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之目的

  人生之目的

  

  1.人爲何而生存著

   人爲了什麼而生下來?爲了什麼而生存著?爲了什麼再怎樣苦也非忍耐活下去不可?

   我的一生就這樣地過,這樣地結束可以嗎?

   只要是人,不管誰都或多或少,一次兩次有過這種疑問。實際上唯有深懷這種疑問,才是真正具有宗教性格、具有學佛的根機。同時唯有這種疑問才是付出一生的代價,無論如何也非了解,也非解決不可的「人生根本問題」。

   以哲學上來說就是「人生究極之目的」。

   凡是存在的東西都帶有它的目的。

   如「筆」是爲了寫字;「表」是爲了看時間;「杯子」是爲了端水;「眼鏡」是爲了看,「車子」是爲了乘坐等等。

   任何東西都各自帶有其目的而存在著。

   那麼「人」又是爲了什麼目的而存在的呢?

   被稱爲「萬物之靈」的理性動物之「人」,若不知「人生之目的」而活著,無異于「沒有理性」,「放棄人格」,可說失去「生存的意義」。

   若將人生比喻爲旅行,那麼人就是旅行人,旅行人都有其目的,不知人生之目的,就像不知目標的旅行人。

   如果人生沒有目的,那麼生存也就沒有意義。

   壞了的筆與表、破了的杯子與眼鏡等,既不能使用以達到它的目的,也就失去存在的意義,只有被丟入垃圾筒。

   再怎樣高貴的名車,對于不知使用方法與目的的人來講,只不過是一堆廢鐵而已。唯有知其目的與使用方法,才會體驗到名車的可貴。

   不知正確的目的與方法,則不知人生存在的難得與價值。

   大部份的人,表面上樂觀含笑的在過日子,若有一天內心深處突然有「人生空虛」之感,這正是因爲他不知「人生究極之目的」的原故。

   但一般人都錯覺以爲「自己擁有生存之目的」。

   是男人以爲努力工作,養家活口是他的目的;

   是女人以爲照顧家庭,撫育兒女是她的目的;

   是單身貴族,以自由惬意爲目的。

   同時人生欲望無窮:金錢、名利、地位等等,種類很多,也錯誤地以追求這些爲他的人生價值。

  2.人生目的之條件

   以佛法來講,所謂「人生之目的」的條件是「只要達成,雖死亦可」。

   爲了達成目的而到特定的場所時,必須是一直到了達成目的,否則不離開。

   去市場購物的人,不買到東西不回家,一旦買到了,則什麼時候回家都可以。

   又,如同進入飯店,還沒吃飽,不會滿足離開,一旦吃飽,隨時出來都滿足。

   又,如到駕訓班學開車,必須是一直學到試驗合格,考取駕照,否則不會半途而廢。

   像這樣將目的與場所來比照人生的話,帶著某種目的,而投生到「人道」來的我們,目的若是達成,便應有何時離開「人道」都可以的心境,亦即「目的達成,何時死去都滿足」的心情。

   釋尊說:

   若人生百歲 不知生滅法

   不如生一日 而得解了之

   雖然活了一百歲那樣長壽,若沒達成人生目的,還不如雖生一日,而已達成目的的人,亦即若能完成人生之目的,雖生一日亦可。

   孔子也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早上達成人生之目的,雖然到了晚上經過這麼短的時間便死去,也能滿足。

   那麼人類所追求的,如前面所述的東西,有那些能合乎這條件呢?

   錢財、名利、地位,這些達成的話,死也可以嗎?能含笑滿足地離開人間嗎?這些能使我們滿足的,一件也沒有。不但沒有,反而是「世上萬般帶不去,一雙空手見閻羅」,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釋尊形容一般人臨終的心情說:「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3.釋尊「誕生偈」

   「人生究極之目的」:宣說佛法的釋迦牟尼佛在其誕生時,已經徹底地顯示了。

   佛教是宣說「人生之目的」的宗教,這由釋尊的「誕生偈」就可以看出來。

   釋尊在約二千六百年前的 四月八日,于當時北印度的藍毘尼園誕生。

   生下來時,東西南北各走七步,並且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而宣說:

