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榮居士禅修講錄
1997年10月19日晚上 大嶼山地塘仔華嚴閣 南傳佛教叢書編譯組譯
禅修營第七天
導師:在這最後的一次研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過去幾天與禅修者面談時所發現到的一些事情。雖然這些事情我之前也談及過,但我想再強調它們,好讓大家能認真地作出努力去對治它們。
有很多和我面談的禅修者都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因內疚而受苦。可能是一些曆史或社會的原因,這裏的文化似乎容易令人生起很多內疚。在一些古老的文化如西藏、斯裏蘭卡和一些其他的文化中,甚至沒有內疚這個詞語。我曾看過一些書本,當中說到達賴喇嘛看到很多西方人有內疚的苦惱時,他感到很驚訝。那些常受內疚或往事困擾的人,他們想起的大多是自己曾經做錯的事情。他們是選擇性地記憶過去的事情──只記起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而完全忘記曾做過的好事。他們不知道自己一直緊執著這些內疚來懲罰著自己。在某程度來說是不幸的,傳統佛教有時也在強調這一點,尤其關于業報的教義。這亦是我從來不談業報的原因。當人們想到自己曾做了一些錯事時,便會想到將要遭受苦的業報。很多時候佛教的教義令人産生更多的苦惱,這真是令人感到遺憾的。當然,這些人只會想起自己的惡業而從不會想起自己的善業。我一直都強調,佛教的整套理念是去開展更多的喜悅及解脫痛苦,因此,若我看見佛教令人産生出更多苦惱時,我是感到很可惜的。舉個例子,我在香港遇見一位心地非常善良的女士,一位佛教的師傅告訴她有魔鬼上了她身上,這位師傅還對她說他能夠在她的面上看到這只魔鬼。她因這位佛教師傅的說話而非常苦惱。這件事情帶出一些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問題,我們須要分清楚什麼是傳統文化,什麼是佛陀真正的教導。即使在斯裏蘭卡,我遇見的佛教徒都是較爲強調苦的方面。我對他們說,這只是第一個聖谛,還有其他的聖谛呢?這一點是我所強調及希望大家去反思的。請以慈心、善意學習成爲自己最好的朋友,去發現自己的價值、潛能及內在的覺性。
另一點是害怕犯錯。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故意去犯錯,我一直強調的,是當犯了錯時,我們應該學習怎樣去看待做錯了的事情。把犯錯看爲一種學習經驗,一個寶貴的經驗;感謝所面對的處境,因爲我們能夠向它學習。
我在這裏發現的另一件事情,就是把禅修局限在坐禅或局限在一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姿勢中。這一點之前我亦談及過的,若大家是真正認真地去禅修的話,禅修便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工作的地方、家裏或任何地方的人際關系裏,都是禅修的地方。禅修是一種對事物洞察和了解的方法,一種開展智慧的方法,我們該嘗試把這些方法融入日常生活中。這裏有些禅修者只在坐禅時禅修,坐禅對他們來說是一件特別的事情。在坐禅的時候,若認爲這是一些特別的事情,那便一定會遇上特別的問題。即使是呼吸,在坐禅的時候,你會用些不同的方法來呼吸,希望能得到平靜和一些特別體驗,但在平時就不會理會這些問題。從這點可清楚看到這樣的禅修是分割的,是把坐禅時和起坐後分作兩件對立事情。就正如我所說,看看我們能否把禅修看作爲常常都做的事情,它只是去保持正念,覺知當下所發生的事情。若是這樣的話,當坐禅時就只是把它延續而已。我建議大家一天去觀察思想,一天去觀察情緒,目的是要我們看清楚自己是如何破壞性地運用思想和情緒,看清楚思想和情緒的運作及在什麼情況下生起。有了這種體驗後,在日常生活中當有思想和情緒出現時,我們將會懂得如何去處理它們。有些老師說在我們坐禅時,要知道坐禅不是一件特別的事情,因爲不會有特別的事情發生,只是和平時一樣有思想、感覺、情緒、聲音。哪有什麼不同呢?不同的只是我們知道它、明白它;我們清楚知道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
