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知心·明心

  知心·明心

  依昱

  生命中有太多的失意與懊惱,有太多的憂傷與愁思;如果我們能洞濁先機,事先知道這些不愉快情緒即將生起,我們是否能減少一些生命中不如意的事呢?

  嘗言:“星星知我心!無語問蒼天!”從小到大,從早到晚,我們一睜開眼睛,腦筋裏不斷地想事情,念頭一個接一個,閉上眼睛。也不肯好好休息,心事一椿又一椿,好像一幕一幕的電影,永遠也演不完,又好像奔流不息的瀑布,沒有一分一秒停止。這個雜念不斷、 心事不止的“心”,就是“妄心”,也是“分別心”。分別人我是非,分別貧富貴賤,分別美醜好壞,分別甜酸苦辣,分別……,生命中就因爲有太多太多的分別與計較,所以心有千千結、叁千煩惱絲糾纏不清。

  當我們知道這些煩惱的本質與來源時,若能欣然接受,與煩惱談心,接納它爲知已,了解煩惱的真相,爲它解決難題,再多的“煩惱”也騷擾不到你。

  “登泰山而小天下”,從太空看地球,只是浩瀚無涯宇宙中的一顆行星。我們在思想行爲上,若能時時向遠處看,向高處行;事事爲大局著想,不計較個人得失,“上窺青天,下潛黃泉”,使身心達到至清、至淨、至悟之境,能如此,對于周遭多變的人事,現實功利的世間,自然能縱放自如,自在無礙。不管處在什麼境界,從事什麼工作都能百分之百的專心一致。要明心見性,要進入念佛叁昧,印證無生法忍,都是“法爾自然”之事!

  有一個美好的故事說:

  有位年輕人搬到一個新城市,他擔心與左鄰右舍不合,他煩惱那個在社區的生活水准是否太低,于是他走進一家在當地居住了四十年的文具店的老板家中。老先生已經七十多歲了,滿頭的銀發卻掩蓋不住他健朗的神情與豪放的個性。他問:“年輕人,有什麼我能幫助你的嗎?”

  年輕人皺著眉頭說:“我剛來此地,我擔心自己會與衆不合,我不知道此地的風俗人情如何,可否請你告訴我這裏的人好不好?”老先生反問年輕人:“那你以前住過的城鎮又如何呢?那裏的人好不好?”

  “他們壞透了,都是說我的壞話,批評我這也不對,那也不是,因爲他們處處與我爲難,排斥我,所以我也住不下去,想換個地方,換個環境,重獲新生。”年輕人很憤怒,充滿了不平與怨恨的口氣說著。

  老先生意味深長地注視著年輕人,緩緩地說道:“那你要失望了,我們這裏的人經你們那邊的人更壞!”

  年輕人很意外會得到這樣的回答,一臉愁容地推開門走了。過了不久,又有人推門進來,老先生上前招呼,是個滿身風塵仆仆的中年人。只見他小心翼翼地清理完沾在鞋跟上的塵土後,才踏進店中擦得很幹淨的地板。他買了幾樣文具,也不還價,付完錢,轉身就要走。老先生叫住他:“這位先生,我從未看過你,請問你是新搬來的住戶嗎?”“是的,我是今天才搬進這個社區,因爲公司在這附近成立了一家分公司,由我負責,所所以才全家搬了過來。哦!對了,可否請問老先生,這裏的風俗人情如何?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項,要跟鄰居如何配合,我好回去告訴我的家人。”老先生問:“那你以前住過的城鎮如何?他們對你怎麼樣,生活上給你很多限製嗎?”“我們生活得快樂極了,他們對我很好,彼此互相幫助,互相關照,好像一家人,我真懷念他們,要不是調職的關系,我還真舍不得離開那些熱心助人的舊鄰居。”中年人流露出誠摯與關注的神情。老先生笑了!很慈祥地說:“那你不用擔心這裏會有太多的規矩限製,你大可放心地住下去,因爲我們這裏的人和你以前的舊鄰居一樣好,一樣的熱心助人。”

  一樣的城鎮,一樣的人事,在老先生的口中有了二種不同的答案。爲什麼給年輕人的回答和給中年人的答案不同呢?因爲兩者生命視野的不同,生活領域的差距,導致他們的人生觀也全然不同。一個是生龍活虎,處處以自己的爲中心,自負、自大、自我意識很強的人,所以看什麼都不順眼, 不合意,以爲別人在排斥他、嫉妒他,所以到處不受歡迎。

  另外一位是經曆了生命中很多磨練的中年人,他謙虛有禮、自尊自重,懂得與人相處之道,敬老尊賢,珍惜短暫的人生,心存善念,內心自然湧現對衆生的無限關懷,所以所到之處受人歡迎,到處廣結善緣。

  所以先別問人愛對我們好不好,應先問自己對人家好不好;心中有佛,有信仰,有廣闊的心胸,處處行方便,人人相處和睦,就諸事順利,吉祥如意!

