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曰華光者。或可從時事以立名。如智論釋往生品明叁百比丘脫衣上佛舉手爲相得成佛時名爲大相。又千天子見佛土莊嚴而發淨心得記之時名莊嚴王佛。又釋舌相品雲。十萬億人見十方菩薩來以華供養而發心得記。故劫名華積。佛號覺華。如此皆因時事以立佛名。身子聞法華經最初領悟故。得佛時名爲華光。華即法華。光謂信解。境智合目故號華光也。
問。叁根聲聞悉悟法華。應並名華光耶。
答。身子最初得悟故受華光之名。例同阿若憍陳如最初悟無而生智慧余人後悟別受異名也。
問。諸經授記何故但授應身記不授法身記。
答。授應身記即是授法身記。修因既滿便證法身。方能以本垂迹。托淨穢國土成佛化人。但法身猶如虛空無所不在。引物不便故不授法身記。應身有國土徒衆化主教門。引物義便故記之也。國名離垢下第二明國土果也。然土未曾淨穢。由衆生心淨穢故土有淨穢耳。身子昔日無凡夫穢心。今悟一乘後離二乘之垢。既離凡聖二垢故得佛之時土名離垢。然心亦不曾垢淨。約迷故稱垢。約悟故稱淨。其土平正下。上標土名今出土體。文又二。前總明土體。次別明地處莊嚴。總明土體中又二。前明土體。次辨人物。離高下故稱平。非尖邪故名正。無穢惡名清淨。有衆寶爲嚴飾也。安穩下明人物也。離刀兵劫故爲安穩。離饑餓劫故爲豐樂。離疾病劫故爲熾盛。琉璃爲地者別明地莊嚴也。有八交道者別明道莊嚴也。此文從廣至狹凡有叁句也。初總明土。次別明地。後別明道。華光如來亦以叁乘教化下第叁明教門果也。以本願故說叁乘者此爲釋疑。方便品雲。諸佛出五濁惡世故說叁乘。身子今出于淨土。何故亦說叁乘。所以釋雲。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叁乘法。是則釋迦出穢土故說叁乘。身子以本願故說叁乘。各有其所以也。
問。身子何故本願說叁乘。
答。身子于叁乘中得悟一乘。還學釋迦故施此化也。
問。于淨土說叁化叁乘衆生不。
答。可具二義。一者被叁緣故說叁教。衆生往昔曾居穢土。備萦衆苦故厭之願滅厭之願滅而性不可回。雖生淨國稱其本性爲說叁乘。如厭釋迦之穢國生彌勒之淨土穢心雖改叁性不移故彌勒出于淨土亦說叁乘。二者身子之土雖無叁緣但爲菩薩傳化余方故說叁乘之教也。雖有二義以後義爲正。故下但列菩薩無叁乘衆也。其劫名大寶莊嚴下第四明時節果。釋迦名賢劫。賢者善也。此劫內有千佛善人出世。從化主立名故稱賢劫。今從所化菩薩受稱故名大寶。不以珠碧爲珍。但用賢哲爲寶。彼諸菩薩下第五明眷屬果。初標菩薩數。若欲行時下歎菩薩德。如是菩薩充滿其國者總結菩薩衆也。舍利弗華光佛壽下第六壽命果。除爲王子未作佛時者。如釋迦佛若道俗合論則年八十若論佛壽但有五十。今亦然也。
問。何故穢土佛壽短人壽長淨土佛壽長人壽短耶。
答。佛壽長短無有定相。但穢土感佛業弱故佛壽短。感生死業強故人壽長。淨土感佛業強故佛壽長。感生死業弱故人壽短。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下第七明紹繼果。此勸悅往生者心也。華光雖沒而堅滿續興則佛佛相次。豈可不願往生耶。號曰華足安行者。寶華承足安祥而行也。其佛國土亦複如是者。雖有異佛興世而淨土不改。亦是悅往生者之心也。是華光佛滅度之後下第八明住持果。大論佛法凡有四時。一佛在世時。二佛雖去世法儀未改謂正法時。叁佛去世久道化訛替謂像法時。四轉複微末謂末法時。今但舉初二攝末屬像也。
