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續修吧!”密勒日巴以此爲慰,又回洞去修了。他對瑪爾巴的依戀,顯示出他當時尚未擺脫以上師爲個人之友的觀念。
然而,當密勒日巴回到洞中時,他發現裏面全是魔鬼,眼大如湯鍋,身小如拇指。他想盡辦法,試圖阻止他們的嘲弄,但他們就是不肯離去,直到密勒日巴終于不再跟他們玩遊戲,而承認自己的僞善,並向開放讓步爲止。從此時起,你可看出密勒日巴的歌風有了重大的轉變,因爲他已學到了認同上師的普遍性,而不再僅以瑪爾巴爲單獨的個人來跟他交往。
道友不僅是個人或外人,同時也成了你的一部分。如是一來,上師于內于外,都在透視和暴露我們之僞善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上師可做明鏡,能反映你,或者你自己的根本智顯現成爲道友。當內在的上師開始發揮作用時,開放的要求就會咬住你不放。根本智如影隨形,老是跟著你;你躲不開自己的影子,總覺得:“老大哥在監視你。”事實上,監視我們和糾纏我們的不在于外;我們是自己糾纏自己,是我們自己的影子在監視我。
我們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我們可以把上師看作糾纏我們和嘲笑我們僞善之鬼。在了解自己的真相一事上,可能含有一種窮凶極惡的性質,但同時也總是有道友的創造性成爲我們的一部分。根本智是不斷出現于各種生活狀況中的,此智銳利,無堅不摧,以致到了其一階段,即使你想擺脫它,也擺脫不掉。有時,它表情嚴肅;有時,它笑容可掬。密教有一傳統說法,那就是你看不見上師的臉,但隨時都看到他面部的表情。不管是微笑、咧著嘴笑或滿面怒容、皺著眉頭,全是每一生活情況的一部分。根本智、如來藏或佛性,永遠是每一人生經驗裏都有的,無法逃避。法教中還說:“最好不開始;一旦開始,最好完成。”所以除非必要,你最好不入修行之道;一旦踏上去,你就是已經真得做了,不能再退出,已是無路可逃了。
問:在多種修道中心偶然待過之後,我覺得像瑪爾巴那樣的人物,對大部分愛好此道者來說,是一種非常不易處理的現象,因爲他的所爲似乎完全不是一般所說的那種成就之道。他不修苦行,也不禁欲,他照顧日常的俗事。他是很平常的人,但他顯然又是具大能力的上師。瑪爾巴是唯一曾充分利用平常人的潛能,而無須修苦行、無須持淨戒的人嗎?
答:當然,瑪爾巴是發揮出潛能的實例,這些潛能是我們都有的。不過,他在印度時,確曾接受極其嚴格的訓練。他在印度大師的指導下,精進研學,爲修道做好了准備工作。但我認爲,我們必須了解“持戒”與“苦行”的真義。苦行或如法生活的觀念,基本上是要明智。因此,如果你覺得過普通生活是明智之舉,則普通生活即是如法生活;同時,你也可能覺得過經典中所描述的苦行瑜伽士的生活,會成爲神智不健全的表現。這全視個人而定。問題是在你看來何爲明智?何爲真正踏實、穩當的人生觀?例如,佛陀不是企圖依某種崇高理念而行的宗教狂,他只是單純、坦白和非常明智地與人交往。他的智慧來自卓越的常識,他的法教健全、開放。
問題似乎是人們爲宗教與亵渎之間的沖突而擔憂。他們覺得很難將所謂“高等意識”與實際事務融合在一起。但是高低之分、宗教與亵渎之分,似乎跟基本上明智的人生觀並非真有關系。
瑪爾巴只是個平常人,做著生活中的瑣事,他從來沒有想要做不尋常的人。動怒時,他就動怒打人;他直來直往,說做就做,從不拐彎抹角,虛僞矯飾。宗教狂就不同了;他們老是想要合乎某一理想的典範,他們企圖贏得人心,而所采取的方法是表現得非常熱烈和激昂,好像他們是純淨、純善。但我認爲,企圖證明自己善良,就表示內心有所恐懼。瑪爾巴則無須證明什麼;他只是一個十分明智、實在的老百姓,同時也是一位大覺者。事實上,他是整個噶舉傳承之父,我們目前所學、所修的法教,無不出自于他。
問:禅宗有句話說:“先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接著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但最後卻是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我們現在是否都處于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階段?但您一直在強調平凡。我們不是先要經過“非凡”期才能真的平凡嗎?
答:瑪爾巴有喪子之痛,當時他心中非常苦惱,有個弟子問他:“您常告訴我們一切是幻,那麼您的喪子一事又如何呢?難道不是幻嗎?”瑪爾巴答道:“是幻,但我的兒子之死是超級之幻。”
我們在初次嘗到真正平凡的滋味時,會覺得那是極不尋常的平凡,以致會說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因爲我們之所見太平凡、太明確、太“如實”了。這種不尋常感,是有了新發現時的感受。但這種超級平凡,這種明確如實,終于變成司空見慣、無時無之、真正平凡,而我們也回到起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于是我們可以安心了。
問:你怎樣脫掉甲胄?你怎樣敞開自己?
答:那是你怎樣做的問題。敞開自己,並無儀式或公式。第一個障礙就在你所提出的問題本身:“怎樣?”你若不問自己,不監視自己,你就迳行去做了。我們不考慮怎樣嘔吐,我們迳行嘔吐,我們沒有時間去想要如何嘔吐,嘔吐便迳自發生。我們若是非常緊張,便會遭受極大痛苦,反而吐不好了;我們會力圖把要吐出的咽回去,力圖跟病拼鬥。我們必須學習在有病時放松身心。
問:當生活情況開始成爲你的上師時,情況爲何,有關系嗎?你的處境怎樣,有關系嗎?
答:你沒有選擇的余地。不管發生什麼事,都是上師的示現。情況可能是痛苦的或令人鼓舞的,但在這種視情況爲上師的開放境界裏,苦樂如一,全無分別。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上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