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榮居士禅修講錄
1998年10月18日晚上 大嶼山地塘仔華嚴閣 南傳佛教叢書編譯組譯
禅修營第四天
導師:有沒有人有東西和大家分享呢?
S.K.:很有趣的事情,今天我去感受這個身體,不斷持續去感受這個身體,當我去感覺這個身體的時候很自然會有一種“這是我的身體” 的感覺。之後我想到在一篇經文中,佛陀提到一般人都把自己的身體視爲寶貴的東西,但是身體對阿羅漢來說是一個擔子。在那段時間裏我也有這種感覺。
導師:你感到身體是一個擔子嗎?
S.K.:是的。因爲這個身體只在呼氣和吸氣,沒有什麼在那裏,沒有什麼寶貴的東西,但是如果執著這個身體的話,會爲自己帶來很多擔子,會有很多擔憂,很多苦惱。
導師:我知道有篇經文說到身體是一個擔子,感受是一個擔子,五蘊是擔子。當中所說的,是如果我們將五蘊視爲自我的話,它們就會成爲擔子。擔子是我們要擔負的東西,所以,若要放下我們所擔負著的擔子,我們需要學習不執著五蘊爲自我,之後它們就不會成爲擔子。正如你剛剛所說,一位阿羅漢,一位已覺悟的人,他就是這樣看待五蘊的。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當我們執著五蘊爲自我的時候,它們便會成爲苦惱的來源,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放下對五蘊的執著,這時便沒有苦惱,擔子也會消失。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位同修告訴我有關她的體會。她對我說,她在吃飯之前生起感恩心,當她有感恩心的時候,喜悅也生了起來。這是一種隨喜心的喜悅,只是吃飯前一個小小的感恩,也能帶來隨喜心,實在深深打動了我。
還有沒有其他人有東西分享呢?
S.K.:也是和剛才感覺身體有關的,就是當我深入去觀察時,我發覺到即使我不執著身體爲自我,但身體的感覺還在。我的自我感覺越來越薄弱,這時我覺得身體就好像流浪貓或流浪狗那樣,它雖然不是屬于我的,但它既然已經來到自己家裏的門口,雖然沒有對它執著,但也覺得應該好好照顧它。
導師:是的,所以,阿羅漢也需要吃飯。
S.K.:所以我覺得慈心禅是很有用的,對自己的身體生起慈心就好像對流浪貓或流浪狗生起慈心那樣。
導師:是很有用的。這令我記起在佛經裏的一個故事:佛陀曾對一班比丘強調觀察身體不淨的重要,有些比丘因此密集修習不淨觀,而其中有比丘因爲憎恨自己的身體而自殺,之後佛陀指出培育慈心的重要。所以,我們可以帶有慈心地來放下執著,不是憎恨這個身體,而是善意地放下自我的執著。
E.L.:我想因應S.K.的體驗,說一些我的感想。我曾聽過一位佛學老師談到我們的身體,他說的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說,即使有時我們覺得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擔子,我們需要明白自己的身體就是我們過往生和現在生的行爲的結果,身體既然是過往行爲的果,所以我們應要對它負責。佛教不是教導我們盲目地放下事物,佛教也教導我們盡責地履行我們的責任。所以,即使這個身體會老、會病、會死及會有很多的問題發生,但我們需要明白這是我們過往行爲的結果,因此我們要好好照顧這個身體,爲我們過往所製造出來的結果履行責任,也運用我們的身體作爲一個繼續修行的工具。
導師:正是這樣,這是我想強調的一點,很高興你提及到這一點。事實上,這正正是斯裏蘭卡的禅修比丘所修習的一種反思──也許在其他地方的比丘也會修習的──進食之前,他們會說︰“我不是爲了令這個身體美麗而吃食物,而是爲了能夠繼續以這個身體作爲修行的工具而吃食物。”
A.C.:我很喜歡由S.H.所帶領的瑜伽,尤其是她提及的兩點:第一點是她常常強調做瑜伽的時候應該帶一個微笑,我們因此能夠很放松;第二點是她強調我們應該嘗試去享受一些簡單的瑜伽動作。我認爲這是很重要的。做完瑜伽之後,當我在戶外修習行禅或站禅時,我都提醒自己要微笑,我發覺微笑能幫助我放松身心。
導師:這令我想起一位著名的越南禅師──一行禅師。他很強調當坐禅的時候保持微笑。他說當你有如佛陀的微笑時,面孔便能夠放松,禅坐也能放松,這會帶來一種輕快。他也十分強調在和人相處時要微笑,但我認爲重要的是要發自內心。
R.C.:﹙打趣地問﹚我想問問A.C.當她修習洗手間禅時有沒有微笑呢?
