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畏不是魯莽
白雲禅師著述
無畏,即是無所畏懼。
所謂無所畏懼,不是魯莽行事;佛弟子爲自度度他,應當以“慧之行”爲修養,立“願之行”爲功德,方稱菩薩無畏饒益自他之行。
慧與願的行爲,從修養而成功德,依大日經中所說:“住無畏行,立能度之淨心”故而提示六種無畏。
①善無畏:以世間之善心,持戒行善,離叁途業苦。
②身無畏:知淨不淨而修觀行,離系縛之苦,求解脫道。
③無我無畏:我不得自在,惑于業障;知因緣生法,因果感報;即能業中見道,覺知人法無我、本來空寂之勝谛。
④法無畏:色蘊生起,從受想而行是衆生之染著;突破我受我想,從非想以至非想,即證清淨,諸法寂滅之境。
⑤法無我無畏:從有爲諸法,知萬法唯心,心外無法,即心即佛,得大自在;當突破有爲,識取真如,入于無爲寂靜之境。
⑥平等無畏:覺知法本無生,住心平等;所謂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淨即種種法滅;一旦生滅滅已,即常住寂滅樂境;絕無分別高下等差異之理與事,舉凡體之性,用之力,相之果,境之因,皆作如如平等者也!
不過,入住無畏之勝,全在修養功德;于功化力,于德成利,則必須具足“戒、定、慧”叁無漏之實修與實證;方能化解業之所障,得解脫自在之究竟功德。
因此,無畏行,以慧爲依歸,從覺是力用;斷盡一切煩惱,遠諸一切惑業;于身語意者,悉皆正念正行,依教如法,無所畏懼。而且,盡形壽,修行辦道;恒久無畏,精進無畏,無有厭倦,決定圓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