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解。次偈舉因釋果明唯佛能解。又初偈正辨于佛所行因故果義甚深。次偈明行因得果故果義微妙。如是大果報下。第二頌上止言加歎二智。長行前標止言次釋止言。今但頌釋止言。長行釋止言爲二。前明衆生不解。次辨唯佛解。今還頌此二有十叁偈半。開爲四章。初一行偈頌唯佛能解章門。次一偈半頌衆生不解章門。叁有九行半釋衆生不解章門。次一行半釋唯佛能解章門。長行前明衆生不解後明唯佛能解。今偈欲接前偈文故前明唯佛能解。上半標所解之法。下半出能解之人也。如是大果報者頌十事中果報二句也。性相頌因中二句也。果中有法報二身。因中有外相內性也。是法不可示下。第二明衆生不解。上半出所不解之法。下半明不解之人。而言是法不可示者。則上大果報之法言辭相寂滅故不可示也。上明無名相中假名相說。故開因果二。然開因果二爲欲令悟非因非果不二。故雲寂滅。下半明不解之人也。除諸菩薩衆信力堅固者。此半行偈爲欲釋疑及斥二乘也。言釋疑者。前偈明唯佛能解。次偈雲除佛已還一切衆生悉不能解衆生何由悟佛智耶。是故釋雲。除諸菩薩信力堅固能信解耳。至佛之時乃名證解。此如涅槃經雲十地菩薩名聞見佛性。唯佛得名眼見佛性佛性則是諸佛智慧。故涅槃雲。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智慧也。言斥二乘者。既言唯菩薩能信。則顯二乘不能信也。欲令二乘改不信以得信也。諸佛弟子衆下第叁逐近前釋衆生不解章門。就文爲叁。第一明聲聞人不解。二明緣覺不解。叁明菩薩不解。叁聖尚不解。何況六趣。故自忘言。又最初偈以明六趣不解故。今但辨叁乘不解。合而言之。叁乘六趣九道衆生並不能知佛智也。所以然者。如來之智非聖非凡絕緣絕觀。故聖凡衆生不能解也。就聲聞不解開爲叁章。初明鈍根聲聞不解。次明利根聲聞不解。叁明利鈍共思量亦不解也。初其力所不堪者有二種義。一者對前菩薩能信解。今總序利鈍一切聲聞不能信解。故雲其力所不堪。二者欲明鈍根聲聞不能解于佛智。故雲不堪。次兩段如文易知。辟支佛利智下第二明緣覺不解。聲聞具舉利鈍。緣覺但舉利者。智度論雲。鈍根緣覺不及舍利弗等。故不須舉之。新發意菩薩下第叁明菩薩不解。就文爲二。初明始行。菩薩不解如文。不退諸菩薩下第二明不退已上菩薩不解。亦得開爲二人。初明小乘人不解。小乘之內有聲聞緣覺。次明大乘人不解。大乘之中有初心之與終行。並上六道合十人也。
問。二乘及菩薩何故不解也。
答。前已釋之。今當更說二乘所以不解者。以斷常有所得心豈解諸佛不斷不常無所得正觀也。
問。二乘亦有不斷不常。雲何言皆是斷常。
答。二乘乃無凡夫外道斷常。若望諸佛菩薩裁起心則墮斷常。故中論雲。若有所受法則墮于斷常也。言菩薩不解者。直雲因人不知果其言易信。今明如涅槃雲。十住菩薩有所住故見不了了。諸佛如來無所住故見則了了。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第四釋唯佛能解章門。無漏不思議者。上明二乘無漏者。猶是成實毗昙無漏。今總上二乘及菩薩皆名有漏。以有所得心未淨故。今無此諸漏故雲無漏。不思議者。心行斷故不可思。言語滅故不可議。以佛智慧不思議故凡聖大小所不能解。則釋上義也。下半偈明唯總別二佛所能解也。
