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七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七

  下邊兒說第六意識。

  什麼是意識呢?意識是依意根了別法塵之作用。注意:意識所依的根是第七末那識。我看見這個板擦,這是什麼板擦~~已經壞了麼~~還這麼將就這用呀~~趕緊買個新的吧!這個念頭中間,我看見這個板擦,這是眼識起的作用。“它已經壞了,不能再用了,可我們還在用,趕緊買個新的吧。”這個分別思惟是第六意識的作用。

  外邊兒來了一輛汽車,它一聲喇叭,它這喇叭一定有毛病,這聲音難聽死了,一點兒也不脆。我耳朵聽見喇叭聲,這是耳識的作用,這聲音這麼難聽,這是第六識的分別作用。

  ……

  我們來說意識的識量。它的識量有叁:

  a、現量。在前邊已經說過了現量。

  b、比量。什麼是比量呢?通過思惟推理得出了正確的結論,這時的識量即爲。古時候,古到什麼時候呢,春秋戰國時代吧,那時各諸侯之間戰爭不斷,當邊關上有敵人來侵犯時,這消息怎麼傳遞給後邊的軍隊,讓來支援呢,騎馬也顯得慢,那時就是造的烽火臺,當邊關有敵侵犯,馬上點烽火臺。烽火臺是燒的狼糞,狼糞這玩意兒呢,不起火焰只冒煙,不是有個成語叫狼煙四起麼,就指的邊關戰事連連。後邊兒的軍隊看見前邊兒有烽火臺燃了起來,就知道有敵軍來侵犯。若是百數之內的小股敵人就燃一堆,五百人左右的敵軍來犯則燃兩堆……隨敵人多少燃不同堆數,後邊就知道了。我看見前邊兒有狼煙,就知道有敵人來侵犯就是比量。我這麼說是不是絕對正確呢?想當年周幽王爲了博得褒姒一笑竟然點燃烽火臺,落得了千金一笑的成語。故這個例子不算十分貼切。古人的例子是見煙知火,我看見遠處有黑煙冉冉,推測那個地方一定有火種,這是准確的比量。看見烽火臺起火,推測敵人侵犯,真的是敵人侵犯,那也是比量。但千金一笑,它是推錯了,那不是比量。

  c、非量。非量就是疑神疑鬼時的識量。有一個著名的例子:甲請乙喝酒,甲家客廳的牆上挂有一張弓,乙拿起了酒杯,猛然發現酒中有一條小蛇,但爲了禮貌只有強喝下去,乙回家後就病了,總覺得肚中有一條小蛇。甲得知後,又請乙再來喝酒,在喝酒時當著乙的面取下牆上的弓,說:“老兄你看酒杯中還有蛇嗎?”乙這下明白了原來酒中的所謂小蛇僅只是弓的影子,後人由此有了杯弓蛇影的成語。乙疑心喝下了蛇,心中總不安甯,此時第六意識的識量就是非量。還有一個故事說一個書生上京趕考,借讀于一個寺廟,因爲這個書生很膽小,猛然他發現窗外樹上挂了一個吊死鬼,越怕越睡不著,驚動了老和尚,老和尚去樹下一看,什麼吊死鬼,是白天洗的一件大褂晚上忘了收回去,這書生被衣服驚得要死時的識量也是非量。佛經上常舉的例子是繩蛇火輪,就是說在黃昏時看見地上有一條蛇,其實那只是一段麻繩而已;一支燭光,快速旋轉本來的一點燭光就成了一個光圈。

  第六意識所緣的境界也有叁類:

  a、性境。前邊也已經介紹過了。

  b、獨影境。我看見天上出現一個大花園,你們看見了嗎?沒有?我真的看見了!信不信由你。對于這件事兒,你們都沒看見,也確實根本沒這回事兒,天上從沒有出現花園,但我看見了,那是我出了毛病。在醫學上有不少這樣的情況──幻視、幻聽、幻觸什麼的很多。天上有花,只是幻覺,這境界是獨影境。精神病患者能聽見有人給他說話,也是幻覺,這仍是獨影境。我告訴你,有只兔子長了角,這也是不可能出現的,那麼兔子長角這境界還是獨影境。大家知道李白怎麼死的嗎?他坐在船中喝酒,喝得醉乎乎地往長江中一看,“喲,江中有個月亮,把它撈上來”。就這麼跳入長江,月亮沒撈上來,把自己的小命兒卻丟了,一代大詩人這麼死著實是有的點兒窩囊,他把水中月當做真月亮,這照樣是獨影境。

  如果是過去、未來的事兒,以及龜毛、兔角、空花這些純粹虛幻的境界,該稱爲無質獨影境,而水中月、鏡中像這些則是有質獨影境。

  c、帶質境。比如,末那識緣第八識見分,執以爲“我”,成爲末那識所緣相分,這就是帶質境。現在已快該下課了,我站立這麼長時間好累的,我想:“若有把椅子坐多好。我心中想椅子,也是帶質境──因爲我意識所緣的只是椅子的影像而已。

  第六識通于善、惡、無記,它所活動的範圍是叁界九地,它所相應的心所是五十一個心所法全部,它造業也最厲害,第六識要起現行需要六個助緣──境、作意、染淨依、根本依、種子。

