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六
接下來我們說八識心王,一般法師們在講百法時都是依照原論文上的次序,把心王放在第一位述說,這一回我是把它放在後邊兒來說。
我們下邊按照唯識宗的老祖師玄奘大師的說法,把前五識放在一塊兒來說,爲什麼呢?因爲這前五識相同的地方太多了,放在一塊兒來說既省時又省力。
1。眼識。2。耳識。3。鼻識。4。舌識。5。身識。這就是前五識。我們以眼識爲代表來解說。
什麼叫眼識呢?先說“識”,這“識”就是“了別”(能了別),也就是說識是我們了解辨別事物的能力、作用。注意:其實這個“識”含有“了別”與“顯現”兩義。眼識則是當我們的眼睛,嚴格來說應是眼根──所謂根,乃是增上之意,眼根對眼識有強盛的扶助力,比如眼睛(眼根)好時,眼識也好用,若不注意用眼衛生,使得眼睛(根)近視了,看什麼都模模糊糊,即眼識也損,若眼根壞了,就是眼睛瞎了,則眼識也不得現行──與外邊的色境,或者叫色塵,比如這張桌子,相互和合時産生的這個認識了別作用。若要記,就這麼簡單來記──眼識就是“依眼根了別色境(塵)之作用”。
那麼,這眼識怎樣起作用,起什麼樣的作用呢?也就是說,眼識起現行時有什麼樣的條件與限製呢?或者說眼識的適用範圍是什麼呢?任何的理論學說絕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下邊兒我們就來說眼識的活動範疇。
識的生起,必須有根有境。比如眼識要認識這張桌子,就必須有這張桌子存在,不然它認識什麼呀?這張桌子就是它所要認識的物件。眼識是對于什麼樣的物件才起作用呢?性境是它認識的物件(即所緣)!什麼是性境呢?所謂“性”就是真實不虛,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它都不會改變,這才是“性”。比如這張桌子,它在這間房子中,其質量爲10kg,把它搬到大街上,質量還是10kg,即使搬到月亮上,雖然重量變了,但其質量照樣是10kg。如此,其質量就是桌子的本“性”。佛教說物質是由四大構成,水以濕爲性,地以堅爲性,火以暖爲性,風以動爲性,這是絕對不改變的(這是指“用”)。那麼性境呢?就是具有真實不虛,不可改變的性質的境界。我這說法可能不太嚴密,但是好懂。祖師們下過幾個定義,但不好記,我在黑板上寫幾個,你們抄下來。“色是真心,諸真法體名爲性境。”這是《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中的原話。還有一個,“從實種生,有實體用,能緣之心得彼自相,名爲性境。”這是《成唯識論了義燈》中的解釋。還有“實根、塵、四大及實定果色等相分境(名爲性境)。”這是《宗鏡錄》中的說法。
眼識就只有對那些真實不虛的性境,才能起作用,其他不行。
下邊兒接著說。比如我要買點兒布,營業員會拿出一把尺子來量,我要幾尺他就量幾尺,這把尺子就有量布的功能,我們叫它“能(量)”,它要量的物件,布,我們叫“所(量),”所量得的就有一個結果──這塊布是五尺四寸──眼識要來認識這張桌子,眼識是“能”──它有認識了別的功能,這張桌子則是“所”,在這能、所之間也要有一個結果──這張桌子是黑是白,是高是矮等──這個我們叫“識量”。眼識的識量與其他七個識不同的地方是什麼呢?眼識的識量是現量。
什麼叫現量呢?能量的這個識如果沒有執著,不依名取相,它與所緣境中無障礙,這時其識量就是。現量幾乎相當于俗言的直觀認識,注意:只是相當于。這麼說大家可能不大明白,下邊我分成叁點來說:
A、以時間爲基准,假如說用叁世作單位來分,過去世不行,未來世不行,只有現在世才可以。就是說眼識在過去起現行、未來起現行,則識量都不叫現量,只有現在世起現行,才叫現量。若以年爲單位來分,現在是九六年,八0年、九一年、九二年、乃至九五年都不可以,九八年、九九年也不可以,只有九六年眼識起現行,這時其識量才叫現量。若以天爲單位來分,昨天的不行、前天的不行,大前天的也不行……明天的不行、後天的不行、大後天的不行……只有今天的才行。若以小時爲單位來分,若現在是十點鍾則九點鍾不算、八點鍾不算……十一點鍾不算、十二點鍾不算,只有當下這十點鍾眼識起現行時其識量才算是現量……把時間再往下分,分到無法再小,小到刹那刹那也是這個道理。總結一下就是:時間上必須是現在,這是現量第一要件。
插:《金剛經》上說過去、現在、未來叁心了不可得呀!
