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名言與真實

  名言與真實

  

  我們學習佛法,必須抓住要領,否則很難學出什麼名堂。若是從學術層面來認識佛法,只會越學越複雜。若能彙歸到心行上,彙歸到佛法的根本上,我們就會越學越簡單。因爲根本不會很多,否則就不成其爲根本了。知識是複雜的,但智慧和真理是簡單的。

  當然,真理也需要語言文字作爲載體,所謂文以載道。但我們要知道,語言文字是最不可靠的。那些異端邪說和虛假廣告,正是利用語言來誤導世人。對于凡夫來說,即使沒有刻意欺騙他人,所使用的語言也往往帶有強烈的傾向性。每個人說話都有自己的角度,難免會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我們想做某件事情,可以找到一百條做的道理;不想做的時候,也可以找到一百條不做的道理。知識越多的人,找到的道理就越多,所以知識分子最會講道理。無論是做還是不做,找到的理由都同樣充足。

  這說明什麼?說明事物的兩面性,所以佛教說事物都是假名安立的。我們聽說某個人如何,某個地方怎樣,只能代表敘述者對此的認識,其中往往夾雜著他的主觀好惡。所以,不能聽別人怎麼說,就全盤接受了。我們了解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我們了解一個地方,要查找資料並實地考察。當然,先賢也爲我們提供了很多正確的知識,但對事實真相的了解,我們還是需要親自去體驗,這一點非常重要。

  佛法也是以語言爲載體,但聖人的語言和我們的語言又不同。因爲聖人所揭示的是事物本質,作爲本質,不論從什麼角度去看,都是“法爾如是”。如果從不同角度觀察就會産生變化,就不是本質了。所謂本質,即本來如此,是平等一味、沒有差別的。

  但是差別性就不一樣了。比如說這張桌子,如果從知識的層面來闡述,物理學家有物理學家的角度,化學家有化學家的角度,文學家有文學家的角度,哲學家又有哲學家的角度,甚至可以根據各自的專業撰寫一本乃至數本關于桌子的著述。如果從差別性對桌子進行研究,可能終其一生還是無法窮盡,因爲每個角度還可以不斷細化。

  那麼,桌子的本質又如何呢?非常簡單,過去諸佛認爲桌子是苦、空、無常、無我,是如夢如幻的,現在諸佛也是這樣認爲,未來諸佛還是這樣認爲。在真理的層面,不可能有別的認識。所以,佛菩薩的言教,是反映事物本質的聖言量,和世間語言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當然,佛陀說法也不完全是從第一義來說,還有世界悉擅、對治悉擅、爲人悉擅,這叁種悉擅都有其特定的角度和時節因緣。古人也講到,“盡信書不如無書”,“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可見古人也發現了語言的局限性,所以,語言只是我們認識真理的橋梁和載體。

  緣起的世間很複雜,也就是經典中時常說到的“緣起甚深”。“緣起甚深”包含兩個層面,一是世俗的層面,即生滅的層面;一是空性的層面,即寂滅的層面。作爲我們凡夫來說,即使對于生滅層面的緣起,也很難真正的透視它,何況是緣起寂滅的層面?只有以佛法的智慧爲指導,我們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不被現象所迷惑。

✿ 继续阅读 ▪ 心的訓練——定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