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故或說見不見等四句。故論雲。諸佛或說我。或說于無我。諸法實相中非我非無我。亦應雲諸佛或說見或說于不見諸法實相中非見非不見。貧窮無福慧下第二別明見有無。初明見無謂無福無慧也。然雖行有所得福慧。望道言之。終是無福慧耳。故大品雲有所得者無道無果。入生死險道下此明見有也。上見無福無慧有二種無。今見苦果苦因二種有也。初明見苦果。亦乘上文以無福慧資糧故入生死險道致令衆生苦果相續也。深著于五欲者此明見苦因也。又前入生死險道行苦因得苦果。今于苦果上更造苦因。苦因有二。初愛次見。深著于五欲者正是愛也。叁界煩惱通名爲欲。以染著性。故成論雲羅漢斷叁界欲也。言深著者。以有所得見五欲決定有實。然後著之。所以爲深也。如牦牛愛尾者。牦牛以癡故愛尾。衆生以癡故起愛。又由愛尾故爲人所得而遂害之。故愛尾是害身之具。衆生愛五欲故備受衆苦。故龍樹傳雲。欲爲禍本。衆惡之原。敗德危身皆由此起。吾若得脫誓當出家也。以貪愛自蔽者。上明由癡起愛。今明愛功用也。愛有二力。一感生死苦。二迷境障智。前明入生死險道。謂感生死苦。今明迷境障智。以愛覆心所以障慧。盲瞑無所見。謂迷境也。不求大勢佛者。深著五欲謂病人也。大勢佛者佛有大勢力能斷衆生愛病。謂良醫也。斷苦法者謂平等大慧則良藥也。衆生以愛覆心盲無所見。不知貪愛是病。又不識佛爲良醫法爲妙藥也。深入諸邪, 見下第二明見因。以苦欲舍苦者。如諸外道計叁界苦爲涅槃。檀提婆羅門指腹爲涅槃。則計欲界苦爲涅槃。阿羅羅外道計無想爲涅槃。即計色界苦以爲舍苦。郁頭監弗計非想爲涅槃。則以無色苦而欲舍生死苦也。即是釋上邪見義也。此是通邪見。于五見內非樂淨見樂淨。是獨頭見取也。
問。計生死爲涅槃。爲迷生死爲迷涅槃耶。
答。正迷生死爲涅槃。如迷機爲人。爲是衆生故下第叁明起悲也。遠悲者。愍其無福慧二善有苦因果兩惡。近悲者。悲諸外道計非道爲道道爲非道也。我始坐道場下。第二以衆生有五濁故初成道時一乘化不得也。上既大悲內充。今明方便外救。但聖人雖能救物不能受。就文亦叁。第一明不得說一乘。第二諸天勸請。第叁違請。初文又叁。半行明思惟處。次半行明思惟時。後一行半正明思惟事也。我始坐道場者。摩竭提界寂滅道場初成正覺也。觀樹亦經行者。有人言。因名以表意。樹者欲樹立衆生于大乘善根也。行者欲表如來必行樹立之事也。有人言。如來在此樹下成道。念于樹恩故觀樹也。行者向爲取道故坐。今得道竟是故經行。即欲行善利物報樹恩也。解雲此解出經。有人言。此是隨從世法。即世界悉檀也。世人思惟凡有二種。一觀物思惟。二經行思惟。今隨從世法亦作此二。注經雲。樹以靜爲體。行以動爲相。欲發思惟之兆決語默之機也。于叁七日中者第二明思惟時也。彌沙塞律雲叁昧七日。此與十地論同。
彼論問雲。本爲利物成道。何故七日思惟不說。
