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己爲獵人想,精進修持爲箭、陷阱等殺獐子的方便想。求法不修持、不念上師恩德這些人,依靠佛法積累惡業並終將成爲惡趣之基石。
2.具足六度:一切法行之竅訣--《現觀續》雲:“奉獻花座等,隨處持威儀,不害諸含生,于師生正信,勿散聞師教,解疑問難題,聞者具六支。”聞法前,擺設法座,鋪陳座墊,供養曼茶羅以及鮮花等,即是布施度;隨處做灑水清掃等善事,遮止自己不恭敬的威儀,即是持戒度;不損害包括蝼蟻在內的含生及忍受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即是安忍度;斷除對上師及正法的邪見,以真實信心、滿懷喜悅心情而聞法,即是精進度;心不散于他處而專心谛聽上師的教言,即是靜慮度;提出疑問、遣除懷疑、斷除一切疑惑即是智慧度。聞法者都應當具足六波羅蜜多。
3.依止其它威儀:如《毗奈耶經》雲:“不敬勿說法,無病而覆頭,持傘杖兵器,纏頭者勿說。”又如《本生傳》雲:“坐于極下地,當具溫順儀,以喜眼視師,如飲語甘露,當專心聞法”。如此說,應斷除一切不恭敬的威儀。
第二節 如何發出離心
佛陀出世的究竟目的無非是引度無始流轉生死的衆生,讓他們遠離憂患、熱惱、痛苦、災厄的輪回,獲得清涼、安樂、自在的涅槃。因此出離心是叁乘佛法的基礎,佛經中指出不管是出家僧人還是居士,修持佛法必須要有出離心。宗喀巴大師在《叁主要道論》中說:“無出離心無熄滅,希求有海樂方法,由欲有樂縛衆生,故先尋求出離心。”其大意爲,如無出離心,就不能熄滅煩惱與痛苦,也追求不到輪回中的安樂,更不能獲得究竟解脫,正是對塵世的貪著而使衆生束縛在輪回中,因此凡是欲解脫輪回痛苦的人必須要發起猛厲的出離心,出離心是獲得解脫之根本。
晉美彭措法王說:“貪著現世無法緣,享受欲樂增貪心,利樂稱譽求不得,如夢買賣故舍棄。”其大意是,貪著今生的人沒有修學佛法的緣份,追求五欲享受的人只會無休止地增長他的貪心,人們多追求世間八法(得與失、榮與辱、成與毀、樂與苦)中的利樂稱譽,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利樂稱譽越被追求越加遠離,導致今生後世感受無量的痛苦,所以對今生的世事有如夢中的買賣一樣應予舍棄。夢中買賣本不存在,醒後哪個有理智的人還會去執著其盈虧呢?確實現在世人對華衣、權貴、財富以及邪淫等不但不加以抵製,反以爲是時尚潮流,大多數人趨之若骛,導致在生死輪回大海中時沈時浮,永無出期。但是我們修行人恰恰應反其道而行之,依照法王等聖者的教誨,切實認清世間法的過患,進而發起無僞的出離心,再受持淨戒,聞思修行,一步一個腳印地邁向涅槃的聖城。<, BR> 有一部分人既想得到世間的圓滿,又想得到出世間的功德,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以這種發心,不要說今生,就是千萬年,甚至上億劫也不會有解脫的機會,因爲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是兩個完全相違的法,凡夫妄想兼得是萬難成功的,只有福慧具足的聖者才能實現。所以要做一個真正的叁寶弟子,尤其是出家弟子,一定要觀照自己的內心相續,皈依心和出離心是否已經真正地産生,是否對上師叁寶生起不退的信心,戒律是否清淨等等,望各位有志出離解脫的學法人對此叁思。在家居士同樣也應對輪回生起厭離心,對解脫生起強烈的希求心,才會堅定對叁寶的皈依心和信心。
如果一個修行人真正要遣除對輪回的貪執的話,就要修行叁乘共同的四個加行(准備),即暇滿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回痛苦,應對其有著深刻的認識和體會。如果能經常修持這四個加行,就會自然生起對輪回的強烈厭離心,進而會對解脫生起猛厲的希求心,也唯有如此,修法的功德才會很快顯現,無明的種子以及習氣都會很快清淨,就好象十方諸佛都在爲他一人加持一樣,所以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這四個加行,切莫以爲是無關緊要而加以擱置,否則就難以生起出離心。
之所以稱爲共同前行,是因爲無論小乘、大乘顯宗、密乘都共同以此作爲基礎,只有修好共同前行,才能修好不共加行,在修好不共加行後才能進入修持正行的階段。所以我們一定要多伺察、多思維、多修持這個共同外前行,再加上多閱讀高僧大德的傳記,才能對輪回世間八法産生不退的厭離心,才能保證真正的出離心的順利産生。以下講解如何觀修這四個加行:
