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功超定散諸善
《大經》「叁輩」之意,在說叁機一法,亦即叁機歸入一法。上輩、中輩、下輩之根性不同,若欲往生,皆需「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之念佛一法,而得往生。善導大師于《觀念法門》(《善導大師全集》第叁五四頁)解釋「叁輩文」而言:「佛說一切衆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
可知,說叁輩不在叁輩本身,說叁輩亦只爲強調第十八願之念佛得往生而說,非強調叁輩之諸行得往生而說。所謂「一向」,顯示不兼余行,上輩雖先說余行,後雲「一向專念」,亦可知乃爲引導余行歸于「一向專念」;叁輩之業,各有不同,然皆通言「一向專念」,亦顯示叁輩「只要念佛」,故言「一向專念」;否則,「一向」、「專念」之言,如何解釋?
是故,《大經》「付囑文」,不付囑叁輩之諸善,而唯付囑念佛之一行,並贊此一行是「大利無上功德」。念佛既具大利無上功德,則此外何有不足,尚待他求?
又,《大經》「胎化段」言:「明信佛智(信念佛得往生,即是「明信佛智」),作諸功德,信心回向(信念佛必生彌陀淨土而念佛之意。念佛能得大利無上功德,即是「作諸功德」之意),此諸衆生,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又言:「于此諸智(佛智等),疑惑不信(不信念佛必得往生),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以修諸功德,回向願生),此諸衆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
由「胎化段」之文,可知念佛生「報土」(化生),諸行生「化土」(胎生)。
《觀經》具說「定善」、「散善」、「念佛」之叁行,普逗衆機,至經末則獨標念佛之一行,喻芬陀利,而言:「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並擱置定散二行,唯囑「念佛」之一行,而言:「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唯囑「持無量壽佛名」,不囑「觀無量壽佛像」。
善導大師釋此而言:「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可知,說「定散」二善,不在定散二善本身,說定散二善乃爲引導定散二善,唯歸「本願稱名」之念佛一行而說定散二善。
亦知:本願稱名念佛,超勝定散二善,本願稱名念佛之果,亦超勝定散二善叁輩九品之果。本願稱名念佛,生于報土,報土無有品位階級。
又,法然上人《選擇集》(《法然上人全集》第九七頁)言:「隨他之前,雖暫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永不閉者,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行者應知。」
《小經》唯言「執持名號」之稱名念佛一行,以顯示唯有念佛是多善根多福德;說此念佛之外,不說諸行。
又,十方諸佛,亦共同證明,共同贊歎,共同護念,以啓衆生念佛之信心。
淨土叁經之中,《小經》唯說念佛不說余行之故,被指爲淨土叁經之「結經」(結論之經)。
問:《大》《觀》兩經,何故兼說諸行,不單說念佛一行?
答:《大經》叁輩之意,乃爲引導諸行歸于念佛而說諸行,如《選擇集》第四所明。《觀經》說定散,乃爲顯示念佛超過余善,若無定散,何顯念佛獨秀;並以之引導定散諸行歸于「本願稱名」之念佛一行。又下品下生之五逆重罪,余行不堪,唯有念佛之力,堪能滅此重罪,故爲極惡最下之人,說此極善最上之法,非謂念佛生于下品。前已顯明念佛之果,超勝定散九品之果。
可知,《大》《觀》兩經之叁輩九品,兼說余善諸行,乃爲顯明念佛功超余善諸行,以引導余善諸行,歸于念佛一行。故《大經》獨明念佛是無上功德,並以之付囑彌勒菩薩。《觀經》獨標念佛是芬陀利華,並以之付囑阿難尊者。《小經》獨舉執持名號是多善根福德,而由十方諸佛證誠、流通。
是故善導大師《觀經疏》(《善導大師全集》第二○五頁)言:「自余衆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贊念佛功能。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