答。雲顯示自受大法樂故。顯已法樂爲令衆生于如來所增長愛敬心故。複舍如是妙樂悲愍衆生爲說法故。此則初七日不說第二七日方始說法。此經明過叁七日方說。律中及薩婆多傳過六七四十二日方說。十二由經成道竟第二年方度五人。則一年不說。智度論雲五十七日不說法。或可則是五十七日。或是五十個七日。計近一年。與十二由經相應。適緣見聞。不須會也。薩婆多論雲。何故六七四十二日不說。一者梵天未來請故。又陳如等善根未熟故。又前自安身然後始說故。又令衆生生尊重故。今明如來久知應說不說。但爲示法深妙衆生鈍根隨從世法故。示叁思而後說耳。七是一數之窮。叁思是俗之常法。故有叁七之言也。
問。七日雲何是一數之窮。
答。內外之法七日改異。胎內七日則變。揣食之身七日不食便死故也。思惟如是事下第叁明思惟事。有人言。初七日思惟佛智微妙。二七日思惟衆生鈍根。叁七日思惟不可以妙慧授鈍根也。有人言。初七日欲法說一乘無機即止。二七日思惟欲譬說一乘無機即止。叁七日欲宿世因緣說一乘無機即止。以覓下中上叁機悟一乘不得故叁七日也。又雲初七日以勸門說大乘不得。二七日誡門說大乘不得。叁七日誡勸合說不得也。今明如上辨。隨從世法故有叁七之言。我所得智慧者。今文直出所思惟之叁事。一佛慧微妙。二衆生鈍根。叁不可以妙慧授鈍根。佛慧微妙者。非愚非智絕觀絕緣故稱微妙也。衆生諸根鈍者明慧根鈍也。著樂癡所盲者。非直鈍根。複有二失。一者著樂所謂愛也。二愚癡謂無明也。毗婆沙雲。譬如人縛其手足以物覆眼安蕀林中不能得出。衆生爲愛所縛無明所覆故不能出生死稠林。如斯之等類下第叁不可以妙慧授鈍根也。爾時諸梵王下第二諸天請說。就文亦叁。初一行半明能請之人。次一句明請之儀則。後一句正明請。智度論雲。諸天儀法不同。淨居天勸令出家。四天王奉缽。梵王請轉*輪。
問。佛爲衆生故出世自應說法。何事待請耶。
答。論雲佛雖不須請而令請者獲福。七卷金光明雲。請佛轉*輪能滅謗十二部經罪。又先請後說諸佛法爾。又不請而說則外道譏呵。又外道多事梵天。梵天既請則外道心伏。又若不請而說則應答十四難。以待請方說故不答也。
問。何故諸天請不明人請耶。
答。天勝人故明天請。又人不能請。天有智慧知佛成道故明天請。又佛山林獨處成道。此中無人故人不請也。
問。大通智勝佛何故十六王子先請後方梵王請。今何故但明天請不明王子請耶。
答。注法華雲。前佛出好世紹父業濃。今釋迦佛出惡世子紹義薄也。我即自思惟下第叁明違請息化。就文亦叁。第一明假設欲說一乘。第二明無益有損。叁明息化。
問。上思惟與今思惟何異。
答。上明不可以妙慧授鈍根。今思惟假設受梵王請強說一乘者則有損無益也。衆生沒在苦下第二明無益有損。我甯不說法下第叁明違請息化。初以本垂迹說于一乘爲欲利物。今說一乘則無益有損。故舍應歸真名入涅槃。則無所損也。尋念過去佛下大段第叁明初成道時衆生既不堪受一乘故于一佛乘分別說叁。
問。佛爲自說叁乘。待請說耶。
答。依智度論雲。梵王初請說法。如來雲佛法甚深衆生鈍根違請不說。次梵王陳衆生有上中下根重請說法。佛受其重請故說叁乘。就文亦叁。第一明照衆生根性。二正說叁乘教。叁禀教得益。則生後叁車化子得譬也。初文有叁。第一明順同過去諸佛故說叁乘。第二受現在十方諸佛勸故說叁乘。第叁受勸即隨順五濁衆生故說叁乘。前二上同諸佛。後一下順衆生。即是叁因緣故說叁乘也。若取酬梵王請則有四緣也。初偈爲二。上半思惟古佛。