我所發現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壓抑、推開、否認和不肯面對不愉快的經驗。我必須指出,這些都是人的自然反應,我認爲這是與這裏的文化有關的。這使我們再次把禅修的心靈生活分作對立的兩部分──要得到愉快的經驗,不要有不愉快的經驗。再次地,這又成爲一種搏鬥、分裂、分歧和對立。請不要感到驚訝,我認爲愉快的經驗並不是那麼重要的,不愉快的經驗更加重要。在愉快的經驗中是沒有問題的,我們的問題是在那些不愉快的經驗中出現的。我們不知道,在壓抑、推開、不肯面對不愉快的經驗時會令它們變得更有力量,這是一種互爲因果的惡性循環。由于不明白這一點,令我們生起更多的苦惱。這就是我一直強調要開放地面對一些不愉快的經驗,讓它們呈現和不要推開它們的原因。我們因爲害怕,所以壓抑或抗拒這些不愉快的經驗,因而使它們更加有力量,但當我們容許它們存在時,便會明白它們是沒有問題的。
在某程度來說,這和我建議大家在大自然的修習是有關的。在大自然中,我們學習非常敏銳、清晰地觀看事物。當我們懂得敏銳及清晰地觀察外在的事物時,那麼對于所有事情,一切你所看見的事情,無論是愉快與不愉快的都會沒有排斥,沒有揀擇,只是如實地去觀察。在佛法中有一對詞語是很有意思的,那就是「外在」與「內在」。若我們學習去觀察,便會留意到自己內在是有這麼多事情生起的。當我們看到內在所發生的事情越多,我們便越能看到自己更多真正的質素及自己的缺點,這些東西亦很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眼前。正如我說,深入及完全地看清楚自己的內在,及看清楚苦惱是如何被製造出來是非常重要的。佛陀是非常強調:要深入及完全地體會這些事情和觀察它們怎樣製造出苦惱來。我們甚至現在也不知道這些東西在製造苦惱,我們只是接受佛陀的說話或因爲它是某人所說的。因此當我們生起了忿怒、恐懼、嫉妒等的時候,我們必須觀察它們是怎樣製造苦惱給我們。如果我們抗拒它們、不喜歡它們,這便不是真正體驗它們。很簡單的一點,若不去體驗它們,那麼我們怎樣可以去對治它們呢。然後,當它們不在時,只是知道它們不存在,並知道它們存在和不存在時的分別。之後,我們自然知道兩者的分別。正如佛法所說的,事物的本然是會在我們的修行中呈現的。
另一方面是縱容,我其中一位朋友說用「縱容」這個詞語太溫和,或者我們應該說我們在「溺縱」自己。在志蓮淨苑的講座中,我曾說到有關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生活在這種文化裏,我們是十分容易溺縱自己的,我們是十分容易縱容自己的。有時候甚至乎連對自己做了些什麼也不知道,毫不自覺地放縱自己。所以我建議大家,有些時候需要友善地對一些事情說「不」,有些時候我們是需要說「可以」的。當我們認爲需要一些東西而說「可以」的時候,應該要問自己:「我是否真正需要這東西?還是受社會的影響而令自己想擁有它或穿戴它?」這是十分可笑的,我們竟然給別人、社會及社會價值觀這麼多力量,使自己成爲受害者而不自知。我們不知道社會在操縱著我們,使我們分不出什麼是貪婪,什麼是需要,更不知道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在我們禅修中心的廚房裏貼有一首詩:「能分別出需要和貪婪的人,無論他的信仰是什麼,他都是一位真正的聖者。」這首詩是我的一位朋友所作的,他在印度看到一件事情後令他作出這首詩。他說有一次他正要去一間印度的廟宇,看見一個乞丐坐在廟宇的門外行乞,他閉起眼睛,前面放著一塊布讓人把錢放在布上。當我的朋友看見這乞丐的面容時,被他那種安詳、平靜所吸引。于是好奇地在乞丐旁邊站了一會。突然,這乞丐站起身來,他撿起布上其中一些硬幣之後便把其余的硬幣棄掉在地上,然後到附近的店鋪買了些食物和飲品,吃喝完之後他便消失了。這小插曲給我的朋友很大的震憾,在他反思這件事情時心中出現了這首詩。我不是叫大家抛棄自己的金錢,只是建議大家有效地使用金錢。我們需要金錢和需要擁有物質,但問題是我們正在被它們所支配。我們須要學習去控製金錢和物質而不是被它們操控。當我們的內心有所改變的時候,一種非常美麗的心靈質素--知足就會在我們的內心生起。我很少遇到一些能真正地滿足于自己,能真正地滿足自己所擁有的人,在佛法中是非常強調這種心靈質素的。巴利文有一句美麗的句子形容這種心靈質素-—(知足是最高尚的財富)。這是很有意思的。
