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論》大意之一
這一次我來給大家扯扯《掌中論》,爲什麼要說這個論呢?一個是這次時間太短,等于偷空給大夥兒插說一次,本來是沒計劃說的。這部論很短,咱說起來時間夠。另外一個是我偷巧,因爲這部論我以前背過,李老師提出讓說時我試了試還記得。其實是我水平有限,順口的講座還真難住我了。再者,大家是學宗教的,有些東西就不必我多啰索。卑之無甚高論,就只能拿先人的現成東西來打發大家了,請大家諒解。
因爲大家手邊兒都沒有書,所以我背寫了出來,複製了一下,就是你們手裏的,我估計大差不離,最多中間有個把錯別字兒,不影響大局。
在《解深密經》的第二卷《無自性相品第五》中,“爾時勝義生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時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惟爲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谛相轉正*輪,雖是甚奇甚奇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而于彼時所轉*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诤論安足處所。世尊在昔第二時中,惟爲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輪,雖更甚奇,甚爲希有,而于彼時所轉*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诤論安足處所。世尊于今叁時中普爲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輪,第一甚奇,最爲希有,于今世尊所轉*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诤論安足處所。”這是經典原文。這一段經文我是特別熟。按照這段經文的說法,釋迦牟尼佛所有的說教,就可以分作叁個部分,先是有教阿含,這是說人空的,在這時幷沒有破斥法有,後人依此時教理而有所發揮,作出了《阿毗達磨發智論》(迦旃延尼子著,玄奘法師譯)、《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迦旃延尼子的弟子們注釋《發智論》的著作,玄奘法師譯)、《阿毗達磨俱舍論》(世親菩薩著,玄奘法師譯)、《阿毗達磨順正理論》(衆賢論師著,玄奘法師譯)、《異部宗論》(世友論師著,玄奘法師譯)等,現在人稱這段時期爲原始佛教。第二個階段是般若空教。因爲有人聽過有教後,墮入了有見,世尊爲了破除這一部分人的有執,就說般若經等來宣揚空義,後人依此時教理而有所發揮,作出了《大智度論》(龍樹菩薩著,羅什法師譯)、《中論》(龍樹菩薩著,青目論師注,羅什法師譯)、《百論》(提婆菩薩著,世親菩薩注,羅什法師譯)、《掌珍論》(清辯菩薩著,玄奘法師譯)等。第叁個階段是唯識中道教,因爲有人聽過空教後,又扭回去執著空見,不明外境雖無,內識幻有,說一切全無,世尊因而又說《深密》等經,宣說中道之義,說外境無,所以就不能說“有”,然而外境畢竟由內識現出來了,所以你又不能說無,非有非無,所以說是中道,後人依此時教理而有所發揮,作出了《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述,無著菩薩記,玄奘法師譯)等。
現在我們所說的這個《掌中論》,該是屬于什麼時呢?按羅時憲先生的說法,說是屬于第二階段(時),是密意說。第二階段(時)就是般若時,而“密意說法”就是咱們說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密意”有秘密、意趣兩個含義。意趣就是依某種意向而爲應受此教法者說法,秘密就是不明顯,你必須得透過字面來探討內含的深義。佛陀說法有四種意趣,四種秘密:
第一是平等意趣。比如佛曾經這樣說過:“我昔曾于彼時彼分,即名勝觀正等覺者。”用白話說就是我釋迦牟尼在以前,叫做勝觀如來。勝觀如來就是毗婆屍佛。我們知道,毗婆屍與釋迦牟尼都是七佛之一,而釋迦卻說他是過去的毗婆屍,釋迦與毗婆屍根本不一回事兒,他自己卻說一回事兒,這是什麼道理?這就是指的平等意趣,佛佛道同,法身平等。
第二是別時意趣。佛曾經這樣說過:“由持多寶如來名故,便于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多寶如來就是阿彌陀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你只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決定成佛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聲阿彌陀,皆共成佛道”。這就是別時意趣,爲什麼呢?雖然說念多寶如來的名號,就決定得無上菩提,可幷不是你現在念一聲佛號,現在就得證了無上菩提,現在就成佛了,而是另一時間得證無上菩提。佛還說過“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間”,這也不是說現在當下發願,當下就生到了極樂世界,而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彌陀經》上說的。
還有我們平時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這都是別時意趣。
第叁是別義意趣。佛說過“若已敬事,如恒河沙數佛陀者,則當通達大乘法義”。別看你供養了很多佛,不一定你能夠了解大乘之理。這句話就是別義意趣。有人不理解,就執著于供養佛,當然現在是無佛,就供養叁寶,叁寶是大福田,你認爲供養叁寶,就一定能了解大乘之理,這就是曲解了佛經。目前的佛教現狀,很多法師們講經時是講得似是而非,把別義意趣完全誤解了。
第四是衆生意樂意趣。比如有一個人比較小器,小器就是百法中的“悭”,于是佛陀就對他說布施,這個人聽到說布施好,就真的布施了,然而他布施以後呢,卻又執著于自己布施了,就有多大多大的功德,說憑這布施自己就要解脫了。這時候佛陀就喝斥了,布施不過是下品善根。我們看,佛先勸這個人時說布施最好,後來又說布施幷不是最好的,這不是矛盾嗎?佛說話怎麼顛叁倒四呢?前邊說過的到後邊兒就不承認了~~,這叫善巧。佛陀成道後先說的小乘法,最後又喝令小乘人回小向大,前後差別很大。這是善巧。
四秘密呢,第一個是令入秘密,第二個是相秘密,第叁個是對治秘密,第四個是轉變秘密。
這部《掌中論》是密意說法,那麼,我們必須透過字面來找到它內部的深義。不然的話,我們就是沒看懂它。
羅時憲先生呢,確實是個了不起的人,是前幾年才去世,他在世時,被人們尊爲當代唯識第一大家,但是,他把這部《掌中論》分在第二階段(時),很不合習慣,一般來說,都是把它分在第叁階段(時)的,比如在《大正藏》中,就是收在《瑜伽部》中,是在第叁十一卷中間,叁十一卷就是《瑜伽部下》。當然,羅時憲先生爲什麼要把它放在第二階段(時)呢,人家也有理由:因爲這部論只是以蛇繩喻來說一切法皆無實體,只破外道和小乘的實有之法執,而沒有解說唯識中道之義理,所以說是第二階段(時)。通過古今人士對經典的不同判別,我們可以發覺,所有的這些判別,幾乎都是把經論按自己的需要而進行的排列而已。
問:佛教各宗的義理那麼的系統,難道僅只是經論次序的排列?若僅只是經論次序的排列,義理不可能系統完整的。
佛教各宗的義理,其實只是他們在爲他們所排列的經論次序找理由,理由如果沒有漏動,就可以立定腳跟,成爲一個 人們公認的宗派。我們看佛教自從釋迦牟尼創立以來,前前後後有多少派別?不計其數!但流傳到現在的有多少?有些我們在文獻資料中還能夠見到名字,而有的連確切的名字也搞不清了。
下邊兒咱就廢話少說,開說這部《掌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