舍利弗當知下第二大段分明略說。對前仿佛故雲分明。形後廣文稱爲略說。此文接上來者。上明九道衆生不解佛智十方佛能解。恐二乘人自絕不生信受。故今略明權實二智令其生信。故有此文來也。就文爲二。初就諸佛以顯一。次約釋迦以開叁。二章各叁。初章叁者。第一半行標諸佛說同。次半行勸信。後半行正顯實。諸佛語無異者。以理既不二。教表于理故教亦無異。又佛恐時衆疑昔叁今一語有差別。是故今明佛語無異。又昔說于叁非是真實可有迥異。今一乘既是真實則語無迥異也。當生大信力者。昔信叁乘名爲小信。今信一乘名爲大信也。要當說真實者。諸佛說法適緣不同。或始終俱小或初後並大。或始小終大或初大後小。究竟而言。在于後時必定說大。以無有永住四乘必當成佛。是故在後要說一乘。斯事則決定故言要當也。次約釋迦以開叁者。初一偈明所對之人。次半行正開權。後半行釋開權意。言處處著者則叁界處。以衆生著叁界處故假說叁乘引之令出。蓋是爲出叁界故明叁乘。不言道理有叁說于叁也。又有此文來者。時衆疑雲。道理既無叁。何故說叁。則釋雲爲衆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故說叁也。爾時大衆中下第二大段執動疑生申疑致請。就文爲二。第一明生疑。第二明請說。初文有二。前明疑衆如文。各作是念下第二明衆疑。就衆疑爲叁。一牒今二騰昔叁今昔互相疑。何故殷勤稱歎方便者。上佛具歎權實今偏疑方便者。正用方便破二乘執叁乘是實故也。又欲前明開方便門後示真實相。故前疑方便也。又逐近生疑。上偈文最後雲佛以方便力示以叁乘教。今接此文故前疑方便也。而作是言者此牒上內證實智也。有所言說者牒上智慧門難解也。此二句牒上所不解之法。一切聲聞辟支佛者牒上不解之人。佛說一解脫者第二牒昔也。昔說叁乘同斷煩惱得有余一解脫同滅身智得無余一解脫也。而今不知是義所趣者第叁正明今生疑。疑有叁。一疑教二疑人叁自疑。疑教者今昔互相疑也。昔說叁乘所得同。今說大小乘優劣異。昔說叁乘所得同大小俱真實。今說大小優劣異大實小是權。未知昔非而今是。爲今非而昔是。爲今昔俱非。爲今昔並是。故雲而今不知是義所趣。二疑人者。所說之教既相違。能說之人應是魔也。叁自疑者疑所得法。如身子雲。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爲是究竟法爲是所行道也。
問。上具動叁乘之執生叁乘之疑。故佛以方便力示以叁乘教。下文雲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今何故唯二乘生疑不明菩薩疑。
答。以此文責光宅。既明別有偏行六度菩薩。足二乘爲叁者。何故不明菩薩疑耶。若言略故不說者。菩薩正爲偏執之大。何故略大而存小耶。又下叁周中皆明叁根聲聞得悟。不明菩薩受解。以此推之。知無偏行六度之人也。今所明者。二乘人昔有自保究竟之執。忽聞叁非究竟是故生疑。所以此中列之。菩薩之人無有此執。是故今文不列菩薩疑也。
問。若爾何故雲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耶。
答。下明菩薩疑者。玄意中已釋此義。非是自執究竟聞非究竟是故生疑。但疑如來昔何故說叁今何故說一。以菩薩疑與二乘疑異。聞上略說疑心已除。故此中不列。又上偈中唯告二人。一者聲聞二求緣覺衆。故但二人生疑爾時舍利弗下第二身子騰疑致請。
