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導中陰身回到已經離開的身體裏,假死者可能因此複活。多數中陰身因爲體驗到了神識離體後無與倫比的平靜、安祥與愉悅,而不願意再回到那充滿煩惱與痛苦的人生中,這時親友則可能會指引中陰身將來的去處。
如果死者生前積德行善、修行有素,其中陰身則可能見到一些天使、天女、天神等,宗教信徒會因其信仰不同而見到各自不同的神靈。如佛教徒,則可能見到諸佛菩薩、護法天神等。這些神靈會接引中陰身到天國或淨土中。
藏傳佛教認爲,中陰身在此階段會見到各種奇異的亮光,前後有藍、白、黃、紅、綠等不同顔色,其中清淨耀眼的亮光代表諸佛菩薩,其中暗淡隱晦的亮光代表六道。中陰身應當避開六道的暗光,而要融入諸佛菩薩的亮光,這樣才能超脫輪回、直證解脫。
如果死者生前作惡多端、傷天害理,其中陰身則可能見到各種恐怖的境象,如陷入火海、或墜入深坑;如被鬼卒追打砍殺,或被惡魔咬齧啃噬。這類中陰身隨即墮入地獄、餓鬼等惡道中。
如果死者生前沒有大惡大善,則隨其臨終當下成熟的業牽引中陰身去投生,正如佛教所說:“臨終善念,往生善趣;臨終惡念,往生惡趣。”中陰身如見湖等,將投生人道;如見宮殿、天人等,將投生天道;如見山穴石窟、煙霧彌漫,將投生傍生;如見沙漠曠野、荒無人煙,將投生餓鬼;如見洲島、黑屋、地穴等,將投生地獄。
叁、生命的真相
佛教將有情死亡的那一刻稱爲死有,將投生的那一刻稱爲生有,死亡之後、投生之前的生命階段稱爲中有,而投生之後、死亡之前的生命階段則稱爲本有。我們要想了解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則應當了解在生死之間的本有階段,我們自己做了什麼。知道了業因,自然也就知道了業果。
1、生死的原因
據《雜阿含·二八七經》,佛陀當初之所以在菩提樹下得到圓滿的覺悟,正是因爲他在金剛座上依十二緣起順逆觀察,由此明了衆生在叁界、六道當中輪回的原因以及超脫輪回的道理。衆生之所以會老死,是因爲投生,有生就有老死;之所以會投生,是因爲成就了業有,過去的業有導致將來的投生;之所以産生了業有,是因爲執取,執取之業成就了業有;之所以執取,是因爲貪愛,因貪愛之心而後去抓取、占有;之所以産生貪愛,是因爲適意的覺受,有樂受才有貪愛;之所以産生覺受,是因爲根、塵、識叁者和合所生的觸,由觸産生受;之所以産生觸,是因爲有六根,以六根爲基礎就産生了觸;之所以産生六根,是因爲名色,以名色爲基礎就産生了六根;之所以産生名色,是因爲神識,有神識投生就自然産生了名色。
就人類而言,前來投生的神識入住父母的受精卵後,到眼、耳、鼻、舌等根身發育之前的大約四周的初期胚胎階段,是爲“名色”。接下來眼、耳、鼻、舌、腦、四肢等根身開始慢慢成形,直到出生之前,連同毛、發等才發育完備,這一胚胎階段是爲“六處”。
接著是分娩。初生的嬰兒爲何啼哭?就是因爲在出生的那一刻受到擠壓、拉扯,感到了不可意觸。如果嬰兒出生後不啼哭,那他不正常,不是死胎就是先天白癡。嬰兒在剛出生後不敢睜開雙眼,那是因爲對最初的眼觸還不適應。而後的幾個月中,嬰兒需要母乳,這對他來說是段食。他也需要觸食,五顔六色的東東,叮叮咚咚的聲音,各種各樣的氣味,酸甜苦辢的味道,柔軟、透氣、保暖的襁褓,以及父母的擁抱、撫摸、親吻,都是他的觸食,都能吸引他的注意,也能給他帶來歡笑。如果遇到不合意的觸,嬰兒會哭鬧。從出生到兩、叁歲時,嬰兒對六觸非常敏感,但對苦樂受的差別尚不明了,也不知道如何趨利避害,很多時候還是懵懵懂懂,正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這嬰兒期是“觸”的階段。
由叁、四歲到十二、叁歲,是兒童期。這個階段中,小孩已經學會了說話、走路以及簡單的交際與應變。此時小孩除了斷續對外界保持好奇心外,更多的是關注外境給自己身心帶來的種種覺受,逐漸學會辨別苦樂、趨利避害。基于六根對內外境各種新鮮的領受,他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有自我表達、自我展現、自我滿足的欲望,他變得越來越以自我爲中心,甚至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如果這時能滿足他的好奇心與自我意識的需求,他就開心、快樂。但是如果長期得不到滿足,會導致青少年不健康的心理,如自卑、自閉、抑郁或偏執、叛逆等。他的性格、氣質,在這個階段初步成形,這是“受”的階段。
