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堅著于五欲者。起愛之處。出所愛事也。癡愛故生惱者。所以愛五欲者。由癡故起愛也。如涅槃雲诳故生貪。如淨名雲從癡有愛則我病生。惱者。明從愛因生于現惱。所謂以愛因緣令身心惱。或自惱惱他故也。故癡是愛因。惱爲愛果。以諸欲因緣下。上明生惱謂現報也。從此以下明生後二報也。就文爲二。初辨通報次明別報。初半行明得生報。下半明後報也。既語輪回。則叁報相續也。受胎之微形下。第二別明受報謂人報也。所以偏明人報者。佛生人中多化人故也。人報具于八苦。上半略明生苦。以生苦爲八苦之初。下半總明衆苦也。世世常增長者。細論胎內時分不同。爲世世增長。又大期爲一世。生生常如此。即從今生生後世是增長義也。
問。衆生托胎何故有男女不同。
答。父精多母精少則成男。母精多父精少則成女。父母等精者則成黃門二根也。入邪見稠林下第二明起見。就文亦二。初明見因次明見果。入邪見稠林者。此中有一見二見乃至六十二見。言一見者。總名外道諸見爲一邪見。邪見衆多譬如密林。故雲稠林也。若有若無等者此明二見也。智度論雲。愛多者著有故起有見。見多者著無故起無見。又雲四見多者著有。邪見多者著無也。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者。明六十二見。大品譬如我見攝六十二見。則我見爲六十二見本。大品又雲一異爲本。此經以有無爲本。此叁不相違也。由計有我故生諸見。則我爲其本。以有我故計我與陰一我與陰異。故以一異爲本。我與陰一則陰滅我滅。便起斷見。我與陰異則陰滅我存。故起于常見。斷常則是有無。故以有無爲本。有無謂邊見。爲六十二見本。我爲邊見之本也。六十二見者。大品佛母品開十四難爲六十二。十四難者。神及世間常無常等四。神及世間邊無邊等四。死後如去不如去等四。合爲十二。及身與神一。身與神異合爲十四。常無常內約五陰作之。一陰具常無常四句。故成二十。邊無邊亦約五陰。故成二十。如去不如去亦成二十。合爲六十。一異爲本合爲六十二。又釋即色是我。離色有我。我住色中。色住我中。一陰有四。五陰二十。約叁世爲六十。斷常爲本合六十二。十六爲即陰。四十六爲離陰。又釋一陰上計有無二種。五陰便成十見。叁世爲叁十。凡夫五陰有叁十見。聖人五陰亦叁十。合有六十。涅槃非叁世攝。但計涅槃有無二合成六十二見也。
問。五見攝六十二見不。
答。我見爲六十二見本。邪見撥無。而六十二計有故不攝邪見。見取以六十二見爲第一。戒取謂六十二見爲道。則四見非六十二攝。而六十二見屬邊見也。深著虛妄法者。前明從愛起見。今從見更生于愛。虛妄法者謂諸見也。深著此見故名愛也。又佛初出世不能頓拔此見則說一乘故名深著。又既以此見爲好。則爲是于見上更生見。謂見取見也。我慢自矜高者。恃此諸見舉我自高也。即顯諸外道佛初出世不受一乘之道故也。谄曲心不實者。上來從正使生正使。今從正使生于纏垢。谄即六垢之一也。雜心雲從見生谄垢。以起見必是利根人。方能谄曲。鈍人不能也。上明我慢不受佛化。今明谄曲化彼門徒。于千萬億劫第二明見所得果。以愛爲受生之本故下招六趣。見乖于正理故上隔叁尊。是以二文明愛見果異也。如是人難度者。總此愛見衆生難可以一乘法度之。
問。此敘何處愛見衆生。
答。佛初出世有此愛見衆生。故不得說一乘也。是故舍利弗下第叁明不得說一故方便說叁也。說諸盡苦道謂道谛也。示之以涅槃即滅谛。略舉出世因果。
問。上雲起邪見衆生千萬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今雲何得爲說涅槃耶。
答。住此邪見則不得聞。但此邪見衆生過去曾習小乘有小根性。中途起于邪見。以小機將發邪見正傾故得爲說小教。我雖說涅槃下。第四明雖複說叁終爲顯一也。初句開方便門故雲非真滅也。諸法從本來下。有人言。涅槃有叁種。初教以灰斷無爲爲寂滅。般若教以四谛平等爲寂滅。此經明寶所俗外涅槃爲寂滅也。今是辨因之時未得明言說寶所之滅。且用大品經滅以斥彼事斷無爲。有人言。萬善之法本來寂滅無叁乘之相故雲寂滅。今明此二都非釋也。今文正簡大小二涅槃也。小乘之滅非是真滅。大涅槃滅方是真滅。所以然者。小乘前有因果二患。故滅之以得無爲。則是斷常二見。故大品雲。若法前有今無。諸佛菩薩則有過罪。今對小乘非真滅故明因果兩患本來寂滅。則是大涅槃滅也。
問。今明一乘何故乃辨大小二涅槃異耶。
答。良由今果異昔果故。得今因異昔因耳。又昔小滅非真滅今大滅是真滅。方得勸舍小滅以求大滅。蓋正是一乘之大宗也。
問。大小二涅槃有幾種異。