現在說的不是《金剛經》境界。
B、以物件爲基准,若我說的物件是桌子,就必須是這一張做成的桌子,而不能說它的材料──木材、釘子等,如果這張桌子還有一個抽屜沒做好,那麼我的眼識起的現行就不算現量,我一斧子下去桌子斷了一條腿,這時眼識起現行,識量也不是現量。說大樓也是,這大樓還沒有完全蓋好,這時眼識的識量不是現量,一下子地震了,大樓塌了,這時眼識的識量也不是現量……說茶杯,說黑板等等都是這個道理。總結一下就是:物件上必是顯現,而不能在種子位上,這是現量第二要件。好好兒記住,是種子位!種子位是這個要件的重點。
C、以能所量爲基准。比如我說面前這張桌子,眼根當下就可以與它相合,即能識的眼識與所識的境──桌子,也可以吻合,這個板擦也可以……而我若說老張怎麼著,他現在不在這個房間,不可以與我的眼識吻合。我說白宮怎麼著,也不行。我說薩達姆怎麼著,這都是不可以的。它們在當下不可以與我的眼識吻合,這都不是現量。只有當下可以吻合的方可稱現量,總結爲一句話:能所量上,必須是現有,這是第叁要件。
具備了以上叁要件的就是現量,眼識的識量具備以上叁要件,則是現量,這無錯謬。
眼識的性是什麼呢?這裏說的性不是指唯識的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這叁性,而是指我們通常所說的善、惡、無記叁性。
這時候我在做好事善事,眼識可以起現行看見;做惡事,眼識也可以起現行看見;做說不上是善是惡的事兒眼識也可以起現行看見,即眼識可以通于善、惡、無記叁性。
下邊再說點兒比較玄乎的,我們現在是欲界衆生,什麼叫欲界衆生呢?就是說我們這些衆生具有情欲煩惱(色界是不具情欲而只有物質與精神的活動之生命形態;無色界是不具情欲與物質活動而只具精神活動之生命形態)。我們所居住的地方按叁界九地來分叫五趣雜居地,我們修行後生到色界或無色界時,色界、無色界各分四地,眼識能生起現行的只有五趣雜居地、離生喜樂地,其他七地眼識不能現行。注意在其他各地,是眼識不起現行!注意不起現行這幾個字兒,演培法師說是沒有了,這是不對的。
眼識它是頭子,在它的手下有一幫人爲它賣命,爲它賣命的有什麼人呢?識即心王,既是王,則有權調動手下的將士──心所,它可以支配的心所有哪幾個呢?
