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論釋義 一、作者、注者和譯者

  一、作者、注者和譯者

  作者

  《百論》作者,是提婆菩薩。提婆,南天竺人,婆羅門種族,或雲是師子國(今斯裏蘭卡)人。佛滅度後八百年中出生,約在公元叁世紀。梵語提婆,此翻爲天。羅什存其梵語,直稱提婆;玄奘翻成漢文,名爲聖天,因其有聖人智德,所以稱爲聖天。提婆生性剛毅,很有忍力,曾入一天祠廟中,見大自在天像,怒目視人,提婆道:“聞聽你很有靈驗,我今取你眼目,看能如何?”說罷遂登梯摘下神眼。于是外道徒衆喧嘩,共相責難,提婆遂將一目還彼天神,因少一目,人稱加那提婆,意思是少目天。又有一說:提婆生相魁麗,二目清秀。嘗出乞食,有一女人,于提婆眼,生愛染心,每隨逐之。提婆便出眼與之。女人驚怖,但見不淨,無可愛處,因而發菩提心。所以提婆,因度衆生,失去一目。提婆是龍樹菩薩的上首弟子,學識淵博,才辯絕倫。未出家前,名聲便高傳布五印,諸國仰推。後聞龍樹大名,頗不以爲然,從遠方來找龍樹辯論。龍樹風範,懔然肅物,提婆既見,本欲辯難,忽睹尊顔,便忘言杜口,即爲龍樹威德折伏,遂執弟子禮,願從出家學道,于是中觀妙義,瀉瓶以傳,龍樹學說,大得發揚。

  提婆菩薩不但智慧明達深遠,而且神口機辯尤爲難繼。曾以大破外道,興隆佛教,最負盛名。龍樹原住南天竺國,弘揚佛教。時中天竺摩竭陀國,波吒厘城,僧才隕落,異學轉盛,邀佛教僧衆辯論,僧衆不敵,敗于外道,製諸僧衆不得鳴犍椎集衆,已經有十二年。提婆聞之,白龍樹言:波吒厘城,諸學人等,負屈外道,不打犍椎,十二年了,敢請前去,摧邪見山,燃正法炬!龍樹贊許。提婆既至波吒厘城,求宿寺中,于晨朝時大鳴犍椎,由是引起與外道的辯論。九十六師一時雲集,爲顯自宗,各持所計。提婆聽其先立,隨義析破,立無不破,難無不通,終獲全勝,恢複了佛法的聲望。

  後來,南天竺有一國王,信用邪道,沙門釋子一不得見,提婆欲弘佛法,摧彼外道,轉化彼王,以善方便,取得彼王的信任。自言:“我是智人,善于辯論,欲于王前一求試驗。”王便許可,爲建論座,召八方論士,鹹皆來集。提婆升座立叁寶義:一切聖中佛最殊勝,若于諸法佛法無比,救世福田僧衆第一。若有能屈我此言,當斬首以謝。諸異道等,亦各立誓:若我屈者,亦當斬首以謝!提婆語言:我所修法,仁活萬物,若不如我者,當剃爾發,爲佛弟子,不傷汝命。于是各建名理,立無方論,而與交辯,智淺者一言便屈,智深者多至兩日,辭理俱窮,即爲下發。如是王家日日送來衣缽,以備外道出家易服之需。終竟叁月,度人百萬,諸方論士,所有英傑,一時都盡,佛法由此大興。而後提婆退居閑林,整理辯論經過紀要,成《百論》二十品,又造《四百論》以破諸見。所以提婆以破外道著稱。由此威德遠揚,名蓋當世,盛傳古今。

  注 者

  《百論》是提婆與外道當面一問一答辯論的結果,是同比較有知識的異學交鋒的紀實,直截了當,言簡義赅,其理趣和言詞,不是一般人都能了解的,何況又經提婆刪繁存要,論文就更難解了,要是沒有古人的注釋,我們是很難讀懂的。注者有兩種:一是在印度,專釋提婆本論,二是在中國,兼解翻譯的注文。今所說的注者,是指古印度的注釋。

  古疏相傳雲:注《百論》非止一人,總有十多家。有二人注釋最爲流行,一是婆薮盤陀、二是僧佉斯那。梵語婆薮盤陀,漢文譯爲天親。玄奘音譯筏稣盤豆,漢譯世親。他是唯識宗的大師,又是注《百論》最著名的人。世親正宗唯識,兼弘《中》、《百》。自古已來,曆史上有這樣一種現象,就是中觀學者多批破唯識宗義,唯識學者多兼弘《中》、《百》教理。舉例:如無著釋《中觀》,有《順中論》的著作,尊龍樹爲阿阇黎;世親有此《百論》注解,發揚提婆奧義;護法有《廣百論》的詳解;安慧有《中觀論》的疏釋,如此等等。返觀中觀派學者,與唯識諸論作注釋者,一時還舉不出一個例子來。這是什麼原故?可能是因爲兩家立宗的重點不同。唯識宗立義偏重在衆生分上的世俗谛,中觀宗立義偏重于般若觀照的勝義谛。若以中觀宗的第一義谛的觀點,看待世俗谛中的一切,皆是虛幻不實,無有自性,若認爲世谛緣起法實有自性,那就是衆生的遍計所執,必須破斥。叁論宗一向主破,原因就在于此。若依唯識宗的世俗谛來說:衆生分上的染淨因果及依他起差別諸法,固然是名言安立,皆假施設,但就世俗谛中,有假有實,須要善于分別曉了,不能都看成如龜毛兔角加以否定。至于對勝義谛的教理,同樣是高推的,不能置疑,所以必須兼弘。兩家的偏重點既有不同,見解就不能統一,但也有一致的地方。

  譯 者

  《百論》的譯者是東晉末年姚秦時期的鸠摩羅什。羅什祖籍天竺,出生丘茲,于弘始叁年(401)十二月至長安。次年秦王姚興爲他組織譯場翻譯叁藏。羅什來華最初翻譯的是《摩诃般若》,接著就翻《智度論》。《百論》是在翻《大品》、《智論》時期間譯的。羅什初譯,方言未善,文理有不足之處,弘始六年,于草堂寺,考校詳定,二次重譯。故僧肇序雲:“先雖親譯,而方言未融,至令思尋者躊躇于謬文,標位者乖迕于歸致,……弘始六年,歲次壽星,集理味沙門,與什考校正本,陶練複疏,務存論旨,宗致盡爾,無間然矣。”重譯後肇公稱贊說:“理致淵玄,統群籍之要,文旨宛約,窮製作之美。”言巧意善,是作者和譯者的妙筆傳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