   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

   這在《修行本起經》及其它經典都有記載,這便是有名的「誕生偈」。

   此偈可作多種解釋,但其本意是在顯示「人生之目的」。

   「唯我獨尊」的「唯我」,並非只是指「釋尊」一人而已,而是指「人道的每一個人」;「獨尊」是顯示「只有一件尊貴的使命」。

   所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真義是:

   「天上天下雖然廣闊無垠,但唯有我們人類擁有唯一的神聖使命,崇高的目的」。

   這句「誕生偈」正是有關「人生究極之目的」的大宣言。

   那麼佛教所說「受生人道之目的」是什麼呢?「向著四方,各走七步」,就已暗示出來了。

   六步加上一步便是七步,「六步」是指長久以來流轉于生死輪回的六個世界,即是「六道」。而「七步」是從痛苦的輪回,迷界的六道跨出一步,以完成解脫輪回,自由自在,不生不滅的生命。

   「六道」是:

   地獄道:曆經難以計算的漫長時間,遍受無法形容的大苦。

   餓鬼道:接受五百世不聞水漿之名的饑渴之苦。

   畜牲道:弱肉強食,最後被刀割煎煮之苦。

   人間道:人類的世界,五陰熾盛,八苦交煎。

   修羅道:瞋恨心強,常爭鬥的世界。

   天 道:壽命很久,純粹享樂;但臨命終時,五衰相現,其苦甚于地獄。

   我們的生命是從無始曠劫的古昔,一直迷于六道的苦界,未曾解脫。

   釋尊常說:「從苦入苦,從冥入冥」,現在的人道是苦,死後的地獄更激烈。

   所以釋尊要我們盡早發「出離迷界」的心,尋求覺悟永恒的生命。這便是「出離心」,我們要有此發心。

  4.幾兆年一次的絕好機緣

   能夠聽聞佛法只有「人道」,所以人道是脫離一切苦惱的場所與絕好機緣。

   但是釋尊也說:「人身難得」,能夠生到人間界來是極其不容易的。

   在《雜阿含經》中,釋尊以一段有名的「盲龜浮木」的譬喻來說明這困難性。其意是:

   「大海之底有一只瞎了雙眼的烏龜,壽命無量歲,每一百年才有機會將頭浮出海面一次;海中有一片浮木,木的中央有一孔,是否盲龜能夠遇到這浮木之孔呢?這是幾億年幾兆年也非常難的事,但在叁惡道中,要轉生人道,比這還難。」

   《涅槃經》也說:

   墮叁惡道者,如大地土;

   受生人界者,如爪上土。

   無論從時間上或數量上而言,都是「人身難得」。

   就這一點,在一千年前,日本有一位高僧──源信上人,開示了一段法語,很貼切的說明得生人身的慶喜:

   離叁惡道  生于人間   應大慶喜

   自身雖賤  不劣于畜牲

   吾家雖貧  猶勝于餓鬼

   事雖不如人意  難比地獄之苦

   世間之難住多憂  即是出世間之緣

   身雖卑賤不高貴  亦是入菩提之導

   故生人間  應該慶喜

   古德也說:「一失人身,萬劫不複。」

   正是警惕我們,一旦墮入叁惡道,則雖經過幾億年幾兆年也未必能再度得生于「人道」。

   像這樣已經生到「人道」來的「人類」,擁有這麼大好機緣,怎麼可以過著「不知爲了什麼而活著?」「生存很空虛!」「我的人生怎樣都可以!」等的灰色日子呢!

   出生到「人道」之目的,釋尊已經作了這麼明確的開示與強調,亦即「依靠佛法,出離六道輪回。」

   此生很短,而後生無窮的長,假藉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尋求永恒不生不滅的生命,正是「人生之目的」。

   那麼如何依靠佛法,從六道跨出一步,出離六道輪回呢?這是佛法所要說的重要課題。

   釋尊一生所說的教法,分爲二門:聖道門、淨土門。在這五濁惡世,又是末法的時代,人劣才闇,聖道難修,淨土易行。不管僧俗、賢愚、善惡、男女、老幼,只要信順任憑彌陀悲願的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則永遠蒙受佛光攝取。亦即彌陀本願,不看你是善是惡,只看你是信是疑。一旦信願念佛,則不管善惡,都蒙受佛光攝取。生在彌陀攝取光明中,死入彌陀無量光明土;得無量之壽命與自在之身心;永離輪回,無諸苦惱,豈不快哉!

  

  

《人生之目的》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念佛即生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