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的重要

  「法」的重要

  

  指導上師:仁珍千寶六世

  撰寫弟子:仁珍能薩

  

  一、 皈依「法」的意義

  

  1. 正信建立在「法」上

  

  2. 有見地才能斷惑

  

  二、 菩薩舍身求法

  

  叁、 文字般若是法寶

  

  1. 般若爲六度萬行的前導

  

  2. 文字般若開示般若智慧

  

  四、 保存法寶的佛教圖書館

  

  「法」的重要

  

  究竟的和平與快樂,肇因于明了何者當取、何者當舍的智慧,此智慧可經由研讀佛經和祖師大德的著作而得。佛教經論是難得的法寶,不同于世間的書籍,衆生依之獲證智慧,成就佛道。

  

  一、 皈依「法」的意義

  

  進入佛門,首先是進行皈依,皈依當中最重要的是要具足信心,信心可以分成很多層次,簡單來說,正確的信心建立在正知正見上,有了正知正見,才能如理、如法地正確思維,和依止宗派、上師。通過經論、教理等理性的思維,能對佛法建立理性的信任感,這叫做正信。正信是智慧的信仰,智慧的正信是修習佛法恒常而持中的方法,也是獲得究竟解脫的基礎 。如果是爲避禍求福而信仰,或因個人崇拜而信仰,這些都是不夠正確的信仰。信仰若建立在避禍求福上,當所求不能遂願,則對佛法喪失信心;因崇拜個人而信仰,執著則會生起諸多煩惱,造諸罪業。

  

  現今大衆對于佛法多不能如理、如法地信受奉行,常在無知中造業,因此,正知正見的建立和思維是非常重要的。

  

  1. 正信建立在「法」上

  

  建立佛教正確的信仰和思維,必須透過聞法、閱經、研藏等經論教理,來培養佛法的正知正見,這也是歸依法寶的重要意義。皈依法後,除了對佛經的只字片語,生起真實法寶之想的恭敬心外;應該廣泛閱讀、乃至深入研究經論、教理等法寶,以建立正確的修行知見和智慧。

  

  2. 有見地才能斷惑

  

  修行很重要的部分是心性的修練,心性不改,即使佛法儀式再熟練,誦經持咒再精進,也無法與「法」相應;如果禅定定力很高,可是知見不正確,還可能著魔發狂,所以修行必須依持教法。解、行猶如鳥的雙翼,沒有正確的見地,修行只會盲修瞎練,沒有精進的修持,見解只是說食數寶,所以,知見與修行,缺一不可。如果沒有聞思經論、教理,並以教理反複思維觀察,智慧力不會無因而生,即使天天枯坐,也不可能得到滋長勝觀智慧的糧食,沒有正確而紮實的見地,很難斬斷煩惱愚癡、生起智慧洞見;如果能深入觀察教理,必然得到正確而紮實的見地,擁有諸法無自性的空慧甘露,斷除累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因此,研經閱藏、反複思維、培養智慧是非常重要的。

  

  二、 菩薩舍身求法

  

  佛經中記載菩薩爲求佛法而舍身、舍財的故事很多,在《集一切福德叁昧經》記載,毗盧遮那如來過去生中不惜犧牲性命求取法寶的本生故事:

  

  無量劫前,有位大仙人名最勝,住山林中,具五神通,常行慈心,欲利益衆生,遂至各地求法。

  一日,魔天子現身說:「我有佛所說的一句偈。」

  

  仙人答道:「請爲我說。」

  

  魔天子說:「若能剝皮爲紙,以血爲墨,折骨爲筆,我就爲你書寫此偈。」

  

  仙人心想:「我這身體經曆無數次的生死,有時因爲欲望,有時爲了謀取財利,百千劫中常受殺、縛、捶、打、诃、罵等的無量痛苦,都沒有得到究竟的利益,而今能以身體換取妙法,太值得了。」

  于是仙人將魔天子視爲上師,以利刀剝皮爲紙,刺血爲墨,折骨爲筆,合掌向魔天子說:「請爲我說佛所得偈,我已如您的要求,剝皮爲紙,出血爲墨,折骨爲筆。」

  

