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心性

  菩薩心性

  白雲禅師著述

  仁、說文中謂“親”。如中庸裏說:

  “仁者人也,親親爲大。”

  仁、論語學而篇:“泛愛衆,而親仁。”

  佛教中說“慈悲”,其實是以“仁”爲基因;慈悲之義,在拔苦與樂,以“無緣、同體”而踐履,怨親平等而大行。

  因此,菩薩行道,以“慈悲”爲懷。

  雖然,學佛行者,初發心,不一定能行慈悲;但是,從“仁”下手,日久常習,仍舊是可以入達“慈悲”的。

  因此,老衲認爲:

  一念之仁,若能持之以恒,得成功德。進一步,若能提升,則可以見道。如果,增上而不稍懈,則必能圓具大慈大悲!

  基于慈悲喜舍等四無量心的展現,決定于必須突破自我意識之時;人、之所以太過“自我”,只緣不曾修養四種屬于菩薩心量的功德;若能刻意效行菩薩,培育菩薩胸懷,則行道中,凡所有起心動念,必具菩薩的功德;自然,于身、口的造作,悉皆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菩薩心性!

  行者大德們!摩诃衍教下的佛子,皆以“菩提薩埵”而行道;您我同皈佛陀座下,當以菩薩的精神,生生世世,爲救衆生苦難,以四無量心而行于菩提道上!

  如是行,不僅但止于菩提的成就,更能發揮般若于極至,可以圓成無上正等覺!

  

✿ 继续阅读 ▪ 談修行與辦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