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藕益因明的得失例舉

  藕益因明的得失例舉

  剛 曉

   內容提要:佛教因明學至明代明昱、真界、智旭諸法師,及王肯堂居士等的研習、疏解,而有一次新的發展,但由于唐人疏釋的散佚,也給明人的研究帶來較大的困難,包括理解上産生誤失。本文即以藕益智旭法師的因明學理論爲重心,對明人研習、理解因明學的得失作一探究。

   關鍵詞:因明、藕益智旭、比量論式

  因明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門不被看好的學問。我們通觀因明學在中國的境遇,就會發現,因明在中國是被當作“奇技淫巧”之類的東西,他從來沒有被我們中國人很好的發揚,就連偉大如玄奘法師對因明的態度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他也只是把因明作爲一個思辯工具而已[1],所以他傳譯到中國來的純因明著作只是商羯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和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對于陳那系新因明的代表作《集量論》也不加理會。沈劍英先生說,玄奘法師的這種態度影響了整個漢傳因明的風格[2],這是確實的。

   傳入中國最早的因明著作是《方便心論》[3]、《如實論》[4]、《廻诤論》[5]等,但到中國後如石沈大海,被人們束之高閣,了無聲息。到了玄奘法師西天取經歸來之後,因明學隨著玄奘法師的巨大聲譽而異常喧鬧。有資料說,玄奘法師的親傳門人就造了二十余種因明疏注[6],如文軌、神泰、靖邁、明覺、文備、玄應、定賓、淨眼、璧公、窺基等等,可以說是因明研究在此時確實是盛極一時,至二傳、叁傳時,累計數量當然就更多了,達到了五十余種[7],再後來因明傳到了日本,僅日本人就有八十余種注疏[8]。但是,隨著玄奘法師、窺基法師的去世,中國的因明研究相對來說漸次就步入低谷,至慧沼法師、智周法師之後,因明學的研究在中國幾乎就是幹脆停止了。在《瑞源記》中說,自智周後到唐末這一個半世紀內,僅錄因明書目十余種,而且全佚,此後的四百六十年間,僅有十七種因明疏著錄[9],雖有十七種,但只有《宗鏡錄》中的因明部分還能見到,其他的也都不見了。

   經曆宋、元以後到了明朝,因爲朱元璋有過當和尚的親身經曆,所以對佛教界內的各種情況是比較清楚的,因而實行的佛教政策相對來說比較得法。當然,政策都是具有連續性的,在朱元璋時開始實行的政策,直到明朝中、後期終于出了效果――佛教有了一個繁榮的新氣象,出現了以雲棲蓮池(1534~1615)、達觀真可(1543~1603)、憨山德清(1546~1623)、藕益智旭(1599~1655)等四大高僧爲代表的僧人群體,還有真界法師、明昱法師、海明法師、紹覺法師等,都是一時之龍象。

   在明朝時,因爲唐人的因明疏釋幾乎全部散失――比如窺基法師的著作,我們知道的有四十叁種,至宋天聖初年(1023),就只剩十四種了,宋時就把這十四種著作入藏,《金藏》據以複刻,元代的《弘法藏》本由《金藏》留在燕都的遺版蛻化而成,所以《至元法寶勘同錄》上仍見著錄。明代刻藏以南方通行的《碛砂藏》爲據,所以沒有搜羅到窺基法師的著作,因而窺基法師著作就散佚了。在八世紀時,日本的玄昉法師等將窺基法師著述傳到了日本,因而日本有不少窺基法師著作,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從日本搜羅得到窺基著作這才重新研究整理,現在可見到窺基法師著作叁十一種[10]。

   因爲唐人疏釋的散佚,所以就給因明研究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但是,明人並沒有在困難面前退縮,而是費盡了心力來研習因明。直到現在,我們還能夠看到明人在因明研習上留下的一些著作,比如明昱法師、真界法師、智旭法師、王肯堂居士等的因明著作。這裏我只就著名的藕益智旭法師爲例來分析明人的因明得失。當然,我這裏以藕益智旭法師爲個案只是因爲藕益智旭法師大家比較熟悉而已,其實在因明方面明昱法師與藕益智旭法師相比絲毫也不遜色,雪浪洪恩法師甚至還可以說在二位之上,因爲二位的因明著作皆是在雪浪洪恩法師的選本裏邊兒打轉。

   藕益智旭法師的著作很多,福建莆田廣化寺印本《藕益大師全集》中就收入著作共七冊五十種二百五十五卷,其中與因明相關的共四種六卷,分別是:《因明入正理論直解》兩卷、《唐奘師真唯識量直解》一卷、《觀所緣緣論直解》一卷、《觀所緣緣論護法釋直解》兩卷,這四種均出自《相宗八要直解》[11]。

   我們先來看藕益智旭法師的《觀所緣緣論直解》中的因明運用。

   《觀所緣緣論》乃陳那論師所造,主要是“以因明叁支之法闡說佛家的現量觀,爲因明立量之所必具”[12],是“運用因明的推理法則來探究知識的對象,以成立唯識理論的著作”[13]。藕益智旭法師在《觀所緣緣論直解》中共明確提到了叁個比量論式。第一個比量論式是出現在第一個頌子“極微于五識,設緣非所緣,彼相識無故,猶如眼根等”之後,藕益智旭法師說――

