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本論的組織義趣次第
此論梵本有一百偈,計二十品,每品五偈。羅什說:後十品五十偈,于此土無益,故缺而不翻。現在的《百論》只是原梵文的前十品五十偈。這十品依次是:《舍罪福品》、《破神品》、《破一品》、《破異品》、《破情品》、《破塵品》、《破因中有果品》、《破因中無果品》、《破常品》、《破空品》。這十品的次第,就是《百論》的組織形式,就其所舍所破的內容來說,是從淺至深循序漸進的,不同于《中論》先深而後淺。《百論》從第一《舍罪福品》就充分說明了這一義趣。凡入佛門,從不信到信,首先要翻邪歸正,皈依叁寶。《百論》的機緣,是面對外道的。要是折服外道,令入佛門,必須舍邪歸正,皈依叁尊。這是一般學佛的人莫不如此。《百論》的立宗明義,就是以歸敬佛法僧叁寶爲開端的。皈依之後,須要受戒,所以次明“止行”二善,就是論文說的“惡止善行”。“惡止”即是“諸惡莫作”,“善行”就是“衆善奉行”。這是一切戒法總的精神。叁世諸佛未製別戒之前,皆先說此總戒。諸惡莫作,非但殺盜邪淫等一般的罪行不許作,就是所有外道等邪法也不得再作。邪惡的行爲皆不許作,即是“舍罪”。依據什麼舍罪,要修福修善,就是要“衆善奉行”。五戒十善,乃至出世叁乘教法,皆名爲善,修此福善,就是依福舍罪,舍罪以出叁途。然而世間人天福善雖好,但還是無常的,仍屬生死輪回,猶處叁界火宅。欲了生死、出火宅,必須舍離叁界人天福報,才能達到目的。爲此須要“舍福”。依據什麼“舍福”?要修無漏無爲之法,要修真空般若法門。修此法門,即是依空舍福以出叁界。這樣,才能“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也是這樣成佛的。這就是《舍罪福品》的大意,也是一部《百論》的大意,同樣也是整個佛法學修成就的綱領。若約破邪顯正來說,《舍罪福品》是顯佛法的正義,已下九品,是破外道的邪說。
佛法的綱領,如《舍罪福品》所說,依空才能超脫叁界,成就菩提。但外道不接受提婆所主張的無相空義,便立有“神我”不空。提婆即破神我,故次有《破神品》。“神我”就是靈魂一類的東西。佛教不主張有靈魂。如經說:無人、無我、無衆生、無壽者。此等都無,哪有靈魂!神我不能成立,就是我空。外人不服,舉法來救,此所謂法,是指外道的理論。外人理論繁多,但被認爲“一、異”爲萬法的大綱。他們有的主張事物與大有爲一體,有的主張諸法與大有爲異體。爲了破除一異兩種邪執,故次有破一、破異兩品論文。大有與事物是一、是異的理論,很抽象,很深隱,容或不易確立,但以爲當前的事相肯定是實有,故又立內根外塵以明不空。情塵,就是內根外塵,又複破之,所以次有《破情》、《破塵》兩品。外人不解空義,便謂:若無當前根塵諸法真實的存在,那就破壞了世間事物的因果法則,事物的因果律既不可破壞,所以根塵諸法還得是有,故舉因果以救情塵。爲破外道所立的邪因邪果,所以又有《破因中有果》和《破因中無果》兩品。自上已來,破其有爲無常之法,使其不能成立,第九品,外人又舉恒常不變之法以明不空。此品述外人所立的常法,有其五種:一虛空、二時間、叁方向、四微塵、五涅槃。爲破外人五種常法,故次有《破常品》。上來九品,舍罪舍福,破我破法,常無常等,一切法皆被破。外人言:若一切皆不可得,便墮于空,既有于空,亦當有有,若空有俱在,哪是一切皆空,爲了徹底地破有,爲了破此相對的空,故最後《破空》一品,明空亦空,空也不可得。破義至此,一法不立,究竟無余,無言之道,正顯于茲。即此破邪,即是顯正,破邪之外,無別顯正。又詳察此意,有既不存,空亦不立,非空非有,即是中道,亦名實相,亦名無所得。此是方等的淵府,《般若》的心髓,《百論》的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