下半明釋迦順同古佛道法一乘化衆生不得故于一乘說叁。釋迦信而好古宜順同之。作是思惟時下第二十方諸佛勸說叁乘也。就文爲二。第一稱歎。第二獎勸。初文爲叁。半行明十方諸佛現身。所以現身者。釋迦于一說叁合理稱機。則數感諸佛應現身。次半行安慰贊歎。安慰者。隱其實德以貧所樂法度衆生。此是忍苦之事。今隨從世法故須安慰。次稱歎者。設叁乘方便合理稱機。斯可歎也。次一行正出歎辭。事如文也。我等亦皆得下第二明諸佛自敘。則是獎勸。就文爲叁。第一明現在諸佛上同過去佛方便說叁。第二偈明現在諸佛下順根性是故說叁。第叁半行明說叁之意。舍利弗當知下第叁明釋迦歡喜受勸。就文爲二。初一偈明歡喜酬上諸佛稱歎。次偈明受勸酬上諸佛獎勸也。南無者歸命也救我也。歸命者以命歸投十方諸佛也。諸佛獎勸說于叁乘。則延衆生慧命。便是延釋迦命。是故釋迦以命歸投諸佛。諸佛勸說叁乘。既是救濟衆生。即是救濟釋迦。故稱救我也。複作如是念我出濁惡世下第叁順五濁衆生故說叁也。我即自思惟者。二章經始末有四思惟。不說一乘有二思惟。如前釋之。說于叁乘亦二思惟。所以有二思惟者。隨順世法再思方決也。又初思惟同古佛行。次思惟順今佛。又初思惟上同諸佛。後思惟下順根性。而言濁惡世者。雖有十方佛勸。若出好世亦不說叁。今自省釋迦。出于惡世故宜受勸說叁也。思惟是事已下第二正說小乘。文有七句。前明欲說叁乘時。謂再思已決宜應說叁。即趣波羅捺第二明說叁乘處。波羅捺此雲鹿林。昔在王以林施鹿故雲鹿林。毗婆沙雲仙人園。昔有仙人在此處住。因以爲名。又翻爲繞河城。城有水繞。今謂波羅捺是其通處。鹿林是其別處。迦毗羅國正是天竺之中央。諸國皆在四方也。波羅捺在迦毗羅之西相去九百六十裏。佛轉*輪處在波羅捺之北相去二十裏。樹名香淨。
問。何故住此處初說法耶。
答。衆生待時待處以得悟故聖人化之耳。處無定也。今明有二因緣故住彼處。一者毗婆沙雲有五處定。謂生處.出家處.成道處.說法處.滅度處。叁世諸佛常于此處說法故雲處定。
問。何以知處定。
答。佛未出世有轉輪王。將兵衆欲從此道過。而兵衆即住不行。空中雲此是古佛說法處王須避之。故知處定。二者五人退不還國。畏淨飯王誅之。進不給侍太子。謂佛無道。故頓止鹿林。毗婆沙雲叁人計苦行得道。二人計受樂得道。二人見佛苦行。便謂佛無道故往鹿園。叁人二年供養佛。後見佛食乳麋。複謂佛受樂故無道。亦舍佛往鹿園。佛受請竟則自念雲。甘露門開誰應先聞。自念阿羅羅郁頭藍弗聰明利根應前得道。諸天報雲。一仙命終已七日。一仙昨夜命終。佛複念雲誰應得聞。則知前五人應次受道。故往彼化之也。諸法寂滅相下第叁句將辨叁乘之權故。前明方便之本。方便之本即是佛所得法。故非觀非緣不叁不一。名不可以言宣也。以方便力故下第四句明從實起權。非叁非一權說叁也。爲五比丘說者第五句明所爲人也。言五人者。一陳如二十力迦葉叁頞鞞四跋提五摩男拘利。言比丘者。說法竟方有比丘。五人據其初比丘語其後。
問。何故前爲五人說法耶。
答。經出不同。一雲迦葉佛時有同學九人。四人利根…
《法華義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