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叁個故事)
佛陀在世時,座下有位眼睛失明了的比丘。因爲眼睛瞎了,他只能摸索著縫補衣服,一不小心,針又從線上失落了。于是,他說,誰能修福積功德,幫助我穿針引線呢?這時候,剛巧佛陀走進來,告訴失明的比丘說:“我要修福積功德,我來給你穿針引線吧!”那位比丘聽出是佛的聲音,立刻起立披上袈裟,向佛頂禮,禀告說:“佛的功德已經圓滿,爲什麼還要說修福積功德呢?”佛陀回答說:“雖然我的功德已經圓滿,無如,我卻深知功德的恩、功德的果報和功德的力量,我才能夠在一切衆生中最爲殊勝,這也是由于這種功德。因此,我很重視功德啊!”
待佛陀給這位比丘贊歎功德以後,接著,又順應他的心願說法。這位瞎眼的比丘聽法後獲得了法眼淨,內眼也更加地明亮了。
——《大智度論》
關懷衆生就是功德,慈悲就是功德。佛已覺行圓滿,尚且不忘慈悲,不忘修福,廣積功德,真是我們的叁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楷模啊!
有人說品德和智慧有如鳥之雙翼,缺一不能飛。智慧好比人的眼睛,品德好比人的腿和腳。有了腿才能站立,有了腳才能行走,有了眼睛才能看清方向。品德如同車輪,可以運載人走向解脫之門,而智慧才是鑰匙,有了它,才能打開這一大門。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建立在佛教“一切衆生平等”的這一最勝義谛的理念之上的。佛教說的“平等”,是了義、究竟義、最完全最徹底的,不是方便義,不是權巧善用。能夠“平等”到“一切衆生”,徹底包容到不具任何排他性,反而包容“異端、異己”的存在。除了佛教,這在曆史上任何一種學說,任何一種宗教傳統恐怕都是難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