   量雲:彼所執極微是有法,其于五識設許爲緣決定非所緣。宗。因雲,彼極微相于五識上無可得故。同喻如眼根等[14]。

   這段話用叁支論式樣式寫出來應該是――

   宗:彼所執極微乃緣而非所緣

   因:彼極微相于五識上不可得故

   喻:如眼根等。

   第二個比量論式是出現在第二個頌子“和合于五識,設所緣非緣,彼體實無故,猶如第二月”之後,藕益智旭法師說――

   量雲:彼所執和合是有法,其于五識設許爲所緣決定非緣。宗。因雲,彼和合物但有假相而體實無故。同喻如第二月[15]。

   這段話用叁支論式樣式寫出來應該是――

   宗:和合物乃五識所緣而非緣

   因:無實體故

   喻:如第二月等

   第叁個比量論式是出現在第叁個頌子“和集如堅等,設于眼等識,是緣非所緣,許極微相故”之後,藕益智旭法師說――

   量雲:彼所執極微上之和集相是有法,于眼等識設緣非所緣。宗。因雲,以彼許和集相不離極微相故。同喻如堅、濕等[16]。

   這段話用叁支論式樣式寫出來應該是――

   宗:極微和集相非爲前五識所緣

   因:不離極微相故

   喻:如堅、濕等

   藕益智旭法師還在文中暗含了幾個論式,姑不論。

   陳那論師的《觀所緣緣論》在前邊兒是先破經部、有部、新有部的觀點兒,而後成立唯識自己的理論。所以使用因明比量論式的地方就僅限于破斥經部、有部、新有部時,但在陳那論師的論文中間實際上一直是用的散詞說明而沒有比量論式,倒是護法論師的《觀所緣緣論釋》中用到了比量論式。我們再看藕益智旭法師《觀所緣緣論護法釋直解》中對因明的運用。

   第一個比量論式――

   此中量雲:極微是有法,成所緣境。宗。因雲,彼因性故。然無同喻[17]。

   這段話寫成叁支論式是――

   宗:極微乃五識所緣境

   因:極微乃引發五識之因故

   第二個比量論式是――

   此中量雲:合聚是有法,爲識所緣。宗。因雲,相識生故。亦無同喻[18]。

   這段話寫成叁支論式是――

   宗:極微和合後可爲五識所緣境

   因:和合相可以使五識現行故

   第叁個比量論式是――

   量雲:眼識是有法,不能了極微色。宗。因雲,無彼相故。喻如耳根等識[19]。

   這段話寫成叁支論式形式是――

   宗:眼識不能了極微色

   因:無彼相故

   喻:如耳識

   第四個比量論式與第叁個比量論式是等價的,如下――

   量雲:身識是有法,不能了極微觸。宗。因雲,無彼相故。喻如眼根第識[20]。

   這段話寫成叁支論式形式是――

   宗:身識不能了極微觸

   因:無彼相故

   喻:如眼識

   第五個比量論式是――

   量雲:眼識是有法,不緣青等聚積極微。宗。因雲,爲由彼聚積體全是假法非是能生性故,同喻如耳根等識[21]。

   這段話寫成叁支論式形式就是――

   宗:眼識不緣青等聚積極微

   因:其爲假法故

   喻:如耳識

   第六個比量論式與第五個比量論式是等價的,如下――

   身識是有法,不緣觸等聚積極微。宗。因雲,爲由彼體非生性故,同喻如眼根等識[22]。

   這段話寫成叁支論式形式就是――

   宗:身識不緣觸等聚積極微

   因:彼體非生性故

   喻:如眼識

   第七個比量論式是――

   申量破雲:諸根識與瓶瓯等是有法,非是所緣緣。宗。因雲,無有極微相狀性故,同喻猶如余識[23]。

   用叁支論式形式寫下來就是――

   宗:五識與瓶瓯等非所緣緣

   因:無極微相

   喻:如第六意識

   第八個比量論式是――

   應立量雲:同體相分是有法,得爲所緣緣。宗。因雲,同分爲斷割故,同喻如等無間緣[24]。

   用叁支論式形式寫下來就是――

   宗:同體相分乃所緣緣

   因:同分爲割斷故

   喻:如等無間緣

   也就是說,藕益智旭法師共列出了十一個比量論式,這十一個比量論式有的是能立,有的是能破,還有的是不完整的論式。在《觀所緣緣論直解》中的叁個論式,都是破斥對方的,因爲正確無誤,所以是真能破。在護法釋直解中的八個論式中,第一個和第二個,是外人所立,叁支有缺,所以是似能立。第叁個論式與第四個論式實際上闡述的是一回事兒,是講前五識不能帶極微相。第五個論式與第六個論式闡述的是一回事兒,是講前五識不緣聚積極微。這都是正確的。第七個比量論式是闡述瓶瓯非所緣緣,第八個比量論式闡述真正的所緣緣是與見分同體的相分。因爲護法釋並沒有完,只解釋到“決定相隨故,俱時亦作緣”處,所以藕益智旭法師也就到此停筆了。

   在以上這十一個論式裏,藕益智旭法師並沒有對論式進行更多的說明,只是舉出論式就完了。在《觀所緣緣論直解》中對因明的運用還有就是叁門分法:

   一、似…

《藕益因明的得失例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