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養性
白雲禅師著述
分別之心,人皆有之。
計較執著,在所難免。
但是,止于該與不該,參與是“是”或“非”,忽略了“分別”之時,何如多一分“了解”;那樣,不僅藉“眼耳”增添知識,更可以于“色、聲”中培養智慧!
人世間,原本爲“擁有”而忙碌,于“得、失”的“分別”而創造問題,幾乎忘了究竟是“爲什麼”?甚至到處爲問題去尋找答案,卻甘願隱藏答案中仍是問題的發現!
爲什麼?!是爲探究“力用”而相應于現實,目的在不可以漠視生命的價值與“心、念”起動的效益性;因此,也許、假若、隨便等會成爲人生旅程中的絆腳石,千萬不可但存懊惱而歸咎于自己以外的他;畢竟“我”的定位不是“自己”的專利,必須聯想到“分別、計較、執著”的力用在多一分了解。有所謂:
“將心比心,即是佛心!”
佛者,覺也;诠釋爲自覺覺他,覺行臻于圓滿。
或者說:
分別是因爲計較與執著,原在乎跳不出感性或理性的局限。
如果說:
了解是因爲察覺與返照,則肯定超脫“人性”的自我範疇。
所以說:
學佛之道,在“止”在“觀”,務期使得“慧”要“圓慧”,“覺”要“圓覺”;不可以誤解了“心、性”的“明、見”,但“止”于一些體會,認知、發覺、感悟而說是“開悟了”或“成道了”;多少的自我意識,必須把握住要“明心見性”,唯“修心養性”;直到“心性”能夠如“蓮”似“藕”般靜淨,才可以評诂所“觀”之境入于“明”而“見”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