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己弄得苦不堪言,永遠沒有盡頭了,徘徊去了。
如獅子搏鹿,人念佛呀,主要是心中無事嘛,叁種清淨心,最主要是無事。你看,無染清淨、安清淨心、樂清淨心,這個清淨二法呢,就是平等清淨,無染清淨、安清淨、樂清淨。所謂清淨,過去講了一百二十種清淨心,實際這個清淨心是什麼呀?依法行心即是清淨心呀,不依法行,我們心沒法清淨。你裝得再清淨,你再裱裝它,再僞裝它,再去設置它,它總是不清淨,那你若是以法行呢?它不清淨也得清淨!所以說對于淨土教言的機製,要是有這個基礎再來看淨土教言,就知道它的不可思議利益了。
我們從識煩惱、伏煩惱、斷煩惱、究竟無煩惱之處來看法則,一般的法則是讓你認取煩惱,就是知苦、知樂,先知因果。知苦、知樂之後呢?能伏煩惱,因爲什麼呢?一般人就會舍諸惡呀,何以故?惡爲苦源故;行諸善,何以故?善爲諸樂之源故,所以心智調柔,入于止觀二法,止觀什麼?知應作處,作者,不應作處,止者。從凡夫地入菩薩地,十行、十住、十回向,叁賢位菩薩得以伏煩惱。
所以煩惱現前之時,依法而伏觀,就是止觀二法令其心智安樂,出生種種功德,即心智調柔故,出生種種樂的功德,這個樂是什麼呢?依因果法則而現,所以暫伏于煩惱,它不能斷,所以稱爲賢位菩薩,賢是什麼呢?與應作處決定作,與不應作處決定不作,這就是賢,賢善之賢呀!我們說賢善嘛,這樣的人一定是賢善之輩,在世上一定受人歡喜,受人擁戴、受人愛樂,何以故呢?賢善之人心智調柔故,所以說稱爲菩薩。
一到菩薩地斷除煩惱,無所對待呀,如指指月,觀于諸法,對待消融,見月故,而消融自知作用,自知作用沒有了,爲什麼呢?見月了,月之本體照明世間,必無對待,千裏江水千江月,相應之法,無取無舍。這是斷煩惱方便,知道所有的煩惱不過是心中的折射,實無對待,所以一時心境一如,而得其究竟解脫,斷除煩惱。
淨土教言就從斷煩惱上下手的,一下手就是斷煩惱!就是所謂的九界衆生等蒙攝受,“鹹得往生,光明普射,照耀之處莫不解脫!一味真實,實際你念一念“一切衆生鹹得往生”,本來是清淨的、是平等的;“一切衆生在阿彌陀佛無礙光明中,鹹得消融自己的善惡無記業”,還是一個平等,一味平等與安樂,就是清淨平等、無染平等、無對待平等、真實平等。那麼這個地方下手處極高,極呀,就是很高、很高的,爲什麼呢?果地覺故,下手就很高了。
佛果有兩種妙用,一個是寂滅爲樂之真實功德之用,寂滅海中遊曆自在,于莊嚴國土莫不遊曆其中,自在抉擇!這個寂滅之樂,就是在一切衆生業相處無染無著,遊曆自在,在教言中稱爲息用,息滅的息,使用的用,即一切造作已經停止,無用功自然現前,不假勞作了,不假對待。這是一種佛果受用。
但衆生會在這個地方會迷失,怎麼辦呢?所以光明趣入,光明遠超于神通。你看這個戒、定、慧,慧中有定力與通力,定力就是叁昧之力,與通力,二力合並爲慧力,此慧力中抉擇于光明之力,也就是說二力抉擇于光明力,光明力能消融于善惡、是非與無記,一時回入大光明自在藏,那你就得自在了!它的下手處就是光明!說“彼佛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彼佛號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無等光、智光、解光、不思議光……”,無盡的光明,十二光明號實際是假設之號,也就是說一切光明一時湧出,普照于十方,令一切有情入大光明藏,入所謂的無量光佛刹,得見心智!
實際這是本源心智所照,心智光明與彌陀光明一時相應,而得究竟解脫!所以你再讀如來隨順覺性,象《圓覺經》講如來隨順覺性,什麼地獄、天宮皆是淨土,什麼殺、盜、妄、淫與戒、定、慧皆是般若,乃至說種種,一切對待一時消融,這是消融之法。
印契與消融,你修吧,隨你修去,你再修也修不到這個因緣上來,爲什麼呢?所以說果地回施令人心智一時安住,果徹因海,因徹果海,互徹互照,就是說我們舉心動念之時,就象佛的果地覺一樣的,佛的果地覺印契我們的因心,所以以果地覺印契因心,因果相應,一時趣入無上菩提!這個一時趣入,這個“趣入”二字就是我們一般難以審視清楚我們的心不可得,佛心也不可得。衆生心無色相,諸佛心也無色相。所以,運用這個大悲大智的心,那你就得大悲大智;若你運用這我們所謂的世間的種種心,那你就得種種報、種種果呗!
這個教言就是直接從光明下手,若不從光明下手呢?從寂滅下手,回施衆生,衆生不知妙用了,就是說你不知咋用了,一說寂滅,不知道咋回事了,寂滅爲何物呢?不知道了。難以審視、難以啓用,所以以光明趣入、以平等趣入、清淨趣入,令人解脫。這個地方主要還主要是要有不斷去思維、對比的東西。教法很多,藏通別圓也好,秘密不定也好,在種種說法中,就是你依什麼教,依什麼趣入,而得什麼利益。所以趣入很重要!
