。第二個是:你能夠安甯地醒來。第叁個是:你不會做惡夢,你不會有不愉快的夢境。有時候我會見受失眠之苦的人,他們無法入睡,他們有睡眠困難的問題。我發現如果他們能夠在睡前修習慈心,能夠以友善的感覺入睡,那麼很大機會,他們會睡得安甯。當我們感到忿怒,當我們有不愉快的情緒,當我們的創傷被壓抑在潛意識裏,我們便難以睡得安甯、難以醒時安甯。所以這是修習慈心的好理由:修習慈心你能夠睡得安甯和安甯地醒來。

  

  下一個益處是:人們會喜歡你,人們會友善地對待你。所以,這表示如果你對自己友善,你便能夠對別人友善;當你對別人友善,別人自然地也會對你友善。如果我們有慈心,以上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佛教經典中提到的另一個益處是:非人的生命也會喜歡你。誰會是這些非人的生命呢?他們會是甚麼?有人猜嗎?你相信鬼神,你害怕祂們嗎?如果你害怕祂們,最好的做法是修習慈心,祂們會對你友善的。事實上,經典中提到修習慈心的另一個益處正是:天神會非常喜歡你。

  

  另一個理由也是很有意思的:你的臉容變得安詳。這表示思想與臉容有連帶的關系。

  

  另一個理由亦是非常重要的:友善的心,慈心的修習,容易帶來一個平靜的心。所以我曾經提過好幾次,如果你真的想透過禅修,獲得內心的平靜、安甯,那麼禅修的時候,你必須友善地對待所生起的事物。正如之前的講座我所說過的,當你專注呼吸的時候,如果思想生起,你開始憎厭你的思想,期望獲得某程度的平靜,期望獲得某程度的安甯;如果你聽見聲音,你開始憎厭聲音,期望獲得某程度的平靜,期望獲得某程度的空間;如果你正在經驗身體的痛楚,你開始憎厭身體的痛楚,期望獲得某程度的平靜,期望獲得某程度的安甯。如果你試圖獲得內心的平靜,但是不成功,你會憎厭、不喜歡那種狀態,這樣會令情況更加惡劣。所以禅修的時候,記著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與此有關的另一點是,慈心是對治不愉快情緒的一種方式,這也是我曾經提過好幾次的。不喜歡不愉快的情緒,憎厭不愉快的情緒,我們令它們變得更強大;我們越是留意它們,就越給它們力量。如果我們友善、仁慈、溫和地對待它們,那麼我們是以一種智慧的方式來對待它們。請了解,請記著,友善並不是讓步,而是以溫和的態度處理不愉快的情緒。亦請了解,對自己友善,並不是變得自私;對自己友善,並不是溺愛自己,縱容自己。

  

  經典中接著提及慈心禅的兩個益處,它們與蒙受庇護有關。如果你進一步修習慈心,你自然地會受到庇護,遠離暴力等等。

  

  第十個理由是:死亡的時候,你能夠以清明的心離世,心不迷亂。死亡的時候,內心清明有甚麼益處呢?有人可以告訴我們嗎?

  

  死亡的時候,如果我們清醒,如果我們內心清明,如果我們能夠禅修,我們會有獲得解脫的最後機會。所以如果你細想一下慈心的衆多益處,不是有這些嗎?能夠對自己友善,能夠對別人友善;能夠睡得安甯,醒時安甯;死得安甯。

  

  如果你會考慮來生的話,經典中接著提到慈心的最後一個益處便是:死後你會有好的來生。

  

  

  慈心禅

  [ 慈心禅的導引 ]

  

  讓我們從自己開始,友善、柔和地對待自己。你能夠視自己爲自己最好的朋友,最珍貴的朋友嗎?你能夠以這種感覺,感覺身體的每一部分,整個身心嗎?……

  作爲自己最好的朋友,你能夠原諒自己過去的任何過失嗎?……

  晚上睡覺的時候,嘗試想想慈心的修習。願你們睡得安甯,醒時安甯。……

  明晚講座的主題是情緒,我會講如何處理不愉快的情緒,禅修與這些不愉快情緒的關系。多謝大家。

  

  講座問答

  

  導師:除了經典中的十一個益處,我們能夠再增加一些嗎?你能夠想到第十二個,第十叁個嗎?或者根據你個人的經驗,慈心禅還有甚麼益處呢?

