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義疏▪P25

  ..續本文上一頁菩提心方得成佛。非謂凡夫善根及決定聲聞善根得成佛也。中論雲。雖複勤精進修行菩提道。若前非佛性終不得成佛也。

  問。既是有所得善根。雲何能生無所得耶。

  答。有所得若決定性者不能生無所得。良由諸法無決定性故。值佛菩薩悟此有所得本無所有便生無所得也。

  問。無所得亦有習報二因不。

  答。亦有二因。習無所得生無所得亦是習因。行無所得因感無所得報稱爲報因。故大品雲。報得無生法忍報得六波羅蜜。

  問。何故雲皆已成佛道耶。

  答。佛照過去衆生修行善根已得成佛也。

  問。今明過去佛教意。與前偈明釋迦自開宗辨。教意何異。

  答。上正明二乘衆生並皆成佛。今通明五乘衆生並皆成佛。以破昔謂行五乘之因別得五乘之果。是故今明因無異感果無別酬故並皆成佛。所以前明二乘成佛後明五乘成佛者凡有二義。一者此教之興正爲二乘。傍及人天。故前明也。二者舉人天乘破二乘保執義。佛言我以佛眼見過去。人天一念善根尚並已成佛竟。故知無有灰身滅智同于大虛畢竟永住二乘不成佛也。未來世諸佛下第二頌上未來世諸佛。就文凡有二周。第一略頌上叁事。第二廣釋未來諸佛教意。二門各叁。初門叁者。半行頌化主。一行半頌教意。半行頌禀教得益也。諸佛本誓願下第二廣頌未來教意。亦開叁門。初一行辨本願。願爲明一。次一行辨說法。爲明一。次兩行就諸佛所證。爲明一。初二偈如文也。諸佛兩足尊者第叁舉所證明一。上過去佛門通說有得無得一切諸善並皆趣成佛。今文但示根本無所得善方乃成佛。則釋成上義也。兩足尊者。或以戒定爲二足。或以權實爲二足。或以福慧爲二足。或以解行爲二足。此皆內德之二足也。外形以天人爲二足。佛是天人二足之尊也。知法常無性者。知一切法無自性也。而言常者。非是破性故言無性。性本常無故雲常無性也。佛種從緣起者。種子有叁。一以一乘教爲種子。故譬喻品雲斷佛種故。則是破教也。二以菩提心爲種子。故華嚴雲下佛種子于衆生田生正覺牙。叁以如來藏佛性爲種子。今初偈正以菩提心爲種子。上明無性。今辨因緣。佛種者則是無所得菩提心爲佛種子也。此菩提心假緣而起。起則發也。是故說一乘者。以菩提心假緣而起故。佛爲說一乘令發菩提心。一乘教則是發菩提心緣也。又明唯有一乘無有二乘。則菩提心唯有進無有退路也。是法住法位者。上明菩提心爲種子。今明本有佛性以爲佛種。若無佛性。雖說一乘教及發菩提心。終不得成佛。是故須明佛性也。凡有叁句。初半偈正敘佛性。謂法住法位。法住法位是佛性異名。亦是一乘別稱也。世間相常住者。世間衆生本有佛性故佛性常住。故壽量品雲。如來如實知見叁界之相。無有生死乃至非實非虛。則是如來藏法身常住也。于道場知已者。第二句明知佛性。謂坐道場時始見佛性也。導師方便說者。第叁句明說佛性。然佛性絕四句超百非實不可說。但無名相中爲衆生故假名相說。故雲方便。此異上叁乘方便。亦異神通方便。故此經有多種方便也。天人所供養下第叁頌現在佛門。凡有二周。一行半略頌上叁事。一行頌化主。一句頌所化。一句頌教門。知第一寂滅下。第二叁偈廣頌上叁事。初一行明叁種*輪。知第一寂滅謂根本*輪。以方便力故謂枝末*輪。則從本起末。其實爲佛乘謂攝末歸本*輪。知衆生諸行者。第二兩偈廣明枝末*輪。今我亦如是下。第叁兩行偈明釋迦順同門。兩偈爲二。初偈順同諸佛明攝末歸本*輪。第二偈順同諸佛明從本起末*輪。攝末歸本謂攝用歸體。從本起末謂從體起用。此二雖略攝教事周。安穩衆生故者。凡夫滯有住在叁界火宅。二乘著空未免五百由旬惡道。悉非安穩。故中論雲。淺智見諸法若有若無等。是則不能見滅見安穩法。今說中道一乘令離凡夫二乘有無二見。故名安穩。以種種法門。出安穩之方令入于佛道置安穩之處也。第二偈中上半知機。第叁句說教。第四句得益。舍利弗當知下。自上已來頌一乘真實門竟。今是大段第二頌叁乘方便門。上長行文略總辨諸佛出五濁世方便說叁。今文廣釋之。明釋迦出五濁世。一期所化凡有四門。第一居法身之地見五濁衆生有苦無樂故起大悲心。第二悲心內充以本垂迹。初成道時欲說一乘拔物極苦與其極樂。但聖雖能授物物不能受。是故息一化。第叁既不堪受一化故。于一佛乘方便說叁調柔其心。第四明會叁歸一。此之四門皆起五濁。故是釋上五濁章門。初見五濁故起大悲心。以有五濁不堪受一化。由有五濁故方便說叁。五濁障消故後爲說一。是故四章皆起五濁也。

