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適可而止

  適可而止

  白雲禅師著述

  行者的道德修養,表現于“戒、定、慧”叁學的成果之上,也就是佛弟子的“心性”之莊嚴。

  心性的莊嚴,建立于“功德”和“行法”的基礎上;也就是行者所具備的道德修養,確定“心性”的明見成份。

  禅門中講求“明心”和“見性”,即是心性熏習之道。

  心性的調適,在調整偏差,在適可而止;就像是張弓射箭,瞄准鹄的;中鹄固然是希望,張弓則需洽到好處,二者把握得宜,全歸調適之功。

  依六波羅蜜中的精進要領,即在“正勤”而行修,不可一曝十寒,不可強弩矢墜;當以精粹無瑕而重質,遞增前進而不懈;如細水長流,永無枯竭之虞。切忌山洪凶湧,造成災害;待洪流消盡,僅余一片荒蕪,生氣蕩然。

  因此,說“適可”在調理,言“而止”在穩定,也就是“量力而爲”的“熏習”行爲,若修若養,若願若行,亦複如是!

  

✿ 继续阅读 ▪ 應無所住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