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菩薩道

  菩薩道

  我們已經討論過小乘單純而精確的禅修。留出空隙,留出讓事物可以如實存在的空間,我們便能開始真正認識自己生活中顯然具有的單純和精確——這是禅修的起點。我們開始看穿列爲第五蘊的識蘊,突破散漫之念所有的匆忙,突破我們滿腦子“胡思亂想”的雲霧。下一步就是在情緒上下功夫了。

  散漫之念可以比作血液循環;血液循環不斷供給我們全身肌肉所需的營養,散漫之念則供給我們情緒所需的營養。思想串連情緒、維持情緒,以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心裏各種念頭紛至沓來,間雜著更精彩的情緒爆發。思想和情緒表示出我們對世間的基本態度,以及我們如何跟世間交往,同時也形成一種環境,一個供我們居住的幻想境界——這些“環境”即是六道。雖然個別之道可以象征個別之人的心理狀態,但那個人還是會經常鬧著與其他五道相關的情緒。

  若要探討六道,我們必須開始更完整地去看情況,此即止觀之觀(vipashyana)。我們不僅要確知每一行動的細節,還要知道整體的情況。觀中含有對空間的覺知,亦即曉得精確的動作是在什麼氣氛中發生的。如果我們能看清自己行動的每一細節,這種覺知也會造成某種空間。對情況小規模的覺知也會帶來對情況大規模的覺知,從而産生全面的覺知——大觀(mahavipashyana)。所謂大觀,是覺知通盤模式,而不專注細節。我們開始看出自己的幻想模式,而不埋首其中去鑽研。我們發現我們無須跟自己的投影鬥爭,發現那座把我們和我們的投影分開之牆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能見“我”無實性的是般若(prajna)或智慧。得見般若,身心自安,因爲我們知道自己無須再維持“我”的存在了。我們敞開得起、布施得起。能如是看出另一種跟自身投影相處之道,會令我們非常歡喜——此即初地菩薩的境界。我們進入了菩薩道、大乘道、敞開之道,具有熱情的敞開之道。

  在大觀裏,我們與所觀之間有著廣大的空間。我們知道有此空間,而此空間內無事不能發生。這裏所說的發生,不是相對地或對抗地發生在這兒或在那兒;換言之,我們不把自己那些概念化的想法、名稱及分類強行加在感受上,而是直接體會每一情況中敞開的空間。如是,我們的覺知變得非常精確,而且面面顧到。

  大觀的意思是還事物本來面目。我們發覺這用不著我們費力,因爲事物本來就是本來面目。我們不必以還其本來面目的心態去看它們;它們當下即是本來面目。我們就這樣開始對敞開與空間有了真正的認識,真知自己有活動的空間,真知自己無須力求覺知,因爲我們已有覺知。故說大乘道是敞開之道或寬道,它意味著虛心甘願讓自己保持覺醒,讓自己的本能發揮出來。

  以前我們討論過留出空間,以便溝通,但那種作法是非刻意和自覺的。我們修大觀時,不是僅看著自己與人交談,刻意留出空隙,刻意等一等;而可以說是,在談話當中自有間隔留出。聽其自然,不再計較;不把“聽其自然”據爲己有或據爲自己的創作。敞開、聽任、放下。于是覺境所有的那種自然就出現了。

  《大乘經》講到叁種人:完全准備好敞開、即將准備好敞開、具有敞開的潛能。有此潛能者是對敞開有興趣的聰明人,但他們不給此潛在的本能足以發揮的空間;即將准備好的人很虛心,但他們過分地監視自己;完全准備好的人聽過“如來”這個秘密口令:有人已經成功了,有人已經得度了,那是敞開之道,那是可能的,那是如來道。因此,不管如何、何時、爲何,只管敞開。那種美妙之事,別人早就有了,爲何你沒?你爲什麼要把自己跟其余如來分開?

  “如來(Tathagata)”意謂“證得真如(tathata)者”。換言之,如來這個觀念是一種啓示,是一個起點;它讓我們知道別人早已成功,別人早已證得。這種“覺悟”、敞開、冷靜思考的本能,早就啓發過某人。

  菩薩道適合勇者,適合深信自心本具強大如來性者。真正因爲“如來”之類的觀念而覺悟的人,即是修菩薩道者,修勇士道者;他相信自己有走完全程的潛能,信賴自己的佛性。“菩薩”的意思是:“敢走菩提道者。”“菩提”的意思是“覺”或“覺境”,這並非說菩薩必已完全覺悟,而是說他願行覺者之道。

  菩薩道是由六種自然發生的超然行爲或六度所合成。此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這些善行,梵語名“六波羅蜜多(the six paramitas,六度)”,因爲“波羅”的意思是“彼岸”,“蜜多”的意思是“到”,“波羅蜜多”就是“到彼岸”,意指菩薩行必須有遠見,必須有不以自我爲中心的超然見解。菩薩不是力求和善,而是自然慈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