問。現瑞何故彌勒生疑。正說之中身子騰請。
答。現瑞通表說一經因果之義唯佛能了。故窮學未知。所以疑也。正說中偏對身子。是執異之端故生疑致請也。
問。何故須請耶。
答。法華論明有叁種義。一者欲令大衆推覓甚深佛境界故。二者欲大衆生尊重心畢竟欲聞故。叁者欲令增上慢人離席而去故也。然始終爲論。有叁止叁請。言叁止者。第一歎法深妙通明九道衆生不解唯佛能解故止。九道者六道及叁乘人也。第二明凡夫人天驚疑故止。第叁明增上慢二乘人誹謗故止。此謂人天乘及聲聞緣覺四種衆生聞說一乘不能信受。所以然者。人天起愛二乘起見。愛見障隔正觀故不信一乘。又人天著生死樂二乘著涅槃樂。皆是保于小樂不堪受佛樂故須止也。又人天滯有二乘著空。二見在心不堪受中道法。是故止也。
問。上何故明九道衆生不解故須止。今但明四乘不解故須止耶。
答。上歎佛智甚深。除佛以下九道衆生悉不能測量佛智。是故須止。今將說一乘。四乘衆生不能信受。是故須止。言叁請者。第一有疑故請。第二明大衆過去世種善根聞即不生疑故請說。第叁明大衆現在有堪聞之德聞必信受是故致請。然既有叁請叁止則應不說。但初止在于請前故唯有二止。酬第叁請則便說也。叁請二止則爲五段。就初請文凡有二別。初辨生疑。次明正請。生疑之中前明衆疑次自疑如文。而白佛言下申疑致請則爲二別。長行與偈。長行中前申疑次請決。就申疑中前申自疑後申衆疑。申自疑中前疑今次疑昔。
問。何故稱爲第一方便。
答。唯佛獨有善巧。十地已下雖有化物之能未窮善巧之極。余人所無故稱第一。又佛乘爲第一。昔說叁乘爲令悟一。則與第一爲方便故名第一也。
問。前明疑中何故初明衆疑後序自疑。今申疑中前自疑後騰衆疑耶。
答。上明欲示先人後己。今辨要先自解縛然後解他人。今者四衆下第二騰衆疑也。唯願世尊下第二請決爲二。初正請。世尊下騰所請事。正以甚深是故請耳。若是淺近我亦知之。不請說也。就偈文爲二。初八行頌生疑。次頌請決。初文又二。前叁行半牒所疑事。次四行半正明生疑。慧日大聖尊者。請說之中皆有叁歎叁請。初文明慧日大聖尊者。歎佛有堪決疑之德。日有二義。一能滅無明之闇。二能顯一實之理也。此衆會中凡有叁聖。一五通諸仙謂下聖也。二諸羅漢等謂中聖也。叁法身菩薩謂大聖也。佛于叁聖中最大故言大聖尊。若非大聖無以能決叁聖之疑也。如象沒泥要須象拔之。久乃說是法者。上歎決疑人。今歎法爲希有也。自說得如是下正牒所疑事也。初牒自說自歎二種章門。次釋二章門。自說得如是等叁句牒自說章門也。不可思議法者牒自歎章門也。道場所得法下釋二章門也。初有五句。釋自說章門。次有叁句。釋自歎章門。初半行偈明佛自說實智。我意難可測下明佛自說權智。無問而自說者。此句結成上義也。以初從定起時無人能問佛權實二智故佛自說也。自歎叁句中初句明自歎因。下兩句明自歎果。佛初從定起自說所得權實二智。自歎所行因果。身子欲爲大衆釋佛自說自歎之意。明佛初從定起時無人能問無人能歎是故如來自說自歎也。無漏諸羅漢下第二次辨生疑。又開兩別。初頌衆疑次頌自疑。頌衆疑內又開叁別。初一行頌聲聞衆疑。次半行頌緣覺衆疑諸天龍鬼神下頌凡夫衆疑。此叁衆則爲次第。聲聞衆中有…
《法華義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