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論釋義 二 釋論名題

  二 釋論名題

  提婆菩薩所造《百論》不止一部,今所知者有叁:一是《經百論》、二是《四百論》、叁是《字百論》。又有《法百論》、《辨百論》、《廣百百論》的名稱,此叁皆是《四百論》的部分別名,詳在後說。今此《百論》名《經百論》。因爲此論稱“修妒路”故。本傳雲:提婆“造《百論經》二十品,又造《四百論》以破邪見。”《付法因緣傳》也說提婆造《經百論》,就是羅什所譯的《百論》。唐代玄奘、文軌等稱此論爲《經百論》。十卷《慈恩傳》中也有《經百論》的名稱。《百論》的立名,因有一百偈頌故名,全論二十品,每品皆有五偈,共一百偈,故名《百論》。羅什翻譯時,以爲後十品無益此土,只翻前十品,仍用原名,稱爲《百論》。所以稱爲《百論經》或《經百論》者,“經”字梵名“修妒路”,一作“修多羅”。修妒路者,就是直說散文長行,例如十二部經中的第一,就是修多羅,就是指的散文長行。《百論》雖說有一百個偈頌,但並不是四言、五言、七言等爲一句的四句偈,而是直說散文的長行,就名“修妒路”,就是經。所以這部論名《經百論》或《百論經》。原來偈頌有兩種:一是通頌,二是別頌。別頌有四言、五言、七言等成爲一句,以四句而成一偈者,名爲別頌。另一種:莫問偈頌和長行,滿叁十二字即爲一頌,這是古代印度人的數經法,名爲通頌。《百論》的偈頌即屬于通頌。例如《般若經》,有十萬頌《般若》、二萬五千頌《般若》和八千頌《般若》。這叁部《般若經》,實際都是散文,並無一個四句偈頌,而通常卻稱之爲十萬頌、八千頌等《般若》,就是約通偈而言。

  又“修妒路”者,譯爲“契經”。契經的意思,是上契諸佛的正理,下契衆生的根機。提婆的《百論》就是這樣,上契佛理,下合機緣,故名爲經。《百論》的製作,不同于《中論》和《四百論》,《中論》、《四百論》是論主爲匡正佛法,發揚正理,潛居靜室,探取外情,破病申經,是有構思有預計而造的論,此則不然。《百論》是提婆面對異學,運用善巧智慧,臨時隨機應變,折破邪計。正如《叁論玄義》所說:“提婆菩薩震論鼓于王庭,九十六師一時雲集,各建名理,立無方論。提婆面折邪師,後還閑林,撰集當時之言,以爲《百論》。”可見提婆的《百論》並不是先有預計撰寫的著作,而是臨時機智,對緣斥病而成的論著。猶如佛陀說法,有問必答,隨機設教;提婆《百論》有類似之處,所以後人有所仿效,稱提婆論爲《百論經》。

  提婆另一名著,《四百論》,其得名也是因有四百個偈頌名《四百論》。全論有十六品,每品二十五頌,共計四百頌。玄奘所譯的《廣百論》八品,二百頌,就是《四百論》的後半部。玄奘所以只譯後半部,因爲在印度《四百論》就被分成兩部在流行,前八品二百頌,名《法百論》是講布施持戒,苦空無常無我等一般修行次第法門的;後八品二百頌名《辨百論》,是辨析諸法皆空勝義谛甚深理論的。這是護法論師注釋時分的。藏文中有完整的《四百論》,並有月稱的注釋。月稱論師在注釋中批評了護法,批評他不應當把一部論分爲兩半,所以月稱自己注釋了全論。玄奘所譯的《廣百論釋論》十卷,是護法所釋,可見護法爲了只解《四百論》的後一半,所以才把一論分成兩部,並另立名題。玄奘譯時,見《辨百論》之名,與羅什譯的《經百論》內容意義大同,《經百論》是同外道辯論的結果,尚未以“辯”字命名,護法所立的《辯百論》之名,相比之下,“辯”字的意義,並不比《經百論》突出,可是它的偈頌卻比《經百論》多一半,所以玄奘便改名爲《廣百論》。玄奘及其門下並未言及《廣百論》的來曆,似乎玄奘的弟子們,不知它是《四百論》的後半部,所以對《廣百論》名題有不同的解釋。唐代文軌法師,是玄奘門下,親承奘師音旨,著《廣百論疏》,《大正藏》中僅殘存初卷,其疏雲:

  “提婆造論,凡有百部,皆名“百論”,並以百聖依隨而行,無越此路。此言“百論”,爲欲顯多,非謂數唯有百,其猶百王不易,百味食等。然此“百論”之上,並置別名,如舊《百論》(按即羅什所譯),名《經百論》,以長行直說名修妒路故,故彼論雲修妒路,修妒路者即是經也。舊雲:“論有百偈,故以“百”爲名。”此論有二十品,品各五偈,後十品無益此土,故不翻者,此謬也。檢尋梵本,但有十品。又此論(按即《廣百論》)有八品,品各二十五頌,合二百頌,何得雲:“論有百偈,故以百爲名”耶?又如舊《百字論》,應名《字百論》,是提婆臨終血書名字。此論字唯一百,複是百聖之所隨行,故名《字百論》也。”

  文軌此文,應注意者有兩點:一是說明羅什翻譯的《百論》應名《經百論》。舊《百字論》應名《字百論》。這樣譯名,既承玄奘所傳,可以信賴。另一點是釋論題“百”字,謂《經百論》和《廣百論》。“此言百論,爲欲顯多,非謂數唯有百”,此則不然。文軌不信僧肇所言:“論有百偈,故以百爲名。”這樣,解釋論題,就可以不用實“數詞”解釋“百”字,爲解《廣百論》題創造理論根據。查僧肇《百論序》和《提婆傳》,皆言《百論》有二十品,品各五偈,計一百頌,又是親承羅什,豈有差錯!文軌釋《廣百論》時,只說論有八品,品各二十五頌,合二百頌。二百頌,既不只是一百頌,爲何也稱“百論”?故不能以實“數詞”解釋“百”字,這是文軌不知有《四百論》的明證。若知《廣百論》是《四百論》的一半,豈得不敘述來曆?豈能不以實數釋“百”字!文軌不信不見《百論》有百偈二十品,也不知不見《四百論》有四百頌十六品,不知不見,也難可責怪。考《經百論》,因有百偈,故名《百論》;《四百論》因有四百偈,故名《四百論》;《百字論》因有一百個字,故名《字百論》。此叁論名“百”,皆以實數爲名,豈是“爲欲顯多”不以實數而名爲百!龍樹世親造論,也多以實數爲名。如龍樹有《大乘二十頌論》、《六十如理論》、《七十空性論》等。世親有《二十唯識論》、《叁十唯識論》等,皆以實數爲名。《百論》也是這樣,因有百偈,故名《百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