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合刊編後記
2004年農曆閏二月初一,應青山寺之邀爲無錫四衆宣講《普賢行願品》。假此因緣,將《華嚴經》中闡述發心、行願的幾品經文編集在一起,供華嚴學者修學。
《初發心功德品》選自唐·實叉難陀所譯八十卷《華嚴經》。此品經文爲天帝釋向法慧菩薩請教:菩薩初發菩提心所得功德幾何?法慧菩薩以種種譬喻,層層遞進,詳盡說明了菩薩初發心功德之大。在這裏,發心不僅是學佛的開始,而是與圓滿的佛果無二無別,所謂“初發心即與諸佛功德同等”。顯示了其起點之高,同時還揭示了依華嚴見地發心的原理。
彌勒菩薩對菩提心功德的贊歎,選自八十卷《華嚴經·入法界品》,著名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便出自這品經文。這篇精彩的菩提心贊文,是善財童子參訪彌勒菩薩時,彌勒菩薩爲其所作的開示。這篇贊文向我們昭示了菩提心的無上威力。如果我們充分認識到菩提心對于人生的重要性,自然也就能由衷地發起菩提心。
《淨行品》也是選自八十《華嚴》,此品經文當機者爲智首菩薩。他向文殊菩薩請教:如何用心才能遠離過失,圓滿成就一切功德?文殊依《華嚴》的發心和見地,詳細開示了如何在行住坐臥時、衣食住行中善用其心。所有的修行,歸根結底是如何用心的問題。善于用心便能迅速遠離叁業過失,圓滿一切功德。此品經文在教界廣爲傳誦,古德還將其融入戒律的修行中。
《普賢行願品》選自唐·般若所譯四十《華嚴》。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是依《華嚴》見地發起的廣大行願,又被稱作願王。依此行願修習任何法門,都將成爲最殊勝的法門。普賢行願在藏地被納入修行的前行中,在漢地則爲早晚功課所必誦。
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不僅是菩薩行者應該具備的一種信念,同時也是最高的觀修方法。《行願品》分爲長行和偈頌兩部分。長行是詳細的觀修儀軌,若依此儀軌觀修,便能迅速契入法界,圓滿佛果功德。
華嚴之見地、行願起點都很高,不易爲常人所接受。因此我們又選了《金剛經》,行者既可直接依《金剛經》的見地、行願修行;也可以《金剛經》爲基礎,漸次入華嚴境界。
願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與衆生 皆共成佛道
2004年春季于五老峰阿蘭若處 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