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學
“菩薩學處在於五明。”何謂五明?即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前四明是各學派共同的,後一明各學派各有自己的典籍、宗旨,內容亦不相同。如佛教以叁藏十二部爲內明,婆羅門教則以四吠陀爲內明。大乘佛教積極主張利益衆生,以五明爲學人所必學的內容,並認爲經是圓成佛果的“大智資糧”。
聲明研究語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構成的學問。義淨說“西方”6歲童子開始學《悉昙章》等聲明著作。中國唐代沙門智廣撰有《悉昙字記》,即此類專著。
工巧明包括的範圍很廣,據《瑜伽師地論》卷十五“工業明處”稱:農,商,事王,書、標、計度、數、印,占相,咒術,營造(雕塑),生成(豢養六畜等),防那(紡織、編織、縫紉),和合(調解诤訟),成熟(飲食業),音樂等十二種均屬此。
醫方明相當于現代的醫藥科學和醫療技術。釋迦牟尼在世時,其弟子耆婆(王舍城名醫)對醫藥就有所貢獻。隨著佛經的傳譯,天竺醫術也傳入中國,佛經中的“地水火風”和“四百四病”之說,早爲中國古代醫學界所采用。義淨譯的《金光明最勝王經·除病品》中曾講到風、熱、痰蔭、總集等病和針刺、傷破等療法。
因明印度正理派首創。印度佛教瑜伽行派學者彌勒、無著在《瑜伽師地論》中用“論體”等七事來作解釋。到了陳那作《集量論》,把它發展到以“量論”爲主要內容的探討。北魏吉迦夜譯《方便心論》,梁真谛譯《如實論》,因明之學傳入中國。其後玄奘傳習因明,譯有《因明正理門論》和《因明入正理論》,成爲漢地研習因明的主要典籍。從此因明在中國佛學界中得到廣泛流傳。
內明即釋迦的言教,包括菩薩藏和聲聞藏兩類教典。據《瑜伽師地論》卷十叁《聞所成地》的解說,“內明處”略有4種相:1、由事施設建立相(指經、律、論的建立);2、由想差別施設建立相(指佛教專有名相的建立);3、由攝聖教相(指解釋佛教教義的理論);4、由佛教所應知處相(指佛教所應知道的法數)。
大乘佛法含有積極的入世精神。五明爲菩薩所求正法的內容,更使大乘救世的思想能夠在實踐上得到體現。菩薩求學五明,是爲了使無上正等菩提的資曆很快圓滿,就是說逐步學習五明能獲得各種智能。菩薩爲證菩提,度化衆生,應隨緣而學五明,不斷精進。
今有五明法,學人可修行。
一者爲聲明,明了言語字。
爲度諸衆生,語文應清晰。
二者工巧明,職業技術通,
並與其它術,學人皆應曉。
叁者醫方明,醫學藥學清,
另爲度衆生,勤學方便行。
四者爲因明,世間諸理明,
思維達嚴密,助辯才無礙。
五者爲內明,明了諸佛法。
精勤學五明,助我四加行,
增我大資曆,同事度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