  問。何因緣故但明四章耶。

  答。釋迦出五濁世。一期始終唯有此四門。譬如父母見子病苦初深生愍恻。二者則欲以妙藥授之令子病頓差。但子病重不堪服藥也。叁者既不堪授妙藥權以粗藥治子重病。四者重病既除還堪授妙藥病便除差。父除子身病唯此四門不得增減。佛治衆生心病亦唯此四不得增減。是故一期出世但明四門也。非但釋迦一期出世備此四門。一切諸佛亦不出此四門。然此四門則爲後火宅四譬爲本。初門爲生後長者見火譬。第二門生後救子不得譬。第叁門生後叁車救子得譬。第四門生後等賜大車譬。然前後法譬其文相主。唯有此四不應更複生于異釋。若言有十譬本六譬本。並不與文相應。末世既不見佛意。唯依佛爲師不應生穿鑿也。

  問。後譬既有六。今雲何但有四耶。

  答。前長行明五濁但有一章。今偈轉勢說法遂有四門。此品法說有四。後品譬說明六。亦是轉勢說法。若言後說還同前者。叁周之經是一周意。蓋是講經師大失也。至譬喻品當廣說之。

  問。此之四門具幾種身。

  答。具叁身也。初明居法身之地見物有苦無樂起大悲心。次初成道時爲諸菩薩說華嚴教。則盧舍那身。第叁門爲諸聲聞說叁乘教。謂釋迦身也。初謂佛所見身。次是菩薩所見身。後是二乘所見身。又初是法身。次是應身。後是化身。第四門聞一乘了悟始終教意。具有叁身。故法華論釋壽量品具明于叁身。

  問。此之四門具幾種教。

  答。此之四門具足叁教。如來居法身之地照五濁衆生一期始終根性應具堪聞叁種教門。次以本垂迹爲衆生故說叁種教。初成道時爲諸菩薩說根本*輪。第二門不堪受根本*輪故從本起末明枝末*輪。第叁門會叁歸一故明攝末歸本*輪。