  

  聽衆:快樂。

  

  導師:很好,是快樂。隨著善意的增長,你必定會感到快樂,你必定會感到喜悅。如果我們的內心狀態是憎恨、忿怒、羨慕、嫉妒,我們能夠快樂嗎?如果你的內心有慈心所帶來的快樂和喜悅,它會有感染力的,這是很有意思的。我想,憎恨和忿怒同樣是會傳染的。如果我們擁有內在的喜悅,我們能夠以自己的喜悅來感染別人,這不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嗎?你們還能夠想到修習慈心的其他益處嗎?

  

  聽衆:健康。

  

  導師:很好,很好,是健康。醫生發現某些疾病是負面情緒所導致的,例如:壓力、焦慮。它們叫作「心身症」(Psychosomatic illnesses),因心理因素、精神狀態而衍生的病症。所以慈心肯定對身體健康有良好的影響。

  

  聽衆:慈心是不是禅修的根基?

  

  導師:肯定的,它是禅修的根基。正如我曾經說過的,它可以連接任何一種禅修方法。我曾經講解過慈心怎樣應用于出入息念的修習。昨天我們修習無所緣境禅修,修習的時候,思想生起,你友善地對待生起的思想;你讓情緒生起,讓它消失,你能夠友善地對待任何生起的情緒;正如我一直所說的,如果身體有不愉快的感受,你能夠友善地對待它們。

  

  聽衆:在商業社會裏如何修習慈心?

  

  導師:做生意的人,他們的目標是賺取金錢。那麼如何修習慈心呢?這是一個挑戰,你必須視它爲一個挑戰。我想說的第一點是,修習慈心並不表示你讓其他人做任何他們喜歡的事情。修習慈心並不表示讓步,任由別人做他們喜歡的事情。我想說一個我很喜歡的故事,這是一個源于印度的故事。從前有一條修習慈心的眼鏡蛇,它在森林修習慈心:「願一切衆生快樂……」這個時候,有一位拾柴老婦正在尋找繩子來捆柴枝,她錯把這條蛇看成是一條繩子,于是便拿起這條眼鏡蛇來捆紮拾來的柴枝。眼鏡蛇正在修習慈心,所以它任由老婦擺布,不作一聲。老婦人把紮好的柴枝背到家裏,然後把繩子松脫下來。這個時候,眼鏡蛇滿身傷痕累累,好不容易才可以逃脫。它到禅修老師那裏去,對老師說:「看,你教我修習慈心,現在變成這個樣子!」禅修老師答道:「你沒有修習過慈心,你修習的是愚蠢的慈心!」所以生活當中,有時候我們需要發出「嘶嘶」聲,讓別人知道我們是一條眼鏡蛇!

  

  第二點是,有兩個很有意思的詞語──反應與回應。在商業的社會裏,你的夥伴可能會做錯一些事。那個時候,正如我說過的,不是讓他做他喜歡的事。那個時候,如果你生氣,如果你焦慮等等,那麼這便是情緒反應。你嘗試做的應該是如何理性回應那些事情。回應是在沒有情緒反應下,做需要做的事。然而我們還是人,在很多處境我們會生氣,我們會憂慮,我們會情緒化。當我們以情緒來反應事情的時候,只需知道自己的情緒反應,並把它視爲一個學習經驗。這是一種美好的學習方式,向自己的錯誤學習,向自己的失敗經驗學習,向生活的任何處境學習。正如我剛說過的,只是去了解和觀察回應與反應的分別。反應可以是完全沒有建設性的;回應可以是一種有益的行動。

  

  最後的一點是,或者你有一位難以共事的上司,他沒有理性,不講道理。他做錯很多決定,然後責備你,把責任全推在你身上。類似的情況亦會在家裏發生的。那麼,我們怎麼辦?我們慣常的方式是對那個人起情緒反應,憎恨他。然而,如果你能夠把你的上司或製造麻煩的人,視作你的老師,那麼早上上班的時候,你可以對自己說:「如果他今天無理取鬧,讓我看看那個時候,我的表現將會怎麼樣!」于是你學習的是觀察自己的心,而不是觀察引起麻煩的外境。有了這個練習,你一定會發現你的上司可能依舊如是,但你並沒有生氣。或者你雖然生氣,但生氣成爲了你的禅修對象。你會很感恩他,因爲他成爲你小說裏的一位朋友!

  

  如果沒有其他問題,讓我們現在一起修習慈心。

  

  

《1995年 慈心禅》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