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二▪P2

  ..續本文上一頁再比如打電話,學校鎖起來了電話機,但不管怎麼鎖,我都有辦法打出去,這也是“慧”。有個米尼克,是個著名的電腦黑客,你再高級的電腦,不管你采取何種保護手段,他總有辦法破壞你的電腦系統,他認爲:“我破壞你的高技能電腦,說明我比你高明。”他甚至搞到了美國指向前蘇聯核彈頭的資料。他這也是“慧”。下村都富是個電腦專家,他專門保護電腦,最後抓住了米尼克,這也是“慧”。如此,“慧”有善慧與惡慧之別。

  慧與勝解有何區別呢?一個傻子,他認爲香蕉樹就是芭蕉樹,你告訴他這二者是不同的東西,他就不聽,就認個死理兒,自以爲正確,這是勝解。他認爲他知道得清清楚楚,正常人不如此,你告訴他芭蕉與香蕉的具體區別後,他就可以分清,這個是慧。

  上邊兒這遍行與別境較細微,後邊兒的心所就很容易了解了。

  下邊兒該是善心所,共十一個。我們要想成就道業,心中就只能動這十一種心念,後邊還有煩惱法是絕對不能動的。有些是沒有辦法禁止的,現在還對他們無能爲力,象遍行五心所,但可以不理他,對這十一個善努力做。

  1、信。即相信,相信什麼呢?相信事實。我說:我們九華山佛學院開設有廣論、金剛經、戒律學等課程,這是事實,你信嗎?有一些東西,沒有辦法用科學來證明,但絕對也是事實,我們就得憑信心所法來相信,它有不可思議的效用。東趙在八十年代末期,只有叁個老太太信佛,大部分人都信一種民間什麼教,我一時忘了名字。這叁個老太太拜佛別人就嘲笑。老太太挺苦惱,就找到我大師兄。我大師兄告訴說:“現在人都想眼前得利,你們那兒有沒有什麼奇怪的病或什麼。”老太太想後說:“有一個人禿頂,吃了好多藥不見效”。大師兄說:“行,你們去把他治好”。告訴老太太:“你們叁位每天早上用一杯水,叁人都念大悲咒,有空多念幾遍,沒空少念幾遍,用這水讓他在頭上塗擦、洗臉”。如此過了一年半不足兩年,這人百藥無效的禿頂竟真的長出了頭發,于是信佛的人就多了。我們廟裏翻修西樓,東趙人包了,不讓別處人添一磚一瓦。這叁個老太太就憑一腔虔心,相信我大師兄的話。事情就這麼不可思議,信心所就如此難思議。經上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還有信德(叁寶的真淨德)、信能(能力)。

  2、精進。什麼是精進心所呢?有的人說精進心所又叫勤,這不太妥當,因爲我們常說的勤呢就是很努力地做事兒。現在有些留學生,到外國後,初到國外,舉目無親,爲生活所困,還要掙錢交學費,于是就要打工,到餐館洗盤子呀幹什麼的。要說的,丟下自己家的盤子不洗,去外國給別人洗。極其努力地工作,這就是勤。名震世界的石油大王叫什麼呀,我一時忘了名字,在他還沒成大亨的時候,也是很努力的,這也是勤。難道能說這叫精進嗎?因爲他們勤的出發點只是爲了自己,甚至是貪欲。大概是太虛大師吧,我記不准了,他說,精是精神,進是不退。而于淩波居士說,精是不雜。我們不管他們。現在這麼說,我們努力地做事兒(這叫勤),做什麼事兒呢,做四種事兒:A、未生惡心,未做惡事兒,一定別做。B、已經生起了惡心,做了惡事兒,趕緊停止,以後一定不做。C、未起善心,未做善事兒,從現在起,當下馬上做。D、已經起了善心,做了善事兒,一定堅持不懈。我們就做這四種事兒(這叫四正勤),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努力地斷惡修善,這個才是精進。