A.C.:沒有,但我會嘗試。
導師:談到洗手間禅,今早S.H.有一個有趣的體驗。和其他同修一樣,她跟我分享了這個體驗。我想請她也跟大家分享這個體驗。
S.H.:今天早上,我想上來這裏坐禅,但我上不到來,因爲我被困在洗手間外面的天井裏,而天井的燈也被關掉了。我在黑暗之中站著,門又被闩上,我想:“現在我應怎麼做呢?”我想起一本書,我很喜歡那個書名──《逃不了的智慧》﹙The Wisdom of No Escape﹚,于是我想,與其想從這裏逃脫,不如就在這裏禅修。
導師:﹙打趣地說﹚你也可以在那裏做瑜伽的。
S.H.:我沒有做瑜伽,但我有微笑。
D.L.:是我開門給她的。當我打開天井的門,看見有一個人站在那裏,看清楚,原來是S.H.。那時候,她在微笑。
導師:你也有微笑嗎?
D.L.:有,我也有微笑。
S.H.:他沒有問我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只是向著我微笑。
導師:﹙打趣地說﹚因爲D.L.在修習止語。
很有趣的,佛陀在《念處經》中──這篇經文描述一個人怎樣去修習正念──曾經說即使我們在洗手間,都應該有覺知、有正念。所以,有趣的是,無論你在做什麼,即使在洗手間,我們也能夠修行。
今天我希望你們能夠找出一些對治不愉快的情緒的工具;及能夠找出在一日之中什麼時候沒有那些情緒,這是十分重要的。關于這一點,一行禅師提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他說: “我們總是去尋找自己做得不對的地方,我們總不會尋找自己做得對的地方。”所以,我們應該學習去令自己越來越正面,及多去覺察自己內心的正面狀況,而不是只關心自己內心的負面狀況。最理想的,是能夠超越正面與負面。這即是說我們能夠開放地面對這兩種內心狀況。這和我介紹過的一種禅修方法有關──一個像鏡子般的內心,如實反照事物。有時,一些視爲美麗的東西來到鏡子面前,鏡子只會如實反照出它的實相;有時,一些視爲難看的東西來到鏡子面前,同樣地鏡子只會如實反照出它的實相。所以,在禅修中,觀、觀慧或智慧的修習,就是培育一個像鏡子那樣的心,學習去反照事物的實相。而在禅修中,止、平靜或禅定的修習可視爲去擦掉在鏡子上的灰塵。因此,當鏡子已擦得很明亮的時候,運用它來很敏銳、很清晰地觀察在我們心中所生起的東西,然後學習去觀察這些東西的實相。所以,我今天所介紹的這個方法是極爲重要的。這方法的另一個重要之處,是能夠在日常生活之中來修習,不需要特別的姿勢,不需要閉上眼睛,你只是簡單地正念于自己身心上所發生的事情。在日常的生活中,當你有情緒的時候,有身體痛楚或心靈痛楚的時候,你能夠覺知到它及只是如實看待它,沒有減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有愉快的體驗,當我們有愉快的體驗時,有正面的體驗時,只是以正念來覺知它及只是如實反照它。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件事情,是關于爲我們補給食物的同修的。他們當中有些人剛在這裏參加過叁天的禅修營。我問他們能否把在這裏所學到的東西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他們說在日常生活之中雖然沒有像在這裏修行時那麼容易,但很大程度上他們能夠做得到。我聽後很高興。他們在這裏只是修習了叁天,而你們是修習九天,所以對你們來說,將會更容易把這裏所學到的東西運用在日常生活裏。這一點十分重要,也許在最後一天我們應該討論一下。
明天的禅修課題是我們的思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簡單來說,因爲有思想我們才有苦惱。另外,由早上我們起床開始直至晚上睡覺,我們有接連不斷的思想在心中經過。所以,我們應該學習怎樣去運用我們的思想,我們應該學習去探索我們的思想,我們應該去認識思想與情緒之間的重要關系,因爲很多時情緒都是由思想所製造出來的,而當情緒出現的時候,思想會令情緒變得更糟。有些人有一種生起負面思想的強烈習性,我認識一些有這種強烈習性的禅修者,他們常給自己減號及給別人減號。所以,一個人可以爲自己製造出一個地獄,該處只有減號的存在。