問。既是淨土何故有小劫起耶。
答。今但論時節小大。非叁災之小劫。就偈頌爲二。初正頌授記。第二釋授記意。就初爲叁。第一總標授記二釋叁結。總標如文。供養無數佛下釋授記也。初一行頌上行因。次八行頌得果。得果中初半行頌時節果。一行半頌世界果。二行頌眷屬果。一行頌化主果。一行頌壽命果。二行頌住持果。華光佛所爲下半行第叁總結也。其兩足聖尊下第二釋授記之意。所以授記者。令其自慶欣果行因也。不頌上教門及紹繼二果。偈與長行廣略互現。爾時四部衆下第二明大衆歡喜悟解。
問。此中四衆八部並是凡夫。上中下根爲屬何攝耶。
答。望經始終謂上品也。身子初領解既是上根。彼前得悟故亦是上根。
問。既是上根聞方便品何不即解見今授記方得悟耶。
答。聞方便品已仿佛玄宗。睹今授記驗理必爾。授身子記意在于斯。
問。凡夫初聞尚能領解。中下羅漢雲何未悟。
答。二乘自謂究竟。其病則重故由未得解。凡夫無有斯疾故初聞即悟。叁毒輕重則聖勝于凡。若信一乘難易則凡勝于聖。又此中凡聖多是權行影向。共弘道利人。自陳領悟用引物也。就文爲二。初總明大衆歡喜供養。次別明諸天供養稱歎。初文四句。第一明四衆八部列歡喜之人。見舍利弗下第二明歡喜之緣。心大歡喜下第叁正明歡喜。凡有二義。一者聞未曾有法心得悟解現生歡喜。二者見身子得記想已亦得預生歡喜。各各脫身下第四供養。信解之生本由佛說。仰感法慧故獻財上佛。比丘脫衣上佛者。大品叁百比丘脫衣上佛。論雲十二年前未製戒故不犯衣戒。今法華時成道四十余年以製衣戒。既聞一乘悟解得正法戒。衣是息世譏嫌戒故舍衣無罪。外國比丘但被袈裟內無別衣。今以衣施佛則是舍叁衣中一二也。露身但聞法踴躍。不以此事爲羞耳。釋提桓因下第二別明諸天供養稱歎。前明財供養次辨法供養。衣住虛空中者表心離有也。而自回轉者亦不停空表心離空也。既不染空有便解入一乘。又昔協異解于理爲背。今信理同則轉背成向。內心既轉外物亦回。又身既舞踴外物回轉。而作是言下第二明法供養。前長行次偈。偈爲二。初叁行半明聞法歡喜。次叁行預欣得記故歡喜。初領方便品。次領身子得記。蓋是一周之始終故領此二也。又初是聞法歡喜則籍法爲緣。後是見人得記故喜。謂假人爲緣。悟道之由唯有人法二緣。二文各四。初文四者。第一偈明昔小爲粗。第二偈歎今大爲妙。第叁偈歎今教爲希有。第四半偈正明領解歡喜也。五衆之生滅者古經爲立陰。釋道安雲。應雲五陰。非是立也。羅什後翻皆雲五衆。以五法和聚義稱五衆。又一一陰法各衆多故雲衆也。雜心雲積聚是陰義。即是羅什意也。生滅者通目四谛也。苦爲所生。集爲能生。斯則五陰生也。滅則是五陰滅。道爲能滅。故生目苦集。滅據滅道。言約義周巧說之謂也。
問。何故不言界入生滅。
答。界入含無爲。不得並雲生滅也。今複轉無上下第二對昔小歎今大也。問何故大品.思益.涅槃.法華皆舉昔教歎耶。答衆經並是舉小對大歎。故知諸大乘經顯道無二。不得作五時四宗之釋也。
問。雲何舉小歎大耶。
答。昔明五衆既是生滅。今明五衆則不生不滅。不生故非苦集。不滅故非滅道。故名一實谛即無生滅觀也。二乘既是四谛名生滅觀。