  問。既有叁種*輪。亦得明叁身不。

  答。亦得爾也。初爲諸菩薩現盧舍那身則根本身。次明二乘不堪見此身故隱本垂迹起枝末身。故信解品雲脫珍禦服著弊垢衣。第叁既立一廢叁。亦息迹歸本。則應雲脫弊垢衣還著珍禦服也。故教既有叁身亦如是。就此四門各有叁段合成十二章經也。初門叁者。第一明能見。二明所見。叁起悲心。我以佛眼觀者明能見也。五眼有二門。一就應身論五眼。佛托父母身故有肉眼。次在道樹下得于四眼。以有遠見故有天眼。照叁乘根性故有法眼。照于實相故有慧眼。照佛境界故有佛眼。次就法身論五眼者。照五種境界故有五眼。照障內境名爲肉眼。照障外境名爲天眼。余叁如上。

  問。若約五境論五眼者。今照六道應是天眼。何故名爲佛眼耶。

  答。五眼有二門。一者因中名四眼。果地名佛眼。謂人有肉眼。天有天眼。聲聞慧眼。菩薩法眼。佛有佛眼。故四眼入佛眼中悉名佛眼。今是因果相對故言佛眼見衆生不名天眼也。佛眼中約境論其五用故。有五眼者見六道衆生則屬天眼也。又佛眼無所不知無所不見亦見六道衆生也。

  問。五眼得名凡有幾種。

  答。肉慧兩眼就體得名。以肉爲眼故名肉眼。以慧爲眼故名慧眼也。法眼則從境立名。以其見法名爲法眼。天眼佛眼得名不定。所以然者。天眼得名凡有叁種。一從人立稱。又從義得目。諸佛菩薩名爲淨天。生在人中報得眼根徹見大千世界。從彼淨天以立其名故名天眼。二者就趣得名。始從四王上至非想通是天趣。生彼天中報得眼根能遠照矚故名天眼。叁者從因受名。如地持說。一切禅定于叁住中名爲天住。依此天住修得淨眼。從因得名故雲天眼。佛眼得名凡有二種。一從人得名。佛是人名。人有此眼故名佛眼。二佛名覺。則此覺能照故名爲佛眼。

  問。五眼以何爲體。

  答。若據法身以智爲體。智有五用故名五眼。若就應身天肉既是報名。則以色法爲體。余叁以智爲體。若言天眼通。依毗昙義亦以智爲體。

  問。五眼與華嚴十眼雲何相攝耶。

  答。言十眼者。一是肉眼見一切色。二是天眼見諸衆生死此生彼。叁是慧眼見諸衆生根性差別。四法眼見諸法真實之相。謂見諸法第一義相。五是佛眼見佛十力。六是智眼分別了知一切種法。七是明眼謂見一切諸佛光明。八出生死眼見涅槃法。九是無礙眼見一切法無有障礙。十是普眼謂見法界平等法門。初一是前肉眼亦兼天眼。見粗細遠近是天眼故。第二天眼是前天眼。第叁慧眼.第五佛眼.第六智眼.第七明眼.第八出生死眼.第九無礙眼。此之六種是前法眼。第四法眼是前慧眼。見真谛故。第十普眼是前佛眼。普見平等真法界故也。見六道衆生者第二明所見。就所見內爲二。初總明見六道。次別明見有無也。

  問。大品雲五眼不見衆生。今雲何言見。

  答。淨名經雲。有佛世尊得真天眼。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不以二相者。見宛然而無所見。雖無所見而無所不見。故見不見不二。大品明見無所見。此經明不見而見。故不相違。

  問。既見六道。與六道見何異。

  答。佛見不六而六。知六無所六。六道作六六而見。故壽量品雲不如叁界見于叁界。華嚴雲。隨順衆生故普入諸世間。智慧常寂然不同世所見也。又衆生有二。一顛倒性衆生。二因緣假名衆生。大品明不見者。道理之中畢竟無性實衆生故不見。此經明因緣衆生故佛眼見。故前文具二義。人天兩足尊知法常無性即是不見性義。佛種從緣起謂見因緣義也。又中論雲。諸法無決定性。佛有無量方便。或說一切實不實等四句。亦應雲法無決定性隨衆生…

《法華義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維摩經義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