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不往事病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遭重疾病。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往供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爲懶惰懈怠所蔽不往供事。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自有病若無氣力。若轉請他有力隨順令往供事。若知病者有依有怙。若知病者自有勢力能自供事。若了知彼長病所觸堪自支持。若爲勤修廣大無上殊勝善品。若欲護持所修善品令無間缺。若自了知上品愚鈍其慧鈍濁于所聞法難受難持。難于所緣攝心令定。若先許余爲作供事。如于病者。于有苦者爲作助伴。欲除其苦當知亦爾。
作爲菩薩,看到有情患病不起,懷著嫌恨恚惱心不往共事,也屬于有染違犯。比如同在一個僧團,知道了有人生病後也不去照顧,就違背了菩薩的慈悲精神。
如果因爲懈怠而沒有去照顧,就是非染違犯。
還有一些情況是屬于不犯:或者自己也有病;或者已經請別人去幫忙照顧了;或者知道病人有人照顧;或者知道病人自己能夠料理等等。
“瑜伽菩薩戒”的犯與不犯非常微妙。究竟是犯還是不犯,主要是依靠自覺來判斷,不然,你也可以找到很多借口,但要找借口就不是菩薩了。是不是菩薩,不是資格的問題,而是建立在當下的心念,當下的所作所爲。所以說,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你是什麼身份,而在于你所想所做的是什麼。也許你認爲自己現在“是什麼”,但表現不好,隨時都可能不再“是什麼”,這就是因果的法則。
這兩天,有個走掉的同學給我打電話,說他師傅不讓他到北京佛學院讀書了,要他做事。于是他又想回來學習,我告訴他:最好還是去做事,不要再來學習。如果是一貫表現比較好的學生,走了之後想回來,我們也還是會要的;如果是一貫表現不好的學生,走了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不走也會想辦法讓他走。從佛法的角度來說,世事無常,有錢也好,有地位也好,是學生也好,是法師也好,現在擁有的一切,隨時都在你的所想所作中變化著。不要以爲擁有了就可任意揮霍,如果不珍惜自己的身份,失去時再後悔就來不及了。如果懂得珍惜,不斷地種下善因,才可能繼續保有這種身份。如果所種的因有長久性,得到的果才能延續;如果所種的因很短暫,果也就一閃而逝,接著就會被其他緣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