  若第六識與前五識同時俱起,稱五俱意識。五俱意識有叁個功能:A。幫助前五識令起,由它引導方可令前五識起作用,就象老師教學生,學知識的雖是學生,然必須有老師引導;B。明了深取五境之相,眼睛看到桌子,意識可以使它對桌子認識得更清楚;C。引後念尋求意識起思慮,眼睛看見這張桌子,若無意識,則第二念不知道前一念看見了啥子玩意兒。五俱意識還可再細分爲五同緣意識──就是當意識與前五識同緣一境──和不同緣意識,不同緣意識是意識不與前五識同緣一境而另緣一境。比如愛因斯坦經常推著孩子的小推車散步,然而頭腦中卻在想相對論,結果不知道把孩子忘到哪兒了。還有我們常說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等等,這都是不同緣意識。若是五同緣意識,那麼其識量一定是現量,若是不同緣意識,則其識量可能是比量或非量,但絕不會是現量。例如,眼睛看見一條繩,意識立馬分別出它是麻繩還是棕繩,此時眼識與意識所緣的都是繩,這識量是比量;如果眼睛看見一條繩,即眼識所緣的是繩之相,而意識卻誤以爲是條蛇,則意識所緣的是蛇的相,這時其識量則是非量。

  如果意識不與前五識俱起,則叫不俱意識。不俱意識中有個獨頭意識,它是單獨生起,不與前五識同時俱起。比如一個人修煉禅定,很有功夫了,在色、無色界一切定中,前五識不現行,緣當前境,此時的意識可稱定中獨頭意識。注意:得有定中獨頭意識者一定還未得大自在。意識不與前五識俱起,只是回憶過去,追想未來,這叫獨散意識;再比如人做夢,這就是意識的作用,我們稱之爲夢中意識,其實夢中意識還是一種獨散意識。還有一種不俱意識,叫五後意識,它是在前五識之後隨之刹那生起。定中獨頭意識的識量是現量,獨散意識與夢中意識的識量則可能是比量,可能是非量,絕不可以是現量。五後意識之識量也絕不會是現量,它可以是比量或非量。比如眼識看見遠處有煙,意識馬上分別出那兒一定有火種,這是比量,而如果你看見了煙卻象孫悟空一樣想一定是妖怪在弄那叁個鈴铛,這就是非量了。

  前六識生起現行,還有五個次第,稱爲五心。注意:並不是每個識都有五心。

  A。率爾心。前六識第一刹那緣境(含一個刹那)。

  B。尋求心。當第一刹那的率爾心滅後,由于熏習的關系,其明流雖滅,但暗流仍然相續,意識之見分緣此現境,思尋推求,想知道此到底是何等境(多刹那)。

  C。決定心。經過率爾心、尋求心之後,熏習之暗流仍在,意識之見分緣之,已知道是何境界了(容多刹那)。

  D。染淨心。經過決定心知道了境界,分別就起來了(一刹那)。

  E。等流心。等即相似,等流就是“從彼所出,與彼相似”。由于染淨心之牽引,這還是暗流熏習之故,或善或惡,似前而起(容多刹那)。

  比如我正在路上走,猛然看見前邊的某一個人,這一刹那眼識與意識墮境,率爾心有了。一下子我心想,這個人怎麼這麼面熟,這到底是誰呢?這是尋求心。此心可能是一刹那,可能是多刹那。意識是尋求心時,眼識因爲力量薄弱,無分別力,扭轉不了局勢,只能隨意識而去,這是眼識的尋求心。尋求又尋求之後,最後想起來了,“啊,是我中學時的一個同學,而且有一次遊泳遇險,還是他救了我。”這是意識的決定心,眼識還隨意識。決定心一過,立即對人家感激不盡,生起善意,這是染淨心。“這麼多年,我怎麼把恩人給忘了,我該報答他才是。”這是染淨心時善意的延續,則爲等流心。其實這五心相續的相狀有時很複雜,得仔細分析。

  這前六識唯識稱之爲第叁能變。

  接著來說第七識。第七識名字叫做末那,寫作Manas。按漢語末那該翻譯作“意”。第六識叫做意識,而第七識叫做意,這二者有什麼區別呢?第六意識的“意識”屬于六離合釋中的依主釋。意思是依意根而有的識,而第七末那識的“意”呢?屬持業釋,乃是“意即是識”的意思。這是區別。

  問:六離合是什麼玩意兒?

  假如說一個法,它有兩個以上的意思,我們有六種方法來分別其含義,這就是六離合。它包括A。持業釋。即雖然這法有兩個意思,但它的本體只有一個,象“大乘”。B。依主釋。這個法是從所依的體而立的能依之法,象“意識”、“眼識”。C。相違釋。這一個法的兩個意思不一回事兒,我就把兩回事兒都包括進來,象“教觀”。這“教”與“觀”是兩碼事兒。D。鄰近釋。比如“四念處”,四念處的體本是“慧”,可與它相應的“念”很強。E。帶數釋。象“四谛”、“八正道”、“十二有支”都是。還有一個第六我忘了,下去大家查一下,應該找得到的。(注:應爲“有財釋”,現在補上)

  這次我們不做分析,只是簡單介紹。也就是只說七、八識是怎麼樣,而不多說它們爲什麼這麼樣。因爲時間不允許了。

  我們還來說這第七末那識。這個末那的“意”,是“思量”。其實每個識都有“思量”的意思,而這末那識的思量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A。恒時不斷,攀緣阿賴耶。什麼叫做恒時不斷呢?念念相續叫做恒,刹那刹那一直這樣。而前六識就沒有“恒”這個特點,比如眼識,眼睛只要一閉起來,眼識就不得現行,耳、舌、身、意各識都如此。

  B。審。什麼叫審呢?審就是計度分別。

  因了這兩個特點,故而只把第七末那叫做意、思量。末那這一“恒”一“審”,…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