(一)暇滿人身難得:要觀想具足良緣的人身難得。這個問題要從人身難得的原因和實際情況兩個方面細細思考。從原因方面要想到,事事有因,因果不誤,獲得人身是前世積善的結果。信佛的人首先要對此堅信不疑,否則就沒有起信的基礎。獲得人身最起碼的條件要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一、守十善戒,不犯十惡;二、心地善良、與人爲善、濟貧救苦等善行;叁、獲得人身的良好願望,及強烈的投生定向願望--“愛”,特別是臨死前的願望,對投生靈魂的導向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獲得人身要具備哪樣的善緣,再回頭想想世人的所作所爲,下世獲得人身能有幾個?再想想自己的思想行爲,來世能不能獲得人身?其次再想想世界上的總人數,恐怕比不過幾個螞蟻窩中的螞蟻數,耗子蟑螂的繁殖比人類不知要快多少倍。任何其它生命相比數量極少,所以佛說:“其它生命多如地上土,人類如指甲上土。”人類是衆生中唯一能改變自己命運的智慧生靈,比其它生命具有無比的優越性,這就是人的可貴之處。但在人類中,能認識生命規律,打破生死常規,能與充分提高生命智慧、品質、能力的佛法結緣的具足良緣的人能有多少?所以佛才說:“普通人多如地上土,獲得佛法真理的人少如指甲上土。”想到具此良緣人生的難得和可貴之處,就要不誤時機地創造人生的最高價值。人的生命處在六道輪回中上升和下降的中間站,升降的機會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何去何從完全在于自己,正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得到人身可以圓滿地修習佛法,得到究竟解脫安樂。因此,得到人身就象已經得到了渡越生死大苦海的寶舟,如果不抓住機會,不善加利用,那樣只有錯失解脫的時機,而依舊沈溺于苦海受無數生死大苦。
因此,今生是決定永遠行善或永遠作惡的關鍵。所以我們應當思維:如果今生沒有得到不退轉的果位,來世也難以獲得如是閑暇。如果轉生惡趣之中,則無有正法的光明,不知取舍之處,將來越來越向下墮入無邊無際的惡趣中。如今應當精進修持佛法嚴持戒律,並加以回向。
(二)壽命無常:如何觀修無常,首先要知道這宇宙萬物一切萬物都處于無常變遷之中,大到宇宙天體小到分子、電子都是如此。我們居住的地球遲早也會毀滅。春夏秋冬四季也是無常的轉變。人生的際遇是無常變化的,人世間的幸福也是短暫無常的。即所謂的生際必死,積際必盡、合久必分、高際必墮。生際必死:不管親冤、賢劣還是美如天仙、富甲四海、權勢顯赫的人,當死亡突然來臨時,也沒有刹那的自在,只能裸體空手離開人間,成爲一具僵硬的屍體。雖對財産、親友、眷屬、飲食等一切受用依依不舍,但此時只能舍棄。積際必盡:一切積聚終將散盡,即使是國王也有淪爲乞丐的時候。有許多人上半生錦衣玉食,下半生一切財産耗盡饑餓而死;昨日地位顯赫、財富巨大的富豪,因經營不善或其它災難,而淪爲乞丐等等當今社會也屢有發生。受用財物不可能常有,所以應當反複觀想思維而廣施財物。合久必分:一切聚合終將分離。現在共居一處的師徒、父子夫妻、道友、同事等和睦相處,但終究沒有辦法不分離的,如果死亡無常到來,則馬上分手。所以與任何人相處都應當以慈悲心相待,結下善緣,成爲自己修習佛法的增上緣,不傷惱別人,這也是作爲修行者應當重視的修法。高際必墮:我們所見到的國家元首、教主、高官等,所有具有權勢、地位的人也無一是恒常不變的。可以看見去年的總統今年卻成了階下囚的現象,無有恒常的地位有何用呢?
我們沒有任何辦法改變死亡的命運。在輪回的世界上,沒有一處逃脫死神的安全地,沒有一個生而不死的生命,過去從來沒有過,今後科學再發達也絕不會有。佛陀、聲聞、緣覺也要和肉體分離。這世界上找不不到“長生不老”的方法。任何一種生命都從出生之日起,就一步步走向死亡,就算是活到一百歲也是非常短促的。人們常說:“一眨眼一年就過去了!”不知道這一生中又能夠眨多少次眼睛?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壽命長短不定,死期不定。有的能活幾十歲,有的活十幾歲,有的只活幾個月或幾天,誰也沒有把握准能活到老,並且死因多而生因少。飲食男女能養生也能致病致死。世人追求享樂,享樂過度就會損壽。人生活在地球上,離不開水火空氣,但地震、水、火、風災又無時無刻在威脅人類的生命。至末法時代人類的災難和死因更多,環境汙染、水源的短缺、惡性病的流行、大規模殺傷武器的製造、放射性元素的擴散、社會治安的惡化、互相殘殺的戰爭的加劇、高速交通工具的增多等等,無一不是人類生存的威脅。人的生命又十分脆弱,無力抵擋死的危險。生死只是一口氣,一些小的精神因素、疾病、寒熱也能變成致死的原因,這在生活中能找到很多例子。
有人說“佛教以死來嚇唬人”。如果佛教不嚇唬,能使人們不死的話,應該反對佛教的說法。不敢研究死亡,不敢面對死神,才是愚昧懦弱的表現。佛教的怕死,和一般人本質上有區別。一般人只是貪生怕死,對死是消極地等待,無任何對策。佛教使人們充分認識生死規律,清醒地、認真對待死,做到有備無患,有恃無恐。一種是徹底解決生死問題,修出世法;一種是未戰勝死魔前做到不怕死。如何才能做到不怕死?一是充分認識和掌握死亡的規律,並通過入定反複體驗死亡過程,到死時控製意識,把死亡融入禅定中,安詳自在地死去;二是認識善惡報應,生前積德行善,不做壞事,並忏悔以前做過的惡業,死後不怕墮入地獄、畜生、…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