有五個遍行心所──作意、觸、受、想、思;五別境心所──欲、勝解、念、定、慧;十一個善心所──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行舍、不放逸、不害;二個中隨煩惱──無慚、無愧;八個大隨煩惱──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散亂、不正知,還有叁個根本煩惱──貪、嗔、癡。這麼一來,可以算出,眼識可以支配的心所共叁十四個。
接著說眼識的所依(依是“仗托”的意思)。
眼識的所依是眼根,眼根分扶塵根與勝義根,扶塵根是眼睛及內部的視覺神經,淨色根(勝義根)是不可以看到的。眼識的所依是淨色根而非扶塵根。詳細分下來,眼根是眼識的俱有依,眼識種子是眼識的因緣依,前念眼識是當下這念眼識的開導依。前六識都是這樣的。
眼識要生起現行,還得有幾個條件。
A、根,當然是眼根了,我要看東西,可我眼睛若在春節時被煙花爆竹炸瞎了,自然就看不見了,也就是眼睛不能壞。
B、境。要看這張桌子,沒有桌子我看什麼。
C、自識種子。若沒有眼識的種子當然不行了,比如我想收獲玉米,我必須先在田中種下玉米種子,我現在沒有玉米種子怎麼可以。
D、第六識。在這裏我們應該稱爲“分別依”。因爲第六識的作用就是分別,一個好漢叁個幫,眼識要起現行,需意識來幫助。劉備要打天下,絕對少不了諸葛亮出謀劃策,少不了關、張、趙、馬、黃沖鋒陷陣。
E、第七識。在此應稱“染淨依”。
F、第八識。應稱爲“根本依”。唯識宗就講的“萬法唯識”,即第八阿賴耶,當然,這個說法嚴格來說是不對的。其他的都是其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在攪和,這個道理比較深,不是僅學過《唯識大意》可以理解了的,現在就不說了。注意:萬法唯識的“識”嚴格來說是“了別識”,而八識心王的“識”是“辨別識”,二者不同,“了別識”是依他起性,就是緣起有,而“辨別識”則是假說。
幹脆我給大家補充一點兒,什麼是唯識,我們現在人理解爲“唯阿賴耶”,這其實是誤會,說難聽點兒,可以說根本就是錯的。所謂唯識應該是只有種子從潛隱狀態到顯現狀態,從顯現狀態到潛隱狀態的相互轉換。從種子到現行,從現行到種子這麼一個來回熏習,不斷顯現的過程,這個才是唯識。老法師們講的,最初是清淨自性,由于一念無明,成了阿賴耶,這不對!若原本清淨,最初的一念無明從哪兒來?這豈不是外道嗎?
G、作意。因爲這個心所有很強的警覺性,它是起心動念的開始,其實任何一個心王起現行都離不開它,有了它才能從種子位達到現行位。
H、空間。就是距離適當。我要看書,我不能把書本緊貼在眼上,那樣不行,但也不能太遠,你把書拿到一百米以外我也看不見字。
I、光明。在太暗的地方看不見東西,這大家都了解。
眼識的作用就是觀察世間。一般來說我們都有一個錯覺,認爲眼睛能看,好多佛教人士也說自然科學家們不如佛教,他們怎麼說呢,他們說自然科學家所說的眼睛只相當于佛教說的眼根,而實際上能見的是眼識而不是眼根──其實我們佛教人士的這個說法是大有問題的。當然可見的絕對是眼識而不是眼根,但自然科學家所說的眼睛絕不是相當于我們說的眼根,雖然說《眼科學》上說的最深是視神經系統,確實是屬佛教的眼根所攝,但你應該看到,自然科學家們只是沒把眼詳細分下去而已,佛教倒是分得很細,眼睛往下可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眼根,一部分是眼識,再往下分呢,眼根分浮塵根、淨色根,眼識又有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等,自然科學所說的眼睛包含有眼根、眼識。
這個問題是出在哪裏呢?很大程度上是佛教人士不懂自然科學,當然自然科學家也不懂佛教,二者的相互批評可以說都是隔靴搔癢。注意,我這說的都不嚴格,大家不要太執著于我說的。
關于眼識就大致說這些。
耳識呢,它是依耳根了別聲塵之作用,與眼識差不多,其識量爲現量,其所緣的境界也是性境,其性同樣是善惡無記叁性,耳識也是在五趣雜居地、離生喜樂地才能起現行,其可以支配的心所與眼識同,它要生起現行所需要的助緣只是比眼識少一個光明就可以了,因爲在黑暗中是不耽誤聽聲音的,它所起的作用也是觀察塵世。
鼻識是依鼻根了別香塵之作用,它與眼識不同的地方有:A。叁界九地的系屬不同。B。要生起現行所需的助緣不同,它生起現行只需七個助緣,是除去眼識九緣中的光明、空間。
舌識是依舌根了別味塵之作用,它與鼻識相同。
身識是依身根了別觸塵之作用,它與眼識相比,不同之處僅只是起現行時的助緣,它只須七緣。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