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疑難病症的ECT療法 第叁章 現代精神病學認定的

  第叁章 現代精神病學認定的

  生物醫學疑難症

  精神病學起步並不晚,中國古代醫書上就有論述,西方也早有提及。但是,精神病學真正步入符合現代科學要求的軌道則是很晚的。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有效的抗精神病的藥物氯丙嗪于1952年才合成,它開創了精神病學的新紀元。笨二氮卓類抗焦慮藥則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才開發出來的。抗抑郁藥物丙米嗪是1957年發現的。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血锂濃度測定技術的普及才算有了真正的抗躁狂藥。

  況且,即使到了現在,二十世紀行將結束的時候,精神病知識的普及狀況也不甚理想。九十年代出版了一本《行爲醫學》,楊德森教授在前言中說,在醫學院校課程中,精神醫學教學時數只有40個學時,對于五年學製醫科學生來說,確實太少了。

  那麼,精神病學揭示的軀體性症狀的精神病就不大爲人們所了解了,而因爲它的精神病性本質,所以是傳統生物醫學難以醫治的。

  以下根據中國工程院沈漁村院士在她獲獎的《精神病學》一書中的論述,講幾種精神病的軀體表現。

  1、神經衰弱。中國精神疾病分類代碼爲56.2。我列出國家分類代碼是爲了說明這可不是我個人的杜撰,既有沈院士的權威,又有“國家標准”的根據。

  它的軀體症狀:可以發生緊張性疼痛──頭痛或肢體肌肉酸痛,還可以發生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包括心動過速、血壓升高或降低、多汗、肢端發冷、厭食、便秘或腹瀉、惡心(但無嘔吐)、尿頻、月經不調、遺精或滑精、早泄、陽萎等。

  這些症狀,一般內科總以爲自己可以治療,但是,療效必然不好,因是心理精神病,你讓他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怎麼行呢?

  2、疑病症。中國精神疾病分類代碼爲56.1。它的定義是:以疑病症狀爲主要臨床相的神經症,患者對自身的健康狀況或身體某一部位功能過分關注,懷疑患了某種軀體或精神疾病,但與實際健康狀況不符,醫生對疾病的解釋或客觀檢查常不足以消除患者固有的成見。

  軀體症狀可有:

  疼痛是本病最常見的症狀,約有叁分之二患者有疼痛症狀。常見部位爲頭部、下腰部或右胳窩,有時甚至訴全身疼痛,但查無實據。患者常四處求醫,奔波于內外各科,毫無結果。

  其他軀體症狀,表現廣泛而多樣,涉及身體不同區域。如口內有特殊味道、惡心、吞咽因難、反酸、脹氣、腹痛、心悸、左側胸部疼痛、呼吸困難、擔心血壓升高、體臭或出汗等。

  3、焦慮症。中國精神疾病分類代碼爲55.0。

  軀體症狀有:以植物神經功能亢進爲主,如口幹、上腹不適、惡心、脹氣、腹瀉、胸緊、呼吸迫促、心悸、胸痛、心動過速、尿急尿頻、陽萎、月經不調、昏暈、出汗。

  運動症狀:緊張性頭痛;在頂、枕區有一種緊壓感;肌肉緊張痛或強直,特別是肩、背部;手有顫抖;失眠。

  在急性焦慮即驚恐發作時,心悸、劇烈心跳、呼吸困難、胸悶胸痛、四肢發麻,甚至大呼救命。

  4、抑郁症。中國精神疾病分類代碼爲56.0。

  軀體症狀有頭痛、背痛、四肢痛、胃部不適、腹瀉或便秘。甚至臨床表現僅爲軀體症狀而沒有精神症狀,稱爲“隱匿性抑郁症”。

  5、癔症的軀體障礙。中國精神疾病分類代碼爲54.1。

  (1)感覺障礙。①視覺障礙:可突然失明或弱視、管視(視覺範圍縮小,如同在管子中觀物);②耳聾;③感覺麻木或感覺過敏,甚至出現疼痛。

  (2)運動障礙。抽搐,突然倒地,全身僵直,四肢抖動。

  癱瘓,以偏癱或截癱多見。

  失音或緘默,不能或不會說話。

  沈漁村院士還同時警告,“對癔症診斷時應十分慎重,因它可以模擬任何一種疾病的症狀。”

