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與信心

  主題四十一:菩提心與信心

  

   我們學佛的人,每天都在檢視自己的“菩提心”。作爲修行人,時而覺得自己還挺有善心的,時而又會覺得自己還差得太遠,這都是正常的,因爲我們的修習還僅僅停留在對世俗菩提心的修煉層面上。我們還需要常常去提醒自己:什麼是菩提心?如何做是正確的?如何做是不正確的?我們還需要不斷地用善願和善行來規製自己的思想和行爲。

  

   所以,我們這些學佛的人對自己通常是很苛責的——這個事做得好了,就得意,那個事做得不夠了,就思前想後地怪罪、擔心自己。這樣的狀態,又使得我們學佛的人有時會比平常人更容易把自己的心安放在沈重的我執之中。

  

   在我見到過的學佛的弟子們裏面,有驕傲、膨脹的,也有小心謹慎、唯唯諾諾的。有的居士,自己的感覺就像成了佛一般,對佛教知識了解得越多,學佛的道路就偏失得越遠,他們會從每件事情中暗示自己是了不起的,而自己絲毫沒有覺察自己的狀態;而也有些居士們,則每天都在擔心自己是否做錯了事情,在每一件大、小的事情上糾纏規矩與對錯,生活中的細節和念頭有千千萬萬,這樣的勞神也就難以窮盡了。當然,我並不能說處在這樣狀態的居士們都已經偏離了學佛的正途,但是我可以說,停留在這兩種狀態下而不自覺就是處在了導致“執著”的兩種極端狀態中。如果停留在這兩種極端的狀態中,那麼距離擁有好的修行還很遠很遠。如果這兩類居士們能夠反觀自己的行爲,認識到自己的狀態並坦然接受真實的評價,也許哈哈一笑之間便能在修行上轉煩惱爲菩提也是有可能的。

  

   我們看到過佛教大成就者的一些狂放行爲,也許他們口無遮攔,有什麼說什麼;也許他們像小孩子一樣,凡事天真,隨遇而安;也許他們會做一些我們不能理解的事情,甚至是一些爲戒律所不允許的事情。那麼應該怎麼去看待這些行爲呢?大成就者在斷除我執後,其菩提心可視爲勝義菩提心,他們依願力和修爲,一切因緣自然而然而呈現,事業無需糾纏、判斷與煩惱而自然成就。

  

   好的修行狀態是我們所期待的,也難免會爲此東想西想,從而導致誇大或輕視自己。如果我們真的在修行過程中遇到了這種不太好的狀態,那就簡單一些,換一種方式,用自己所擁有的“信心”來檢視自己的修行也許會更加方便。

  

   我們是否真的把自己的一切都托付給佛、菩薩與上師了呢?如果真正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哪裏還能在自己身上找到我執呢?如果真正做到了,所行的事業又怎麼能不是佛事業呢?對于自己“信心”的錘煉,是一種方法,幫助我們嘗試解放自己,嘗試放松自己對自我的把持,嘗試放棄極端的自我關注,脫離早已習慣的自我中心的思維模式,從而真正提升菩提心。所以我們知道,其實菩提心的養成與我執的斷除並無分別。

  

   多欽則仁波切在年輕的時候,因爲作爲晉美林巴的轉世而被前世的弟子們所恭敬,他們期待多欽則成爲出家人的典範。而多欽則在得到授記後,並沒有被國師的地位所吸引,也沒有被出家人清淨戒律的好名聲所束縛,而是以在家人的形象,甚至以獵人的形象出現在世人的面前,並流浪于康巴地區。在衡量獲得與失去之間,多欽則仁波切一生所走的道路在最初並沒有獲得世人的普遍稱道。多欽則仁波切的坦然與勇氣,就來自于對佛、菩薩、上師的真正信心,有什麼樣的因緣,就接受什麼樣的因緣。如果是依據常人世間的判斷爲原則,當然會抉擇以他人的支持、恭敬爲事業成就根本,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是獲得世間的權勢、金錢,甚至弟子們的恭敬等等,但不會得到大成者多欽則的一生所呈現給我們的那些。

  

   我們平時總是說我們是信佛的人,但是真正做到“信佛”是一件極其難以做到的事情,甚至它的難度和“成佛”是一樣困難的。我們是在信佛,還是一直在信自己,哪怕是那些已經學佛學二叁十年的修行人,也還是值得將這一問題拿來檢視一下自己的。如果我們堅持按照自己的思維判斷去分析事情,以世間的判斷標准來形成在自己的願望,並爲這個願望耗盡心思,勞心勞力,且並不懂得需要對此習慣性的做法進行反思的話,那麼我們不僅不能說自己是在修行中進步,而且甚至不能真正稱自己爲一個信佛的人。

  

   “信心”無時無刻都在告訴我們,我們身上的我執還有多重。我們深陷于世俗的價值判斷方式中,來期待獲得佛法修行上的成就,這是不可能達到的目的。如果我們信心具足,就不再會那麼地依賴于自己的分析、判斷與情緒,或是那麼地期待于神佛的神通指導,而是會心情坦然地面對因緣,而自然地了知事情發展、轉變的方向。

  

   有的弟子會說,我們生活在世間,我必須做到的事情有可能會失敗,如果不去強求,就總是失敗,那麼我怎樣去生活呢?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得到的任何一個被我們固執地認爲是失敗或成功的結果,其本身都並不算是一個結果,而只是生命過程中的一部分。有的修行者順利地修寺建塔,這個是結果嗎?不算是,這可以被看作是過程中的一部分,死後人在哪裏是結果,生生世世所獲得的善惡因果才是結果。還有一些我們期待的事情,比方說考大學沒有考中最滿意的那個學校,這算個是結果嗎?也不是,這也僅僅是生命過程中的一部分,如果你身處這樣的事情中而心並未因煩惱而紛亂,你就會感受到,這個失敗後面也會隱藏著成功的機會,隱藏另一條成功的人生道路;而在一個貌似成果的事情背後,卻可能恰恰是一個失敗的開始。我們學佛所帶來的智慧在于可以辨認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只是生命過程中的一部分,在于以相信佛、菩薩的加持和善心善行最終會帶來善的果報爲方法而徹底解放我們自私的心靈。

  

   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故事都太多了,我們卻因爲太過執著自己的成功、順利與期待,使得失敗的煩惱太重了,成功的快樂也太重了,從而遮蔽了這個基本的道理。我們可以積極地做事情,但是完全不必要爲失敗而過于煩惱,也不必成功而過于高興,因爲,事情還遠遠沒有達成結果呢。

  

   如果我們真的信佛,就會理解這個道理,理解善心、善行與善果的道理,一切有佛菩薩的加持,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就夠了。所以,讓自己的心穩定一些吧。

  

✿ 继续阅读 ▪ 糾正錯誤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