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己待人
白雲禅師著述
世俗的說法,是:
損人利己、一說不應該,一說情有可原。
利人損己、一說爛好人,一說仁慈賢聖。
損人損己、無異是莫明其妙。
利人利己、應該是道德修養。
佛法中的理念如何呢!
是世俗人,是衆生相。
若以學佛者而言,當知:
“不傷害他人,莫忘了保護自己!”
不傷害他人,是以廣結善緣而言,或者是隨喜功德;彼此之間,遠離一切傷害,建立起良善的互動關系。
莫忘了保護自己,是必須考量佛法中的解脫自在;清淨無始以來有關的諸般業緣,化解凡所有已具的,再造的因因果果。
因此,行者行于菩提道上,強調遠迷近覺,于業中顯道,無非是息因滅果,清除障礙行道的種種業力和業相;所以,學佛行者,亦稱之爲淨業行人。
儒家有:“寬恕之道”,講求寬以待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頗有“容、忍”之德行,惟能否解脫清淨,自在無礙,則所言之“道”,仍不得究竟之境。
佛法以世法爲基礎,從相對中建立體驗,明辨其中利害得失;然後,出離自我因業而起的受想意識,發揮法我因道而生的非想意識;曆經時空的薰習而成力用,恒久,則可以逐漸地進入非非想的殊勝境界。
所以,佛法中不倡導犧牲奉獻,強調慈悲喜舍,即在于法的終結,務期湛然清淨,解脫無礙,才是真自在人!比如忍行,不是抑製勉強,而是消化自然;否則,何以說:
清淨,莊嚴,澹泊!
解脫,無礙,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