  弗洛伊德博士曾發現一個名叫杜拉的少女,芳齡17歲,從現象上看,好象患的是闌尾炎,肚子疼,但經按闌尾炎治療,毫無效果。弗洛伊德用他的精神分析法治療,發現原來是杜拉曾被一個成年男人強行吻了一下,這對一個少女,産生了過度的心理反應:算來至今已十個月了。原來杜拉肚子疼是在模擬“臨産”,而不是闌尾炎。治好了肚子疼,杜拉又開始跛腳,成了肚子疼的“後遺症”。事實上,無論是闌尾炎或婦女生産並不會落下這種後遺症的。又經分析,是被那男人親吻一下造成心理自責:失足了。中國就有一句古話,叫做一失足成千古恨。

  上述森田正馬教授診治的那位69歲的婦女,也曾被正規大學的醫院診斷爲胃癌、膽結石。

  你看,癔症竟是這樣複雜而難以捉摸。

  有些人按時犯病,有些人一遇到某種情景就犯病,被稱爲“病理性熟路反應”,他本無器質性疾病,你企圖讓他吃藥、打針去消炎、催産、排石,即使動手術割口子也治不了的,終于成爲疑難病。

  6、心身疾病。這在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標准中沒有,但在沈漁村院士的《精神病學》中列有專門一章。

  心身疾病是一組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但以軀體症狀表現爲主的疾病。通俗地可以理解爲心理因素引起的軀體、器質性病變。計有以下幾類:

  (1)皮膚系統的心身疾病:神經性皮炎、瘙癢症、斑禿、牛皮癬、多汗症、慢性荨麻疹、濕疹等。

  (2)肌肉、骨骼系統的心身疾病:腰背疼、肌肉疼、痙攣性斜視、書寫痙攣等。

  (3)呼吸系統的心身疾病:支氣管哮喘、過度換氣綜合症、神經性咳嗽。

  (4)心血管系統的心身疾病:冠狀動脈硬化性心髒病、陣發性心動過速、心律不齊、高血壓、偏頭痛、低血壓、雷諾氏病。

  (5)消化系統的心身疾病: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神經性厭食、神經性嘔吐、潰瘍性結腸炎、幽門痙攣、過敏性結腸炎。

  (6)泌尿生殖系統的心身疾病:月經紊亂、經前期緊張症、功能性出血、性功能障礙、尿頻、功能性不孕。

  (7)內分泌系統的心身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低血糖、阿迪森氏病。

  (8)神經系統的心身疾病:痙攣性疾病、緊張性頭痛、睡眠障礙、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症。

  (9)耳鼻喉科的心身疾病:美尼爾氏綜舍症、咽部異物感等。

  (10)眼科心身疾病:原發性青光眼、眼睑痙攣、弱視。

  (11)口腔科心身疾病:特發性舌痛症、口腔潰瘍、咀嚼肌痙攣。

  (12)其他心身疾病:癌症及肥胖症。

  以上疾病均可在心理應激後起病,情緒影響下惡化,心理治療有利于康複。有些疾病少不了對症治療,但病因治療更爲根本,如胃潰瘍的反酸,因抑郁而致,用抑郁藥比製酸藥當然更有效。

  我們在電影電視中也多次看到,兒子惹老爺子生氣,老爺子血壓一下子升高,倒在

  了沙發上,老婆子又是埋怨兒子,又是安慰老頭,這裏,高血壓就是心因性的,屬心身疾病。

  7、軀體化。

  軀體化是一種轉換模式,一種心理機製,不愉快的內心體驗改頭換面轉化爲軀體症狀,從另一渠道表現出來。

  軀體化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一個概念。

  根據Derogatis于1975年製訂的《疾病症狀程度測定量表》(又稱SCL-90),軀體化有如下12種症狀:

  (1)頭痛;(2)頭昏眼花或眩暈;(3)心前區或胸部疼痛;(4)腰背酸脹疼;(5)惡心或胃口不好;(6)肌肉疼痛;(7)感到呼吸困難;(8)感到身體陣陣發熱或發冷;(9)身體某部位感到麻木或刺痛;(10)喉頭內有梗塞的感覺;(11)感到身體某部位軟弱無力;(12)感到手臂和腿沈重。

  關于軀體化,我們可以舉出二例。如和人爭吵後因咽不下這口惡氣,轉化爲喉內梗塞感(上述第十),或由于工作、生活、學習壓力太大,心理不堪重負,而轉化爲肩背或腰部疼痛,以示承擔不了壓力了(上述第四)。

  以上說了精神病學上講的一些疾病,這些疾病有心理精神原因,軀體的對症治療療效不顯,成爲疑難症,按精神病或心理症治療有效。

  當然,由于精神醫學、心理醫學起步較晚,對此中一些疾病按精神病或心理症治療也可能療效不顯,況且有一些病一旦發生就成爲不可逆的,如癌症。

  這時,我們不得不重新想起森田療法,切斷精神交互作用,改造人生觀,只可惜療程太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