答。此經始末凡有叁異。一小乘滅狹。但滅四住及分段生死。大乘具滅五住及二死。此經現譬喻品末。故彼雲。但離虛妄名爲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二者小乘前有煩惱及以身智。然後滅之故非本來寂滅。大乘明煩惱及以身智本性寂滅不複更滅。故大品雲。若法前有後無。諸佛則有過罪。二乘前有今無。則是過罪之人。故涅槃雲。若以聲聞言無布施。是則名爲破戒邪見。則其證也。叁者二乘但見于空不見不空。即但見于滅不見不滅。大乘明見空及與不空。則是具見于滅及與不滅。故譬喻品雲。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則是滅義。又雲悉與諸佛禅定智慧。謂不滅義也。故法華論雲。正以大涅槃爲一乘也。
問。大品等經已明本來寂滅。何故聲聞不得悟耶。
答。大品雖明本來寂滅。未開小滅非真滅。是故聲聞不得悟也。今明小滅非直滅。則開方便門。本來寂滅相。謂顯真實義。是故聲聞方得悟也。我有方便力下第叁勸信門。初偈重牒所信之法。第二偈正明勸信也。初偈上半寄釋迦以明權。下半就諸佛以顯一。第二偈上半誡令除疑。下半勸信佛語。過去無數劫下第二頌引證門。頌叁世佛則爲叁段。上長行一一佛皆有叁門。一化主二教門叁徒衆。今還頌此叁也。上半乃舉多劫多佛者。良以一劫一佛未足爲證。故舉多劫多佛生衆生信心。下半明諸佛化儀不同而同說一乘之道也。如是諸世尊下第二頌上教門。上長行略但有一周明教門。今偈頌廣開爲二周。第一就法說門明教意。第二就神通門明教意。二門各叁。初門叁者。一行明說教。半行明教意。半行明益緣。又諸大聖主下。第二一行半就神通門明教意也。亦開叁別。一行辨知機。一句現通。一句明現通意。更以異方便者。有人言。上明叁乘方便。今明人天乘異上叁乘故名異方便。有人言。上明小乘方便。今明大乘異上之小故雲異方便。今謂不爾。前文明說法爲方便。今文不雲說法。乃是神通。神通異上說法名異方便。以說法現通略攝過去諸佛教門事盡。直明若說法若現通皆爲顯一乘也。
問。雲何現通。
答。如昔滅火伏龍令外道心醉。今放光現瑞使內侍發請。則其事也。故序品雲。今相如本瑞是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即此文之意也。
問。前明說法方便與神通方便何異。
答。今文現通開發正說之由漸故名方便。前明說法門以無叁說叁故名方便。第一義者一實之道。理極莫過爲第一。深有所以稱爲義也。若有衆生類下第叁頌長行禀教之衆。就文爲叁。第一明于過去世佛現在時修行得益。第二明于過去佛滅後修行得益。第叁雙明二世修行得益也。教門不出說法現通二種。修行不出叁時不同。此意欲攝過去能化所化事盡也。上長行初明聞法終得種智。今此偈頌前明修行終皆成佛。初則是六度行也。以六度是成佛之本故初說之也。種種修福德者四乘之行也。諸佛滅度已下第二明佛滅度後修行成佛。就文爲五。第一明見佛涅槃起戀慕心故得成佛。二明供養舍利。叁明起塔。四明造像。五明叁業供養故得成佛。此五則成次第。初見佛涅槃心生戀慕。涅槃已後爲供養舍利。供養已後次明起塔。欲表代尊像故須造像。造像竟次辨叁業供養也。言若人善軟心者謂戀慕心也。又則是信心。隨順諸佛不違教門故名善軟也。諸佛滅度已下第二明供養舍利。起萬億種塔下第叁明起塔。外國名塔婆或名偷婆或名數鬥婆。此雲方墳亦名冢也。增一阿含雲。有四事得梵福。一無塔處立塔。二和合聖衆。叁修治破寺。四佛初成道請轉*輪。梵福者。四天下衆生至六欲天不及一梵天福也。廟者貌也。寺塔供養對之如神在有狀貌也。木樒者。形似白檀微有香氣。長安親見之。若人爲佛故下第四明造像。優婆塞經不許用膠。有釋雲。不許用皮膠。得用木膠。有釋雲。開遮有異意也。若人于塔廟下第五明叁業供養。于諸過去佛下第叁合明二世修行成佛。聞是法者。則是聞上來所說法皆得成佛也。
問。低頭舉手善雲何成佛。
答。昔竺道生著善不受報論。明一毫之善並皆成佛不受生死之報。今見璎珞經亦有此意成論師雲。一念善有習報兩因。報因則感于人天。習因牽性相生作佛。今明此義並成難解。經雲有所得善不動不出。凡夫習因之善既有所得。雲何得成佛耶。則以此言還責生法師也。今明善因有受報不受報義。有所得善受有所得報。無所得善受無所得報。謂受報義也。有所得善不受無所得報。無所得善不受有所得報。謂不受報義。故大品雲。有所得善不動不出。無所得善能動能出。即是證也。
問。人天善根既是有所得。雲何此經明皆成佛耶。
答。人天善根蓋是得佛之遠緣。故雲成佛耳。大品明其近不取其遠。故無所得善能動能出。有所得善不動不出。此經近遠通說故並雲成佛。
問。人天善根雲何遠成佛耶。
答。人天善根有二種。一者習因二者報因。報因則感人天身。以有習因值佛菩薩。聞說大乘生一念無所得信。此無所得信是佛道種子。藉前有所得生後無所得。故智度論雲。有所得者是無所得初門。故雲是遠緣。
問。此習報二因與成論師解何異。
答。彼明一念善具二因。今明有所得善前後相生義自是習因感報之義是報因。此之習報並是不成佛。故法華論釋。童子聚沙爲佛塔皆已成佛者。要是發…
《法華義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