不是你用不上力,是你沒有用過,我們平時不用,因緣一來了,我們就尋找其他的東西去了,沒有去用它。主要是沒有用,你要用的時候就知道了,沒有用,你要用就好了。經常要用,用久了就方便了。
你看《阿彌陀經》講什麼?舍利弗呀,爲何叫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很多人都把這句話給輕輕帶過去了,是故號爲阿彌陀!“照十方國號無所障礙”,實際就是普照十方法界,令一切有情在這個無所障礙的光明中一時趣入,對你心智趣入光明,實際就是直接奪我們的善惡無記業,衆生叁業,就被奪掉了!攝嘛,稱爲攝受,奪你!什麼“奪你”?
你說“我這兒黑暗一千年了”,太陽一出來,你這一千年的黑暗還有沒有了?你說“我這燈光已經一萬年了”,太陽一出來,你這燈光還有用沒有用了?善業就象這個燈光一樣,你再亮,太陽一出來就沒有用了;你這個黑色,黑得再久,太陽光一照,沒有了;你也不黑也不明的地方,太陽光一照,也都是光明了。它是一時攝入的,所以說“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彌陀”。讀《阿彌陀經》一帶就過了,而這就是它的一個法益,就是果地回施的法益,光明回施,令衆生趣入!
爲什麼說淨土是攝受之法呢?《稱贊淨土佛攝受經》,說“攝受”,“設我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正覺。設我成佛道,不爲大施主,普及諸群苦,誓不成正覺。設我成佛道,立名無量壽,衆生聞此號,俱來我刹中……”,實際都是攝受的東西,沒有一個你能怎麼樣、他又怎麼樣的問題,沒有!
說是佛力,實不過是本性之力;說是佛力,不過是報德差別之力。但若不知道報德差別,你不能趣入!就是說你若不感恩,你不能趣入,沒有佛陀的報德這個差別,你是不能趣入的,所以差別處顯無差別之真實,就應該感恩戴德!所以說彌陀先成佛于我,光照于我,令我心智與佛無二,所以心生感激!
這個地方不感激,出大事情了,人就會沈淪,就會顛倒,會出大事情。沈淪而不知呀,遇佛法而沈淪了,所以,不知佛法之點眼與傳承,說是修行,原來是叁惡道業。這可不是嚇唬人的,也就是說你看是在修行,搞這搞那地搞一大套,心裏的種子不是無上菩提的種子,還是輪回,叁惡道還是你的家園,呼,進去了!找都找不到了。這可不開玩笑。
所以,以佛心爲我心豈可思議,以佛願爲我願豈可思議,就是這個攝受!所以,十方衆生等蒙攝受,鹹得往生,《無量壽經》真實教益,全在于此!平等攝受,這個點眼要不知了,就是不知彌陀的報德回施。往往我們這個地方就差這麼一點,說“我自性是佛,他自性也是佛,我們自性都圓滿,怕什麼”,完了,你就完了,因爲什麼?你沒有報德的回施!比如我說我自性中有這個佛堂,沒有你來做,它就出不來。(此時,慈師輕擊了一下身邊的罄,清脆透明之聲蕩漾開來)我自性中有這個罄,你不拿來,它就沒有用。
這就是德報差別!拿來之時你可以用了,用了就相契,契無別,契無別實是真恩德嘛。所以,彌陀的報德印契我們自心,本來無礙,心生感恩,這就是他的報德給予。“我于無量劫,不爲大施主,普及諸群苦,誓不成正覺”,佛以無量悲心呀,矜哀叁界,予衆生以真實之利,這個真實就在這兒了,就是果地回施,就象別人蓋房子,我們住房子是一樣的。這個地方要是看不清楚,人就出問題了,那就是你那個顛倒心了。這個地方一念感恩心,就說:“哦,原來佛先我成佛,以報德回施,印我自心,雖有差別,一時印契故,無差別妙用一時現前,感恩戴德”!所以歡喜念佛。
這個感恩戴德是最爲重要、最爲重要的,所以淨土法門是“知恩報恩”的法!先知其恩,後報其恩。恩者,令你心休息、安樂,令你心生無礙。那你報什麼恩呀?令此法廣傳世間,熄滅衆生對待苦惱,令衆生得以成就!要不然我們學佛白學了,學半天,嘟嘟囔囔地還是給自己找麻煩,鬼鬼祟祟地還是給自己找一生顛倒,一生痛苦。彌陀的點眼就在于他的報德的給予,你要是不知道他的報德給予,你就苦了。
這個教言的點呀,就在于報德給予,令衆生心智印契,一時回入平等妙用,所謂在差別中,方便印契,令衆生心智平等,妙用頓起,所以心生歡喜,感恩戴德,要不然你永遠沒法歡喜,你感什麼恩呀?給你什麼恩呀?平等清淨,一味趣入!無始以來的善惡業緣,一時回入光明藏!
昙鸾法師舉個例子說,千年積薪啊,你整天就打柴、打柴,堆呀、堆呀,一個小火柴一點,哇,沒了!阿彌陀佛這種智慧之光就是這樣子的,就是一點把你千年積根就呼一下燒了!化作光明與溫暖,要不然我們很愚癡,你知道嗎?還說我這柴這麼硬,燒不著!那智慧之火是要把它點燃的,就是回入光明,它這個地方就是感恩的地方,要不然我們就倒黴死了。末法時期修來修去修驕慢,修來修去修邪見,修來修去修苦難,修來修去修迷失,…
《淨土點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