另一點與知足相關的是不抱怨。人是善于抱怨的,我們能夠抱怨任何事情。甚至別人在幫忙我們時犯了一點錯,我們也會埋怨他。若我們能以一種不抱怨的生活方式過活,在面對死亡時,我們便能夠說:「我不抱怨。」有一個有趣的故事,一位禅修者跟隨一位禅修大師學習多年,有一天這位大師請這位禅修者到來並對他說:「我已經把我懂得的東西全部教了給你,現在你須要去找另外一位老師了。」然後他給這位學生一位禅師的地址。當他去到那地方找尋那位老師的時候,那裏只有一位毫不起眼的貧窮女人。他想可能是找錯了地方,但後來他知道自己沒找錯地方,她便是那位禅修老師。這位老師沒有教導他任何東西,只是如常地做著她的事情。于是,身爲禅修者的他開始去觀察這個女人。在觀察這個女人一段時間之後,他只想到這幾個字:不抱怨。
這都是一些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修習建議。同時我很高興告訴大家,你們有一個十分好的組織──一個工作小組和一位好老師,還有一班善知識。這樣的小組一定會令人得到利益的,因此我希望每一個人都去幫助這個團體,對這個小組提供協助。這樣亦是在幫助自己,亦是在幫助其他人。
現在我來談談另一件事情,這與佛陀的教導也是有關的。你們其中有些人一直稱我爲導師,我是讓你們對我這樣稱呼的,但事實上在巴利語系傳統的佛法之中,是不用「導師」這個詞語而用「善知識」這個美麗的詞語的。所以,我喜歡自己被視作爲善知識。這是一種非常美好的關系。當說自己是導師時,在導師與學生之間就會有一條大分界。但當我們是一班善知識時,那麼我們可以一起去探索、審查,一起去學習,可以和每個人去分享,這是一種和人相處的美好關系。若把對方看作是一位導師時,這會有另一方面的危險,那便是你會認同他的權威,無論導師說什麼你都只會接受。在佛陀的教導中是不存在權威的。我引用一篇著名經文的內容來結束今晚的研討:有一班伽藍磨人,他們接觸過不同的老師後找佛陀說:「我們很困惑,這麼多老師他們說的都不同,我們該怎樣做呢?」在當時來說,佛陀所說的是劃時代的,他告訴那些伽藍磨人:「不要因爲它是傳統上所說的而接受這些事情;不要因爲它是寫在經典裏的而接受這些事情;不要因爲它合符邏輯的,看似合理的或合符推理的而接受這些事情;不要因爲是老師告訴你的而接受這些事情。在你的經驗中,什麼是帶來快樂的,便接受它們;什麼能幫助超越痛苦的便接受它們。」當從自己的經驗中知道這是帶來益處的時候,便去接受這個經驗,因此經驗就是我們的老師。我想用一句話來完結今次的禅修營,那就是「生活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現在我要多謝一些人。首先我要多謝在座的每一位。我認爲這裏每個人都是真正投入地去修習的,一班善知識聚在一起是能夠營造出一種美好的氣氛。我亦感謝主辦團體。作爲一個團隊,他們做得非常出色。不像斯裏蘭卡,這裏的安排事事恰當,所有事情都十分清楚,一切事情都寫在紙上。對一個從斯裏蘭卡來的人來說,這令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JC:(打趣地說)這是我們苦惱的原因。
導師:我感到這團體是不會苦惱的。特別感謝那位在廚房經常挂著微笑,和藹可親的女士。
EL:她同時沒有抱怨。
導師:我亦特別多謝那些協助她的人,她們的工作態度令我印象深刻。看到她們在幫忙廚房的工作時,我的感覺是她們真正享受地去做的。就正如我所說,在工作中禅修。工作能帶給我們很多快樂,這可視作慈心的行動。當然我要多謝瑜伽導師。
JC:請不要稱我爲導師,我只是瑜伽善知識。
導師:非常之好!非常之好!那麼我們應該多謝我們的瑜伽善知識。我亦要特別提及那幾位傳譯員,這是一份不容易的工作,因爲有時候他們甚至要暫停自己的修習來做個別接見的傳譯,有時候又要聆聽別人的苦惱。我感到他們的工作非常出色,沒有抱怨。
現在讓我們來做一些念誦然後做慈心禅。
《1997年 禅修營第七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