  3、慚。因爲自己不好,當然了,人沒有十全十美的,總會做些不好的事兒,這時呢,在自己的內心中一定會生起一種內疚的心態,一定會的。比如我記得上學的時候,有一次宿舍中沒有外人,只我一個,那大概是個星期天吧,我睡懶覺,起來時可能已經十點多或十一點了,我就洗臉,洗過以後,我拿毛巾時,心中一個閃念,就沒拿自己的毛巾,而用了同屋人的毛巾。用過後我不一會兒即哎喲一聲,有點兒不自在,但馬上就不往心中去了,因這事兒太小。大家分析一下,我用了別人的毛巾,別人也沒看見,只我一個人在,但馬上有些不自在,這個就是慚。《曾國藩家書》是一本很著名的書,不妨看看。不過一般來說,我們可能看不下去,因爲沒什麼趣味,假如說你能硬著頭皮看下去,你會發現其中有許多“慚”,他可是“狠鬥私字一閃念”,值得我們學習。這慚就是:憑良心對自己的行爲反省。你可以騙別人,但總騙不了自己。孔子門下有一個學生,家境富有,他叫什麼名字呀?下去想一下吧,他經常反省:我們同拜孔老師,而且以我的名門望族富有地位怎麼卻比不上那個窮小子顔回呢?覺得對不起自己,時時以顔回爲榜樣,還不同列七十二賢嗎?有慚就行。

  4、愧。這個愧呢,我們一般總與慚連起來,我們不是總說“慚愧,慚愧”嗎。印光大師自稱:“常慚愧僧”。我們剛才說了,“慚”就是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而“愧”呢,就是“我做了一些事兒,對不起別人”,“我做的事兒使我無臉見人”。西楚霸王項羽,帶領八千江東子弟東拼西殺,然而呢最後卻是一敗塗地,八千江東子弟幾近死絕,于是在逃到烏江邊兒上時,覺得愧對江東父老,就拔劍自刎,這個就是愧。一般在圖書館看書時,會發現些自己很喜歡的書,總想自己占有,比如說我就偷拿過。假如說偷拿走後,自己覺得:我這是盜竊呀,我怎麼能這麼做呢,趕緊送回去,這是自責,是良心上難安,叫慚。但若我偷書後想:我偷書若是帶不出圖書館,被管理員發現了(偷書者可能不怕被同看書者發現),我這麼大的個子,臉往哪兒放,就打消了偷的念頭,這是愧。若你想:偷書沒關系,偷書是雅賊,讀書人的事,竊書不算偷,這是無慚無愧。

  慚與愧的區別是什麼呢?慚的做主是一個人──我,我的良心。而愧呢,則有外人參與。

  5、無貪。真正的無貪我們是做不到的,必須是阿羅漢位之後才完全無貪。但我們得知道什麼叫無貪。比如我有些錢,那麼我拿這些錢廣行布施,有人需要我就給他,我這個所爲叫布施,我布施時的心理則可稱爲無貪,當然了,在布施時得清心布施,如《地藏經》上的“下心含笑……軟言慰喻……”雖然我們不能做得徹底,但只要有一分清淨,則可以有一分無貪。

  6、無嗔。不發怒,仁慈,不記恨。對待逆境,不怨天尤人,泰然處之。他打我左臉,我把右臉也迎上去(若強壓住心頭的怒火則不算)。《再世情緣》中,珍格格病得厲害,喜春要去請玉琳,王爺怒沖沖地說:“吳總管,給我掌嘴!”于是吳成對著喜春左右開弓打,這時喜春的內心若是泰然則叫無嗔。可後來她說:“我哪兒敢恨呢?”這說明無嗔真難做到。主子打奴才,奴才也不能泰然。若有人往你臉上吐唾沫,你就讓風自然把它吹幹。有人罵我,我想:我總有對不住人家的地方,也可能是有誤會。這只是說說,你若真往我臉上吐唾沫、罵我,我能泰然嗎?若真能,那我豈不是修行棒極了。當然,雖然我們做不好,但我們要盡量往好處做。

  7、無癡。什麼叫無癡呢,就是明白事理,不愚癡。明白什麼事理呢?假如說我要吃西瓜,那我就種下西瓜籽,想要花生,就得種花生顆。你說“1+1=10”,我說那你這是二進位。我明白這些道理,這是什麼道理呢?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呀。這就叫無癡。我可以明辯你的所爲是是還是非。嚴格來說,我們還在六道中輪回,就是因爲我們“無明”。我們到須陀洹果位時,才有真正的無癡心所現起。我們現在整日裏在說因果呀什麼的,是在鹦鹉學舌,不是我們親自體證到的。我們現在的是無癡的皮毛,不是嚴格的無癡心所。

