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的方向
白雲禅師著述
學佛行者,爲調適貪、瞋、癡,而修學戒、定、慧,有所謂“淨業”與“修道”的事業;其實,淨業也好,修道也好,無非是爲個己的“生、死”大事,而爲“了、脫”之行。
了生之道,在于轉業惑而成覺悟,知煩惱而現菩提;打從皈禮開始,即得學道理,行方法,面對現前的“人、事”,注重個己的起心動念,無論是感性或理性,悉皆作適度的調理,才不至淪于舊業未了,複又造作,使得無始諸業,隨緣而感,隨之而循環不息。
當然,這些說詞,人人理會;但是,一句“面對感報,歡喜承受”,想想,歡喜得起來麼?!如果,能夠做到強烈的自我,稍微淡泊一些,將可以稱得上“不容易”!何況,學佛行者,時刻都在爲“突破自我”而精進,才是不折不扣的沙門!
基于改變自我,原是人生旅程上,最最痛苦的事,遑論是徹底突破的事業!
因此,行者的修養,是以自我爲方向,亦所謂“了生”的前提;假使,不能把握本起和法處,將所學的道理和方法,不運用于“自我”之上,卻以之挑剔于“他我”,無異成了反行其道!
從來,多少大德,懂道理,知方法,不能作自我的修養,好像“解”不必“行”,教他行,才是“度”的重點;殊不知以何“德”而成其“功”,就像是巴士司機載運乘客,除了應該具備駕駛條件,熟知交通規則,隨時注意路況,更須擁有初步(一二級)排除故障的能力;然後,才能順利而安穩的“度”乘客,從此地而至彼方!
您說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