  我們若能時時自省,反觀自照這一顆胡思亂想的妄心,很多讓我們感到遺憾或後悔的事,就不會發生了。因此,

  《六祖壇經》雲: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

  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叁昧。”

  常聽人們概歎:“世態炎涼,人心不古”;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懷呢?只因爲現代人一心一意追求物質生活享受,以五欲(財欲、色欲、名利欲、美食欲、貪睡欲)、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境界)爲生存意義,視功名寶貴、光耀門楣爲一生的成就;不行善布施而妄求長壽;不腳踏實地而一昧攀緣逢迎,遊走豪門富戶而沾沾自喜。像這些世俗的知見、行爲,只有讓我們活得不快樂,活得很辛苦!因爲一山比一山高,你就是耗盡山生命中的每一分精力,也不見和腎滿足這一顆貪得無厭的凡夫心、世俗心。

  “知心”就是讓我們深刻地去了知這一顆一直向外尋求利祿的功名的心。它所帶給我們的果實,可能是——

  一、享受短暫的幸福美滿人生,卻禁不起時空的考驗、或天人永隔、或離異分歧、或家庭革命、或子孫不肖等。

  二、千萬百計求得長壽,卻不健康或、長年與藥爲伴、或貧賤度日、或事事不如意、不順心、或妻兒不賢等。

  叁、雖有功名寶貴卻無福消受、或遭橫禍、或遭宵小暗算、或被朋友出賣、或妻離子散……等。

  這種種痛苦、煩惱的人生際遇,多得不勝枚舉,只要有一刻“不識本心”(不知心),它隨時就會發生在你身上。

  當我們知道這一顆“凡心”是有煩惱、有分別、有貪嗔、在殘缺、有……等現象時,要盡快遠離、趕緊舍棄。接著馬上要去發掘那顆能讓我們“無牽無挂”、“悠閑自在”、“清淨安詳”、“和樂歡愉”的“真心”,到底在哪裏?

  “明心”,就是讓我們清清楚楚、確確實實地明白一顆帶有衆多煩惱、能造各種惡業的“妄心”,同時也是一顆“清淨坦然”,“憬悟虛妄”、“無念”、“無相”、“行慈悲喜舍”的“真心”。

  因此“瑜伽師地論”言:“一切種子的體性,雖是無始本有,而要由染,淨二種現行緣法的薰習,才能引發爲有漏、無漏的種子。”由此可知,“妄心”的有漏種子和“真心”的無漏種子都含藏在我們的八識田中,“本性住種,習所成性”,會産生什麼樣的業果報應,端賴心境的薰習和各種助緣的影響來增益種子的成長。

  所以“知心,明心”之後,就可以“轉化心境”、“轉少成優”、“轉凡成聖”、因此星昙大師說:“心境如何轉呢?一、明古訓以省心,二、寡酒色以清心,叁、祛私欲以養心,四、悟至理以明心。”

  有對夫婦,辛辛苦苦地栽培兒子上大學,好不容易挨到兒子畢業可以開始賺錢貼補家用時,兒子卻對母親說,很想出國深造。這個難題讓母親傷透腦筋;他左思右想,一會兒擔心兒子到了外國就不回來了,一會兒又煩惱若娶個洋媳婦語言不通,又想到兒子身子單薄,萬一生病沒人照顧,又怕他到了國外交到壞朋友,吸大麻誤入歧途……等,足足想了叁個多月,還沒理出個頭緒。只好找老伴商量,做父親的一聽兒子想出國留學,馬上應聲:“如!下午馬上去辦出國手續。”

  做媽媽的看到老伴答應得這麼幹脆俐落,百思不解地說:“你難道不擔心這以後的留學費用怎麼應付,你不怕他將來住在外國不回來,不奉養你……我苦惱了一百多個日子,茶飯不思,夜不成眠,怎麼你連想一下都不用,一秒鍾就決定了。”“老伴!兒女自有兒女的命,一切隨緣,你又何必自尋煩惱呢?何況你擔心的事都是將來尚未發生的事,又何必杞人憂天呢?可別想得太多,會心想事成哦!像這種追求學問,積極充實生命內涵的事,應該當機立斷。至于學費更不用擔心,國外打工的機會很多,現在的年輕人,自費自學的例子不少,你就不用多操心了。看你煩惱那麼多天,自頭發都多了起來,心眼太多,會減短壽命哦!”

