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通往證悟之途——止觀雙運
佛法的中心是菩提心。菩提有兩層意思:(1)上求諸佛智慧自證真如實相,(2)下以悲願度有情衆生。合起來即是“智悲雙運”,其終極目標是究竟覺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普度一切有情衆生。作爲一個修行人,應發展深廣的菩提心,不求個人安樂,不求人天福報,目標應定在最高點——成佛。也就是說學佛不只求個清吉平安或來生投個好胎,更要超凡入聖,乘願再來度濟蒼生。
四加行所集聚的主要是福德資糧。要證入菩提,達成開悟,我們還要集聚智慧資糧。智慧有“相對智慧”和“究竟智慧”。相對智慧是經由聞思而得的知識和正見。究竟智慧則是經由止觀而開展的對事物本質的全然了悟(這是超乎言語思維之範疇的直接體悟)。
這個究竟智慧是真實存在的嗎?人人都具有嗎?能開發出來嗎?回答是肯定的。如佛所說,一切衆生本來皆俱佛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佛性即衆生自己蘊藏著的清明、無礙的圓覺本性。這圓覺本性,本來清淨,永遠無染,只因無始的無明和輪回中的有漏染汙而被蒙蔽,但它還是清淨無染,去掉蒙蔽,其俱生的智慧之光便會顯現出來。這好比一面鏡子,它的本質是清淨光明,上面落滿灰塵後,我們看不到了它本俱的清淨與光明,只要將它上面的灰塵拭去,我們就能看到它的清淨光明。
蒙蔽我們覺性的是什麼呢?是業障和習氣。清淨業障的方法是不共四加行。徹底斷除煩惱和習氣的方法是大手印。通往大手印之重要途徑是止觀。
止,藏文稱作“息內”,意思是持久的平靜。這是一項對心進行“專注”力的訓練,通過此訓練,可以改變散亂和昏沈的習慣,形成能專注于一個單一事物上的能力。進一步發展達到不專注于任何一物而自己安住于無念的全然平靜與清明之中。這時心袪除了任何幹擾和造作,回到了其本然清淨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心恢複了清明覺知的功能。這種覺知是一種真心的直接的體悟(不是頭腦的邏輯思維),所體悟到的就是真如實相。因爲它完全排除了幹擾和造作,故能完整正確地反映出事物的原本實質。這好比一潭水是渾濁的或有波浪的,它照出的圖象便是不清晰的或變形的。當雜質完全沈澱、波浪完全平息,便照出清晰的、不變形的,即真正如實的圖象。這時我們才能真正發展出認識一切事物本質的能力。這種狀態是言語和思維兩絕的,這種直接的體認稱“觀”。這種體悟,稱作“真如實相”,簡稱“真如”。我們在止中訓練觀的能力,漸漸便開展出觀見事物本質的能力,這就是究竟智慧。究竟智慧開展出來時,我們便體悟到一切事物都是緣聚而成,緣散而滅。沒有一個真實存在的“我”——人無我,也沒有真實存在的外界一切事物“他”——法無我。一切事物皆是暫時的、相對而言的存在。另外,也可不經“止觀”而直接觀照自心本性——引見自心本性。直接趨入原始本然清淨,在刹那間見到全然清淨的本性,即見到了佛性,也稱明心見性,即開悟。但這是爲上上根器者所設的法門。上述二種途徑都能達成全然開悟,但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它是一個不斷反複並在反複中逐漸提高,直到全然開悟而達無學之境的過程。
這裏只對初入門者作一些基本道理的介紹,重點是向大家講解共四加行和不共四加行。關于止觀只作概念性的介紹,不作深入講解。修持四加行的行者,可參考專門講解止觀的法本,最重要的是得到上師的具體指導。盲修瞎練是非常危險的。
[1]出離心——出離六道輪回之心願和決心。出離心,不是一種厭世疾俗的消極人生觀,而是要我們于世俗中超越世俗,讓生命升華。真正具有出離心的人,他具有個人解脫之願望的同時,具有幫助別人脫離輪回的慈悲心,他也會深入到生活之中,以非常積極的心態對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