  魔天子見仙人爲求法而如此恭敬,便愁悴隱去。仙人求法深切,遂發誓道:「我爲衆生不惜身命,剝皮爲紙,出血爲墨,折骨爲筆,如此恭敬求法,我的善根終不敗亡,若我至心誠實不虛,余方世界大慈大悲能說法者,必當出現在我面前。」

  

  仙人說完此語,一念之頃,淨名王如來及五百菩薩,乘空而來,放大光明,天雨衆花,枝葉花果皆出法音,無量百千萬億諸天來集,仙人得淨名王如來的光明觸身,苦痛皆除,複原如初,無有瘡瘢。

  仙人頭面敬禮佛世尊足,右繞叁匝合掌頂上,說:「世尊!請作我的老師,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惟願世尊爲我說法。」

  

  淨名王佛即爲最勝仙人及諸天子、諸菩薩等,演說妙法,最勝大仙得大喜悅,成就聖辯,說法無礙。

  

  《華嚴經》中言,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劫的生命而爲布施,日夜唯願聞法、依法、解法、行法,于內外財皆能舍施,如果能聽到一句未曾聽聞過的法,即使從享樂的天界,投入镬湯火海之中,菩薩也在所不惜;對于能說法的人,菩薩更視爲難可得遇,恭敬承事,無有勤苦而不能受。

  

  叁、 文字般若是法寶

  

  諸佛菩薩從初發心即勤求法寶,研經閱藏,因爲經典是「文字般若」 。文字般若

  能表達、彰顯實相般若,令衆生證入實相般若。實相本離文字,但是不假文字,無法顯現,所以文字是實相智慧的依托,故名「文字般若」。

  

  1. 般若爲六度萬行的前導

  

  般若是實相智慧,實相智慧能徹斷二障、證得圓滿正覺果。一切修行,皆以智慧爲主,六度萬行皆隨智慧度而行,而且必須以智慧般若攝持,方能圓滿。尤其現代外境汙染嚴重,內心妄念疑惑邪見熾盛,因此般若的空性智慧更顯重要,如果不能聞思正見、依教理思維,生起空性大悲智慧,作爲現代的修行人,很容易被外境染汙,生起妄念邪見。

  

  2. 文字般若開示般若智慧

  

  佛陀和祖師大德根據自己所證的實相,開示叁藏十二部等的經論、教理,就是爲了讓衆生藉由文字般若開啓實相般若的空性智慧,從而斷除煩惱邪見。佛陀與祖師大德的般若結晶,依之聞、思、修,返照自心的本源,必能從迷惑中解脫出來,「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緣此爲境,速得解脫。」(《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所以,人們必須藉由文字般若,從而觀照起修、證入法身。

  

  四、 保存法寶的佛教圖書館

  

  能妥善保存文字般若的地方,當屬專作書籍館藏的佛教圖書館。鑒于過去,數以千計的珍貴法寶在曆史長河的淘洗中遺失散佚,佛教圖書館的設立成爲勢在必行之事,它擔負了保存珍貴資料的使命,並令修學佛道的學子,有豐厚的資料可以閱讀、研究、思維、觀修,培養正知正見、開拓智慧、成就道業、延續佛法慧命和法脈。佛教圖書館是無比智慧之源的寶庫,此智慧寶庫,落實了諸佛菩薩度衆的悲願:

  

  1. 保存珍貴資料。

  

  2. 提供佛子閱藏研經、思維觀修。

  

  3. 整理古今佛典,出版經論、傳記、期刊。

  

  4. 舉辦佛學研討活動。

  

  5. 提供信衆教育和社區教育。

  

  佛陀說,佛經的保存有極大的善業功德,如:長壽無病、容貌端正、智慧增上、學習快速等等。而佛教圖書館不僅具有保存佛經的功能,更是開啓無比智慧之源的寶庫。

  

✿ 继续阅读 ▪ 堅守叁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