我們會發現到另一個很有趣及很重要的地方,那就是我們的思想可以編造故事。舉例來說,今天早上發生在S.H.身上的事情,她可以從中編造出一個很大的故事來,她有一小時去編造一個大故事。這個故事可以從某人不喜歡她帶領的瑜伽開始,然後在整整的一小時內,她可以猜想究竟是誰把她困在天井──也許是某甲或者是某乙,但從某甲的眼神來看,她似乎不喜歡我,所以有可能是她幹的。(大家都在笑)我們感到好笑,但這正正就是我們怎樣爲自己編造故事的模式。我們可以很具破壞性地運用思想,也可以建設性地運用思想。所以,某種程度上,我們大多數的苦惱都是從這種猜想而來的──以思想來編造各種不同的故事。不幸的是,我們認爲這些故事是真實的。可笑的是,我們爲現實製造假象,然後我們成爲這些虛假故事的受害者,然而這些故事卻是我們自己編造出來的!
返回剛才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裏, S.H.還可能會生氣,她可能有恐懼,而每當她上洗手間時,她可能會想:“某甲可能又會闩上天井的門。”就是這樣,她會生起恐懼、不安,也許還有憂傷這些情緒。從這裏我們能夠明白這些故事與這些情緒是怎樣連接起來的。所以,正念于思想,了解思想的本質,對我們來說是何等重要。
像我剛才所說的那樣,我們可以破壞性地運用思想,但是我們也可以建設性地運用思想,好讓我們從苦惱之中解脫出來。所以,在我們的修行中,看清楚這兩者的分別是很重要的。修習反思就是建設性地運用思想,所以在最後的一兩天,我想大家以四聖谛去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反思──在日常生活之中我怎樣爲自己製造苦惱。在這個禅修營裏,我們暫時能夠從都市生活中抽離,借著這個機會去反思在生命裏令自己受苦的事情,然後問自己:我是怎樣爲自己製造苦惱的呢?從而明白第叁及第四聖谛──對治苦惱的方法。當修習時,我希望大家能夠深入去反思,看看自己能否清楚找出滅除苦惱的方法,這是十分重要的。以上所談的就是怎樣建設性地運用思想。
明天我們的禅修課題就是思想。我希望大家能從思想之中對自己有所發現,我們的思想和我們對事物一廂情願的想法能夠告訴我們很多關于自己的事情。
有沒有其他問題呢?
S.K.:在提出問題之前,我代表各人向S.H.說聲對不起,我現在才知道她被困在天井的事情。
導師:那不是有意的。有趣的是,一個可被視爲負面的經驗,我們能夠以禅修來令它變得正面。在生命的任何境況之中,我們都可以編造故事令自己受苦,但我們也可以在同樣的處境而不受苦。我們可以好好利用那個處境來修行,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修行原則。﹙打趣地說﹚所以, S.H.應該多謝給她這個機會的人及希望明天那個人會再給她多一次機會。
不管怎樣,剛才我們有一個很輕松的討論。所以,有時談論佛法不一定要嚴肅的,像這樣子帶點幽默來開開玩笑,能令修行變得輕松自然,有時候取笑一下生命也無妨。有一次,我和斯裏蘭卡一位很有智慧的比丘交談──他寫過一些深邃的佛學書籍,例如《概念與實相》﹙Concept and Realityin Early Buddhist Thought﹚,他也曾將佛典翻譯成英文──當我們在談話的時候,他忽然說:“有時候我視生命爲一個笑話,有些時候它甚至是一個差勁的笑話。”雖然你發覺自己被困在天井裏,但這仍是一個笑話。這樣的生命態度能帶來很多輕快及喜悅。
在今天的輕快氣氛之下,我們做些美妙的念誦,然後以修習慈心禅來完結。我非常欣賞昨晚的念誦,在念誦的時候和念誦完結之後的氣氛都很美好。
念誦及慈心禅
《1998年 禅修營第四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