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個故事)
南海裏突然漲起大潮,越過了海的邊界,將附近的陸地都淹沒了。有叁條大魚,被海潮沖上了陸地,處在淺水之中。它們互相商量說:“我們現在處在最危險的境地,只有趁著潮水未退,應該逆潮而上,還可以回到大海的故鄉。”但湊巧的是,有一條小漁船,橫在他們的前面,成了阻礙。它們怎麼辦呢?第一條魚,拼盡全身的氣力,一躍而過,飛越漁船,回到大海。第二條魚,雖不敢跳,但它利用水草中的縫隙,東鑽西鑽,也終于鑽了過去。第叁條魚,既不敢跳,也不會鑽,最終放棄了努力,給漁人捕捉去了。叁條魚都能考慮未來,早爲之計,但是第一條魚,奮不顧身,盡力拼搏,回到了大海。第二條魚,借草的掩護,也逃脫傷害。二魚得免,而第叁條魚,不肯努力,滿足于小小淺水,最後受困受難。
——《出曜經》
這裏,我一連介紹了佛經中的叁個故事。母親的故事,讓我們深受感動。世上只有媽媽好。母親愛兒,是多麼慈悲。佛陀關懷衆生,如母愛子,也是慈悲。慈悲可以判斷母親的真僞,信佛人是否慈悲,也可以判斷是否真正信佛、真正學佛。庵羅果的故事,讓我們懂得因緣,種子是因,良田、水、陽光、肥料,是緣,因緣具備,才能結出鮮美的果子來。叁條魚的故事就更讓我們驚心動魄了。第一條魚,發備精進,自救得度。第二條魚,肯動腦子,巧借他力,也能得度。第叁條魚,放棄努力,結局就很可悲了。
佛教以智慧立教,佛陀的智慧無量無邊。盡管浩瀚汪洋的叁藏十二部佛教經論中,智慧無處不在,但萬變不離其宗,歸根到底,佛陀的智慧觀,即是般若與菩提。成佛,即是證得菩提,所以,菩提是果位的智慧,成佛的智慧。成佛皆由衆生而成。衆生聽聞佛法,佛法是爲了救度衆生。救度的方法是般若,所以,般若是因位的智慧,得度的智慧。
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大小叁百余會,說來說去,說的中心就是般若。無因不成果,無般若不能證得菩提,所以,佛一切時皆說般若,般若是一切佛法的基礎。般若貫通顯密,般若連接佛門各派各宗。佛法因般若而生,般若揭示了宇宙、生命與精神世界的本源本相,所以我說般若是智慧的真理,真理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