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要義 二、四十叁輕 29、不信深法戒

  29、不信深法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聞菩薩藏。于甚深處最勝甚深真實法義諸佛菩薩難思神力。不生信解憎背毀謗。不能引義不能引法非如來說。不能利益安樂有情。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如是毀謗或由自內非理作意。或隨順他而作是說。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若聞甚深最甚深處心不信解。菩薩爾時應強信受。應無谄曲應如是學。我爲非善盲無慧目。于如來眼隨所宣說于諸如來密意語言而生誹謗。菩薩如是自處無知仰推如來于諸佛法無不現知。等隨觀見。如是正行無所違犯。雖無信解然不誹謗。

  作爲菩薩,如果對菩薩藏的甚深法義,及諸佛菩薩的境界,不但不能相信,甚至還毀謗說:這不能引義,不能使人認識真理,學了沒有好處;或者毀謗說:這不是如來所說,不能利益安樂衆生。這樣的行爲就屬于有染違犯。

  如果僅僅是因爲認識而造成的誤解,就屬于非染違犯。還有時候,只是隨順他人說二句,雖然也是犯,但犯得比較輕。

  兩者的區別在于,前者是故意毀謗,明知它能帶來利益,但爲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去毀謗;後者是認識問題所造成的。從戒律的角度來說,後者犯得較輕,爲非染犯。但我們要知道,從究竟意義上來說,後者的罪過更重,爲什麼?因爲他是“由自內非理作意”,知見已經壞了,就是破見。前者雖然在某種狀態下說了不該說的話,但知見沒有壞,只是暫時的失足,還有可能改變過來。在佛法裏,破見比破戒還可怕,如果不相信菩薩道,把菩提心舍棄了,就等于放棄了菩薩道的修行,菩薩戒自然也失去了。

  舍戒有兩種情況:一是犯了特別重的戒,戒體自動失去;一是對佛法不再信仰,退失了菩提心,因爲菩薩戒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喪失菩提心也意味著對菩薩戒的舍棄。聲聞乘舍戒的條件比較多:比如說二行,就是原爲男身,結果變得非男非女,這不是像現在的變性手術,將女身轉爲男身,男身轉爲女身,而是指不男不女的狀態。但在菩薩戒的角度來說,怎麼變都沒關系,因爲菩薩戒什麼人都可以受,如果男衆變成女衆,戒體還是不失的。

  如果聽聞了不可思議的甚深大法及諸佛菩薩的境界,但一時理解不了,又該怎麼辦呢?作爲菩薩,應該要“強信受”,也就是無條件地來接受,且這種接受“應無谄曲”,不是出于討好而隨聲附和。明白自己是因爲智慧不夠而無法理解,卻不能對大乘經教産生毀謗。佛法有現量、比量和聖言量,佛陀乃“真語者,實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他所宣說的教法爲聖言量,不是我們可以從世間經驗出發來衡量的。如果只是從自己的常識出發,能理解的是真理,不能理解的是謬誤,從而障礙自己對佛法的理解和接受,這一做法本身就是大錯,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所知障”。在學佛的道路上,我們不過是幼稚的學齡兒童,而如來是一切智者,智慧成就、道德成就、慈悲成就,“于諸佛法無不現知等隨觀見”,足已爲我們可依賴的的師長,這也正是信仰建立的基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