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路漫漫》自序
寫在前面
出家近叁十年來,多數時間在佛學院度過。因教學之故,始終都在關注教界現狀。自宗教政策落實以來,成績雖是有目共睹的,但問題也在逐漸浮出水面,如大衆修學無序、僧團管理混亂、弘法布教薄弱等等。若缺乏有效引導和整改力度,這些問題,將隨著佛教的發展日益擴大。所以,在表面形勢一片大好的今天,我們有必要深入反思,考量當今教界諸多問題的症結所在,按目前的發展趨勢,又會走向何方?
1992年,我開始面向社會弘法,因最初從高校起步,故選擇“人生佛教”作爲契入點。十余年來,在教學及開辦講座之余,陸續出版了一系列關于“人生佛教”的叢書。對于多數將佛教視爲封建迷信的中青年來說,這種人本、理性而貼近現實的佛法理念,以其特有的親和力,更易爲大衆接受。
“人生佛教”的理念由太虛大師率先提出,因其契機,半個多世紀以來,在兩岸叁地湧現了很多追隨者和實踐者。而它的弘揚,不僅爲佛教在當代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也爲佛教在社會的推廣普及拓展了空間。但在繼承和弘揚的過程中,也逐漸出現一些問題。或因缺乏深厚的教理學養,或因缺乏崇高的宗教情操,從而導致膚淺化、庸俗化的傾向,使人生佛教有演變爲人乘佛教的趨勢,甚至淪爲點綴生活的宗教情調。收錄于本書“時事論壇篇”中訪談和文章,便是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此外,我也時常在想:爲什麼許多人皈依多年,卻未能對叁寶生起應有的信心,使信仰流于表面的形式;修學大乘佛法,卻未具菩薩行者的發心及慈悲情懷,使佛教予人消極、出世的印象。原因何在?我發現,正是由于對佛法修行的根本缺乏認知。于是,開始著力于“皈依”、“菩提心”的弘揚,從舉辦講座到帶領大衆共修,希望人們深化對皈依的認識,成爲真正的佛子,並通過菩提心實踐成爲合格的大乘行者。相關內容,見本書“基礎建設篇”、“修學實踐篇”收錄的《皈依修學手冊》、《認識菩提心》及修習儀規。
基礎建設只是佛法修學的一部分,作爲一個完整的修學體系,應該具備哪些要素?是否有著共同遵循的次第?如何將之落實于心行成爲改善生命的力量?而漢傳佛教自宋元以來逐漸衰微的根源又是什麼?2004年春,我發表《漢傳佛教的反思》一文,對佛教在中國由盛而衰的原因作了思考。其後,陸續撰寫《佛教修學次第的思考》、《一個根本、叁大要領》等,就佛法修學體系建設、僧教育製度建設、僧團管理製度建設、弘法布教製度建設幾方面進行探討,希望爲漢傳佛教的健康發展提供一些思路。這些文章都收錄于本書“修學體系篇”中。
漢傳佛教的繼承和建設是一大系統工程,需要整個教界的努力,需要四衆弟子的參與。因此,我不揣簡陋,坦陳己見,希望對讀者有所啓發,更希望廣大有識之士共同關心,使一代聖教流布廣大,利益衆生。
2006年夏寫于西園 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