  這無貪、無嗔、無癡叫做叁善根。

  8、輕安。我們要修禅,最初的入手處該是靜坐。但是剛坐下來時,心中一團亂糟。老和尚可能會教你一些方法,比如數息法,或者幹脆讓念佛,以數息或念佛來使心不到處亂跑。當然,這不是參禅,在禅堂中自有一套,要盤腿子,參話頭。現在只說入門的靜坐。過一段時間後,你的心不亂跑了,可以做到專一的數息或念佛了,這時候,你的內心會感到甯靜,覺得很舒服適然,這就是輕安心所。注意:輕安心所必須與別境的定心所相互配合,不能單獨作用。那麼我們看定與輕安。若我保持定心所很長時間,那麼一定有輕安。但若定心所只是刹那即逝,則沒有輕安。故二者的關系是:有“輕安”一定有“定”,但有“定”未必有“輕安”。還有種說法,是“煩惱過後得自在”,當然這是做事的過程。我舉個例子,我曾經發表過一篇短文,叫《專業外的學問》。在寫的時候,要引用一句話:“專門家的話多悖,博識家的話多淺”。我記得這句話好象是魯迅說的,但記不准了,寫文章引文當然一定得准確,于是我就翻《魯迅全集》,這時我就想:這個死魯迅,怎麼寫這麼多文章,讓我難找。這是煩惱法吧。然而我最後真找著了,那就放下心來。做這的始終是爲了寫那短文,這煩惱(找引文出處)過後得自在,大家看是不是輕安呢?慈航菩薩說:“……脫離煩惱的重擔,得身輕心安(名爲輕安)”。

  9、不放逸。也就是守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那就要亂套。活在世上會有好多規矩,不能殺人、偷盜、貪汙,這些都是犯罪,若犯了這些規矩,國家就要製裁你。有些是不成文的規矩,比如對父母要孝順,你若不孝(當然不是虐待),法律沒辦法製裁你,但衆人的唾沫可以淹死你。對于修道者來說,象我們,剛出家,去求戒時先受的沙彌十戒,接著二百五十大戒,最後是十重四十八輕菩薩戒,這就是我們的規矩。你最好按這個做,若你飲酒,別人沒辦法管你,但別人內心中會鄙棄你,別人還怕說你時惹麻煩哩~~

  在一般人,容易把精進和不放逸搞不清楚,現在我們得明白:一個是努力做事兒(精進),當然得是正當的事兒。一個是守規矩(不放逸)。

  10、行舍。一般解釋,都說行是行蘊,舍是舍棄。本來在說遍行受的時候,說到一種舍受,現在這行舍不指那個舍。現在我們來這麼說這行舍,把行做“修行”,舍還做舍棄,在修行時舍棄不如法的東西。本來修行就是“修改行爲”,因爲我們的日常行爲有許多不好的地方,所以要修改,在修改的時候就需要舍棄一些比如執著、貪欲這些。或者有更高的境界叫舍棄修行,比如一坐下來,就先在心中想:我現在要修行了,這端起架子,也是一種執著。《再世情緣》中玉琳一入皇宮,當時還沒舉行大典,玉岚還如平時一般瘋癫,玉琳說:“師兄,這裏是皇宮!”玉岚說:“哎~~師弟,還沒當國師你倒先端起來了。”就是說玉琳你應該“令心平等,無功用行”。這個境界太高了,我們只要修行時舍棄那些不如法的,而不要舍棄修行。在上執事進修班時,有人提出寺院以後不要上早晚殿了,我們呢應該在上早晚殿(修行)時不要打妄想(舍棄不如法的東西),而不能不上殿(舍棄修行)。

  11、不害。有悲憫心,不令對方在精神上、生活上、身體上痛苦。有一次單位中有一個人丟了一千元錢,一個知識份子,可不比富豪,丟一千元錢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張中行(這是中國現在的文化名人)拿出五百元:“就當是你丟了五百,我丟了五百,一人的不快我們兩個人負擔。”張老這是解除了同事精神上的痛苦,是不害。這個例子不懂?!那我再舉個你可以懂的,《再世情緣》中,天仁見兩只動物被獵後圈在籠子裏要殺,就放了兩動物,這是不害,這個懂了吧。惠能在獵人隊中的時候,也放過掉進陷阱中的老虎,這也是不害。

  現在把不害與不嗔放在一起比較,甲以爲乙對不起自己,要揍乙,打乙的左臉,乙把右臉也遞給甲,這時乙想:甲的心被煩恨惱亂了,打我後就可以平靜。這時乙的心態是不嗔──乙給甲了“快樂”(即與樂)。若甲現在病了,痛苦難耐,乙給他送去藥,乙這叫不害──乙解除了甲的痛苦(即拔苦)。知道了這,就可以明白張中行的行爲爲什麼該叫不害。

  問:“與樂”“拔苦”不是慈悲嗎?

  在《百法明門論》中沒有慈悲這兩法。

  善心所也就說完了。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