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入佛道,首先皈依叁寶
1、什麼是皈依
皈依,其字面意思是認同、信賴、向往和歸投並可得到保護而産生安全感。
佛教不是一種教派組織,而是佛陀給人類的關于真理的教導,我們可以依照佛法進行學習和求證真理,並用以改造我們的人生,使我們的身心得到高度的覺悟和自在。皈依佛教並不是加入什麼黨派組織,既不是要從中獲取世俗利益,也不因皈依叁寶而受到限製。佛教講解脫,也就是教會人們去獲得真正的自由。皈依自然是自願的,皈依之後要放棄對佛教的信仰或去信仰其他宗教也是自由的。即使放棄之後又返回來皈依也一樣受歡迎。我從不主動勸人皈依,我只想提醒與我有任何緣份的人一句話:你可以不相信叁寶,但不要去說任何誹謗叁寶的話,也不要做任何有損叁寶的事。
2、皈依的對象
皈依佛教,不是一個空洞的信仰或只是尋求一種精神寄托。佛教的皈依要落到實處,即有明確的皈依對象。所皈依的對象要給皈依者以切實的利益(減少煩惱,趨入善道等),而且不是暫時的利益(財富、名譽等),是究竟的利益(智慧與解脫)。按大乘佛教的傳承,皈依的對象是佛、法、僧叁寶。金剛乘的傳承中,皈依的對象是上師、佛、法、僧、本尊、護法和空行。
這裏依照金剛乘之傳承從簡單的層面對皈依對象進行介紹。
上師:即修行者依持他學習佛法和修證的導師。金剛乘中特別注重上師在整個學佛過程中的作用。上師是諸佛在人間的具體化現,他具有諸佛的功德和殊勝加持力。把上師放在皈依對象的首位,不是說上師比諸佛地位更高,而是突出他對弟子的成就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佛:釋迦牟尼佛住世時,他便是住世的佛。佛涅槃之後,一切雕、塑、繡、畫的佛像即是住世的佛,代表十方叁世諸佛。
法:佛陀住世時所說的一切法,後結集成佛經(包括經部和律部),加上曆代成就者的論著,合稱經律論叁藏,具體的佛法經典即代表法。
僧:佛住世時隨佛出家的凡聖弟子,及佛涅槃之後落發穿袈裟的男女出家衆即是僧。究竟的層次上講,僧是小乘的聲聞覺者、辟支佛和大乘的菩薩聖衆。
佛法僧合稱叁寶。佛、法、僧之所以稱爲“寶”,是因爲佛已獲無上正等正覺,他傳授的佛法能指引迷失于生死苦海之中的衆生走上覺悟和解脫的道路。法告訴衆生解脫的道理和方法,使人平安幸福地生活在人間,乃至了生脫死、得究竟解脫。僧能保持佛法住世,能教導修行者如法修持而得成就。佛法僧之價值非金銀珍寶可比,是寶中之寶。
本尊:修行者爲了獲得疾速成就,而選擇與自己緣分很近的佛或菩薩作爲自己修觀的對象,即自己修行的榜樣,當自己的身口意與本尊的身口意完全相應時,自己也便登入覺者之列了。
護法:是已獲聖果的覺者發願爲諸法護持而化現成護法神相者。
空行:是修持已有相當證悟,在諸佛、本尊、上師與修行者之間作種種傳法授記或護持的聖者。他們常常扮演信使的角色。化現爲女身相的稱爲空行母,化現爲男身相的稱爲勇父。
在金剛乘裏,上師是加持的根本,他持有來自佛陀的教法和不間斷的直接加持。本尊是修行者獲得成就的根本,護法空行是護持佛法事業的根本,合稱叁根本。金剛乘的皈依對象是叁寶和叁根本,合起來是六皈依處(境)。叁根本包含在叁寶中,在金剛乘裏分別列出,是爲了強調其特別的功用,是修證和佛法事業的需要。
3、皈依的益處
叁寶叁根本具有殊勝的功德,能發揮無盡的妙用。皈依叁寶叁根本能使我們有正確的知見、明確的目標、鮮明的榜樣、正確的方法、強大的動力和有力的保護。
有人說:“我信佛但用不著皈依”,這不對。憑著在無始輪回中做種種有漏業而積習染汙的凡夫身修法,僅憑自己微弱的力量要積聚得解脫成佛的功德資糧,那是很困難的。只有得到上師叁寶的加持及護法空行的護持,才能更快地聚集功德資糧並使之成熟而成正果。修金剛乘者若離開叁根本的殊勝加持力而想成就,則根本不可能。另外,善業功德如種子,皈依對象則是田。只有皈依,種子才著土,才能生根發芽,加上依戒定慧叁學處精進修持,善業才會成熟和增長,才有可能獲得正果。
也有人會說:“我只皈依阿彌陀佛就行了,因爲我一心只想往生西方極樂淨土。”這也不對。阿彌陀佛以法身和報身住法界,業力深重的凡夫俗子直接和阿彌陀佛産生相應十分困難。上師是成就者,他化現人身再來,他能和諸佛法性合一,又以人身加持和指導弟子,弟子便可獲得與諸佛同等殊勝的加持。瑪爾巴大師起初信佛修法多年,成效不大。因爲他只信仰釋迦牟尼佛,他認爲人間的上師不是佛,已經入涅槃的釋迦牟尼佛才是真正的佛。後來,他皈依那若巴大師,才體悟到上師具有與諸佛無二的加持。有一次,瑪爾巴大師到印度向那若巴大師求法,並與上師共同住在一起。他修持本尊喜金剛多年,認爲喜金剛才是他成就的根本,天天精進修法,向本尊虔誠祈請,但是一直不得見本尊。一天早晨,瑪爾巴大師還在睡夢中就被上師叫醒。只聽那若巴大師說:“趕快起來看,本尊喜金剛九尊顯現在虛空的壇城注[1]中了。”當瑪爾巴大師見到本尊在壇城中顯現時,上師便問他:“你是先給本尊頂禮,還是先給我頂禮?”瑪爾巴毫不猶豫地便向空中的本尊頂禮。突然,本尊和壇城全都化光,溶入上師心間。他才領悟到,本尊只是上師心的化現,上師涵蓋了叁寶叁根本的一切功德。
這時,那若巴大師說:
上師未曾出現前,連佛名字也未聞,
所有千劫諸佛陀,皆依上師而出現。
皈依叁寶叁根本還有另外一層意義。皈依叁寶叁根本之後就不皈依天魔外道、不皈依外道邪說、不皈依外道徒衆。因爲天魔外道“法力”再高也還未究竟證悟,其說教和徒衆也不能給我們正確的指引,故不是我們皈依的對象。爲了不受其邪知邪見的錯誤引導,凡皈依叁寶叁根本者應遠離之。所以皈依叁寶之中就含有了上述“叁皈戒”。
也許有人說,對外道了解一下無妨。但我們應該知道,初學者自己不能分辨是非真僞,正法邪法不能分辨,這種“了解”只能徒添混亂和障礙。等到對佛法有精深的認識之後再去了解一下倒是可以。其實人生短暫,何必浪費精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