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怎樣看待一個人的行爲

  主題十五:怎樣看待一個人的行爲

  

   看一個人的行爲如何主要看其發心。

  

   有一個故事。佛陀在成佛前的一世中,有一次和五百商人一同坐船,船上有一個賊想殺掉商人們以竊取金銀珠寶。佛陀當時已有他心通,知道賊要殺五百商人,而且是絕對不聽勸的。那怎麼辦呢?佛陀自己把賊殺了,這叫做“殺一賊而救五百商人”。如果不殺賊,而讓他殺五百商人,他就會墮無間地獄!佛陀此時大慈大悲,完全爲了別人,而不是爲自己著想。佛陀的想法是:甯可自己下地獄,也要解救他。爲此他感覺自己下地獄沒有關系,這就是發了很大的菩提心,雖然表面上做了殺人的大錯事,但是由于發心很好,也就獲得了很好的果報。

  

   還有一種情況,有某一個艾滋病村,外面的人把它包圍起來,不讓裏面的人出來,由此裏面的人就喪失了行動的自由。怎樣來看這件事呢?如果包圍這個村子的人的發心完全是爲了救周圍更多的人,而且只有這樣才是合理、有效的辦法,那麼這樣做就是對的;但是如果其發心是爲了使自己在工作程序中沒有過失,或者想“大家這樣做,我也這樣做”,這樣的發心就不值得鼓勵了;但是在更多的時候,在對一件事做取舍判斷時,諸多因素、各種發心會糾纏在一起,自己也很紛亂,爲自己的判斷和爲他人的判斷在不斷的平衡取舍中,那麼,我們就很難在語言上一一梳理清除其對錯,但是在因果中,業果會將之一一顯示出來的。

  德蘭根迥活佛 開示

  2007-7-20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