  我們憂慮太多尚未到來的事,我們牢記著別人對我們的評語,忘不掉一名刺激的話,所以我們老是不開心,到那裏都是心事重重。

  生命是一種建設,不容絲毫無謂的浪費,不要在人我是非上耗掉太多的時間,精力、時常惦記著:“誰說我不對,誰看不起我,誰對我有成見……”虛擲珍貴光陰在無謂的爭執計較上,而忘了經營心靈的空間,讓它更寬廣無涯。珍惜生命,不要珍惜淚水;檢討過錯,不要回味悲痛。每一個大人物都曾經是個小角色,每一次的成功都是曆經無數次的失敗,絕非僥幸!學佛、修行,就是要讓“心”處在一個甯靜覺醒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中,智慧、光明才得以發啓、顯地。

  如何將妄念紛飛的心轉化成甯靜覺醒的心呢?

  《大乘義章》和《摩诃止觀》上提到下列幾種方法:

  一、對治的方法:用“不淨觀”來對治貪欲,用“慈悲觀”來對治憎恨,觀想衆生受苦的現象,可以平息我們的怨恨心。一種病,單用一種法門來對治。

  二、轉治的方法:用單一法門對治不了時,可轉用不同法門。例如,貪欲太重,光修“不淨觀”不夠時,就再修“慈悲觀”雙重下藥,就是所謂“病不轉而藥轉”。

  叁、不轉治:同樣藥方可治不同的病。例如“不淨觀”可平息貪欲,對于愚癡、憎恨等病也有效。即“病轉而藥不轉”。

  四、兼治:同時用二種法門對治二種病。例如有的人,不但貪欲重,而且嗔恨心也很強,就要同時兼用“不淨觀”和“慈悲觀”。

  五、具治:靈沾運用上述四衢方法,有時“對治”,有的“兼治”,對症下藥即可,不拘藥方。

  六、第一義治:非“對治”,亦非“不轉治”,運用緣起性空的“觀心”法門,可對治一切無明煩惱。

  關于“觀心法門”在拙著《觀心.開心》中有說明。《知心.明心》告訴你,當面對不喜歡的人時,如何卻了解他、關懷他。面對你不喜歡的工作時,你如何去適應它,從中學習經驗與發掘工作樂趣;面對你所討厭的環境時,如何去克服它、改變它、影響它,爲你所用。不要對自己說:“試試看!”或說:“我認爲換個環境,換個工作,對我比較好。”這是你不了解自己的心,所以無法掌控環境。要常對自己說:“我可以完成它,我努力學習,全力以赴,我相信一定可以克服。”你就會事事如意了。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像是兩個齒輪一樣,當他們彼此相契合的地方愈多,就滾動的愈密合,就愈能快速前旱。去掉太多煩惱的棱角之後,齒輪會更圓滑,滾動在人生的軌道上就愈順利;互助、互勉、互相契合是“知心、明心“的潤滑劑。澆樹要澆在樹根,修行就是要把雜念妄想的心修成“無念真心。”

  “知心”就能斷除妄念與分別心,發勇猛心,不隨妄想習氣而轉,二六時中,動靜一如。

  “明心”是指“無執、無相、無我、無念”的“真心”。絕諸對待,沒有大小、方圓、長短、是非、垢淨、生滅、斷常、來去等相。

  “知”道凡夫“心”,放不下“功名利祿”,看不開“兒女情長”,勘不破“人生苦短”,忘不了“權勢寶貴”。

  “明”白這一顆藏汙納垢的黑暗“心”,才好修心養性,把一團漆黑的心,修成光明清淨的心。

  《知心.明心》是一本修心秘笈,這一股活水清流可以沖洗掉太多不愉快的心事與心結。所以古德說:

  “若能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妄念一旦除,清淨佛國土。”

  最後虔誠祈求叁寶慈光加被,祝福讀者諸君法喜充滿,吉祥如意! 

  一九九六年元月一日于佛光山寺

  

《知心·明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