十叁、四歲到二十歲之間,青少年逐漸發育成熟,第二性征出現,對異性會産生神秘感甚至愛戀。十叁、四歲前,男孩女孩由于怕羞,可能保持距離。而性成熟後,就變得相互吸引。如果沒有控製好這種初開的情窦,可能産生早戀、早孕。但由于心理還不成熟,又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導致感情很不穩定。另外青少年個人的價值取向、人生目標、社會理想慢慢確立,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將來對生活、事業的追求。這是“愛”的階段。
二十歲後,他可能完成了學業、進入了社會,開始工作、開始實現人生理想。有了收入、有了物質基礎,可以談婚論嫁了。又立足于自己的職業、行業,開創自己的事業。男的娶妻養家,女的相夫教子。這個成家立業、爲個人爲家庭爲社會打拼到老的時期,就是“取”的階段。
“取”之後是“有”。一個人經過出生、成長、成家立業直到垂暮之年,造作了種種業也引發了種種果,而最大、最深遠的業果就是在死之後繼續在叁界中輪回。導致來世繼續輪回的業因這就是“有”。當進入下一期生命時,自然又有了“生”與“老死”。
在《雜阿含·二八七經》中,佛陀又了知到,神識之所以投生,是因爲過去的行業,由過去的行業牽引神識投生;而之所以産生行業,是因爲無明,由于對佛法不知、不解、不了、不達,引生了種種導致將來輪回的行業。
根據十二緣起,因爲過去的無明與行業,導致衆生從前世投生到此世,得識、名色、六處、觸、受等五果;又因爲現世的愛、取、有等業因,導致衆生從此世投生到來世。這叁世輪回就是因循這二重因果而成立。過去二因以無明爲首,現世叁因以愛爲首,這無明與愛就是有情生死輪回的兩個根本原因。
2、生命的真相
因爲有情之色、受、想、行、識等五蘊都是“無常因、無常緣所生”,所以佛陀在經典中常說有情身心“彼一切悉皆無常”。在《雜阿含·四七叁經》中,佛陀“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異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因爲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所以佛教說一切行無我,正如《雜阿含·十一經》中佛陀總結說:“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這無常、苦、無我就是有情生命的共有特性。
古人常言:“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雖然世人高矮、美醜、壽夭、貴賤、貧富、愚智各自不同,卻非天生如此,亦非命中注定。佛陀在《中阿含·一七○·鹦鹉經》中說,這些都是衆生“因自行業,因業得報”,正是“緣業,依業、業處”,衆生才有高下差別。在《雜阿含·五四八經》中,尊者摩诃迦旃延亦說四姓衆生“真實無差別”,而“世間言說爲差別耳,乃至依業”。
一方面有情身心具無常、苦、無我等叁性,另一方面衆生依業而有差別,又依業而生死輪回,這就是有情生命的真相。據《長阿含·遊行經》載,阿難在佛陀決定舍壽後慰勞悲傷的末羅人說“天地萬物,無生不終”、“合會有離,生必有盡”。在凡聖無常、無我的五蘊身心中,唯有業常隨身。正如佛陀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中說:“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生命的真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