問。何以知此經明五衆不生不滅。
答。前文既明昔教說五衆是生滅。即知今教明五衆不生不滅。故方便品雲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又中論雲。爲聲聞人說十二因緣是生滅。爲菩薩說十二因緣不生不滅。故大小二乘有生滅無生滅二觀義也。
問。無量四聖谛亦有生滅。何得言小乘作生滅觀也。
答。菩薩了無量四聖谛亦本來不生不滅故無明體性本自不有妄想因緣和合而生。既言妄想因緣而生。有集爲能生苦爲所生。此即是無生滅生滅。雖生滅不生滅也。故與二乘不同。又言五衆生滅者。小乘人言五衆無常苦空無我。今略舉無常故雲生滅。又雲有觀爲生空觀爲滅故雲生滅。又二乘未得有余有煩惱生。得有余則煩惱滅。未入無余則身智生。入無余則身智滅。今明煩惱之與身智本自不生。今亦無滅。故智度論第十九複次雲。昔說五衆是生滅無常。今欲就異門說五衆不生不滅非常非無常。
問。何故聞一乘及受記而言五衆生滅耶。
答。此領開方便門顯真實義。昔明五衆生滅者此是方便說耳。今明五衆不生不滅者乃是真實說耳。以昔見五衆是生滅故守小迷大。今知本不生滅則改二執。
問。諸大乘經亦明五衆是生滅。故經雲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何得言五衆生滅是小乘耶。
答。智度論明四悉檀通十二部經八萬法藏。言五衆生滅者爲對治悉檀耳。若第一義悉檀即說五衆不生不滅。若悟第一義悉檀則生實觀。實觀即是妙慧。妙慧即是妙法。妙法即是一乘。是故說五衆不生不滅也。大智舍利弗下第二明預欣得記歡喜。亦開爲四。初半偈牒舍利弗已得記。第二一偈自陳己當得記。第叁半偈述得解相。佛道叵思議領顯真實義。方便隨宜說解開方便門。次一偈明發願修行。此四段爲兩雙。初二段已得當得一雙。後二段明解行一雙也。爾時舍利弗下第二大段正明譬說。亦開爲四。從此竟品正明譬說。第二信解品中根人領悟。第叁藥草喻品如來述成。第四授記品明爲其授記。所以有四段者中。根之人聞上法說未解。更轉勢說法故舉譬喻曉之。既聞前法說複禀後譬喻即得信解。故有第二信解品。以所解是實故如來舉藥草喻述成。領解于前述成于後。心得決了行與佛相應。則當果可期故爲授記。初文又二。第一身子請說。第二佛受請爲說。就初又叁。第一自陳己解。第二騰衆未解。第叁請佛爲說。所以須自陳己解者凡有二義。一者若不自陳己解則爲物之意不彰。容謂假他而實自未悟則上授記不成陳解亦謬。故須自述己解。二者欲爲他請法。須得彼意。若未有解請容落漠也。
問。中根之徒自有疑悔。何不自請假他請耶。
答。既無先悟之能。又非對揚之主。雖複未解待他質疑也。自陳己解有二句。我今無複疑悔者領方便品也。親于佛前得授記者領上得記文也。舉始括終故標此二也。又我今無複疑悔此明惑滅。親于佛前得記明解生斯二爲要所以述也。又無複疑悔正序得解。親于佛前得記證解是實故得記耳。
問。直雲得記便足。何故雲親于佛前。
答。授記有二種。一不現前得記由未有解。二親于佛前得記必有解也。是諸千二百下第…
《法華義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